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賣蛇賣冰棒買底片 攝影家葉裁拍遍64國

車頭賣面/新竹 橫山 內灣/1964(葉裁提供)

磚窯童工/新竹 竹東/1965-1970(葉裁提供)

南埔田園/新竹 南埔/1971(葉裁提供)

矮靈祭/新竹 五峰/1986(葉裁提供)

做中元/新竹 芎林/2016(葉裁提供)

反美麗灣個音樂會/臺東 杉原灣/2012(葉裁提供)

攝影家葉裁在新書發表會中揭露爲何使用塑膠袋包裹相機。(黃子明攝)

攝影家葉裁在新書發表會爲讀者籤書。(黃子明攝)

客籍攝影家葉裁出生於1946年,國小五年級就輟學在家自學,自幼受父親影響接觸攝影萌生興趣, 1963年獲得人生第一部相機,開始攝影之路,1975年成爲發明底片的伊斯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特約攝影師,因緣際會讓他得以走遍半個地球,並在文革期間進入中國大陸拍照,還與三位國際知名大師學習攝影,在臺灣攝影家資歷中堪稱傳奇。

現年77歲的葉裁迄今創作已近一甲子,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13日舉行《光景:葉裁.攝影創作六十年》攝影集新書發表會,向外界介紹這位低調的攝影家;他穿着簡樸,胸前掛着一部用普通塑膠袋包裹的相機,與一般攝影師愛用攝影專用揹包的做法不同,也略顯突兀,葉裁受訪時透露,這是一種謙卑的意思,比較不會引起注意,要拍照時他可以在一分鐘內拿下塑膠袋並立即完成拍攝。

小學五年級開始在家自學期間,葉裁大量閱讀古文典籍與西洋文學,尤其喜愛攝影相關書籍,他也會開始拿着父親的相機自學拍攝,由於當時底片價格不菲,一卷相當於半個月薪水,促使葉裁開始動腦筋賺錢,他曾搭上當年政府環境衛生政策推動滅鼠運動,抓老鼠截尾巴去衛生所換錢,還曾賣蛇、賣鵝毛及冰棒等,顯現他對攝影的熱愛,也爲後來走上專業攝影之路埋下種子。

17歲時,葉裁離家闖蕩賺錢,認真學習攝影相關技術與知識,後來認識已故基隆攝影家鄭桑溪並受其啓蒙,自此對葉裁攝影創作方向與風格產生重要影響;1960至1970年代,葉裁拍攝大量新竹地區人文民俗與自然景觀,跳脫當時流行的沙龍唯美畫意風格,強調抓拍人物在生活中的自然神情與狀態,藝評家侯鵬暉認爲葉裁顯然受到鄭桑溪攝影概念的引領。

葉裁在1974年獲得美國伊斯曼公司攝影比賽佳作,隔年擊敗衆多競爭者成爲該公司特約攝影師,展開爲期8年拍攝世界人文史系列專題攝影的旅程,並在文革時期由美國前往中國大陸拍攝,在臺灣攝影家中是極其獨特的經驗;在國外工作期間並受到法國佈列鬆、美國安瑟.亞當斯、日本前田真三等國際知名攝影家指導,對葉裁的技術、視野與觀念產生深刻的影響;攝影家沈昭良在發表會中表示,葉裁這段經歷帶給我們許多想像跟好奇,在《光景》攝影集之後,還有許多值得去探索和爬梳的專業訊息和歷程。

1984年返臺後,葉裁的創作視角更爲寬闊,除了風土人情,甚至記錄許多社會議題,如今攝影已進入數位時代,但葉裁持續拍攝傳統底片,並在北埔家中會漏光的鐵皮屋裡,利用夜晚進暗房沖印照片,持續他關注這片土地的行動,與葉裁有長期接觸的文史工作者巫秀千這樣形容:「他從不退讓,也從不更改路線,一路往前走,於我、於他、於你、於衆人而言,都是件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