歐洲軍事自主的關鍵
(圖/美聯社)
川普政府近來的舉措顯示,美國正逐步將戰略重點轉向中國,要求歐洲國家承擔更多安全責任。川普特別警告北約盟邦,美國不再無條件提供軍事保護,並可能調整駐軍配置,藉此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
而且,川普與俄國總統普丁直接通話,推動俄烏停火談判,但事先未知會歐洲國家與烏克蘭,顯示美國可能未與歐洲協調情況下,單獨與俄羅斯達成協議,也間接顯示,美國正朝獨立的外交戰略邁進,減少依賴歐洲盟友。
此外,美國施壓北約成員國,將軍費開支提高至GDP5%,歐洲國家對此反應不一,普遍表達抗拒。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巴黎舉行的歐洲領導人峰會上表示,歐洲應當對自身安全承擔更多責任,但增加軍費不能僅依照美國的要求,而應根據歐洲的戰略需求來調整。德國總理蕭茲直接拒絕美國的要求,認爲德國無法負擔如此高的軍事支出,並強調「增加軍費不應成爲與美國談判的籌碼」。義大利總理梅洛則表示,歐洲應當優先強化自身防衛能力,而不是被動接受美國的壓力。
相對的,波蘭與波羅的海國家一定程度上支持美國要求增加軍費。波蘭總理認同歐洲需要提升軍事實力,才能面對俄羅斯的持續威脅。但是,即使波蘭願意增加軍費,但仍須考量財政負擔與如何平衡社會經濟發展。
美俄在沙烏地阿拉伯展開會談,此舉或將成爲全球戰略格局的關鍵轉折點。然而,美國與歐洲在安全政策上的分歧日益擴大,不僅削弱北約內部的凝聚力,也促使部分歐洲國家加快探索自主防衛選項。這場變局使「歐洲軍事自主」的討論從理想轉向現實,併成爲歐洲戰略規劃中的迫切議題。
歐洲軍事自主的概念受到更多關注,特別在美國推動將戰略重心轉向中國、減少對歐洲的安全承諾之際,法國與德國開始倡導建立獨立的歐洲軍事力量。然而,歐洲軍隊的概念有其戰略必要性,但推動仍面臨諸多挑戰。
在組織架構上,歐洲內部的國防合作機制並不完善,如何協調各國的軍事政策、部隊指揮權與後勤支援,仍是一大難題。捷克總統指出,歐洲若要提升自主防衛能力,應當在現有的北約架構內強化「歐洲支柱」,而非獨立建立一支全新的軍隊,因爲這將涉及複雜的決策機制與調整指揮架構。而且,目前歐盟現有的快速反應部隊(EU Battlegroup)尚未真正投入實戰,顯示成員國在軍事決策上仍有分歧。
歐洲國家長期依賴美國軍事協助,若要建立獨立軍隊,勢必大幅增加軍費。美國近期施壓北約盟國將國防支出提升至GDP5%,但包括德國與義大利在內的多個歐洲國家表達強烈反對。
此外,美國的立場也是影響歐洲軍事自主的關鍵因素。川普政府任命的俄烏問題特使凱洛格已明確表示,歐洲不會在烏克蘭和平談判中佔有一席之地,這進一步加深歐洲質疑美國的安全承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則強調,歐洲不能僅被動等待美國決策,而應該加強自身防衛,以確保長期安全。
美國減少對歐洲的安全承諾,讓中國可能利用此機會拉攏歐洲,並在臺海問題上尋求與美國的雙邊談判。臺灣則需正視此種戰略調整的可能性,強化自身防衛能力,並透過多邊合作減少單一依賴美國的風險,確保自身在全球談判中不被邊緣化。(作者爲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