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不去宜家吃飯啦?

來源:福桃九分飽

開業僅僅三年的宜家上海靜安城市店,在今年年底就要關店結業了。

聽到這個消息,飽妹一時間五味雜陳。

記得2020年宜家靜安城市店開業時,朋友圈裡在這附近工作的朋友們,都信誓旦旦地說要來此打卡,順便在餐廳的景觀位好好吃一頓午餐。

可惜的是,直到閉店,真正付諸行動的人還是少之又少。

© 小紅書

這不禁讓人心生感慨,曾經是一代人美食天堂的宜家,即便擁有代表“精緻打工人”生活的輕食和甜品,也會有被人遺忘的一天。

而我們也已經有多久,沒有爲了吃頓飯再去一趟宜家了?

80、90後出生的上海孩子,一定不會忘了1998年1月宜家徐家彙店開業時的情景。這是宜家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第一家門店,至今已過去了整整25年。

那時候的東方明珠才建成四年。

上海人週末去逛一逛東方明珠,還曾被嘲笑會被開除滬籍的。

雖然已經是全民奔小康的時代,但以洋氣時髦著稱的上海人家裡,房子傢俱的設計風格還是以顏色豔麗、造型傳統的紅木傢俱爲主。

而主打清冷簡約的中國宜家首店橫空出世,讓見多識廣的上海人也爲之一振。

除了性冷淡風帶來的清新家居之外,宜家更吸引人的則是開在商場裡、空間面積頗爲氣派,玻璃櫥窗裡售賣北歐風味美食的大衆餐廳。

© 宜家家居

要說宜家是上海人的西餐啓蒙,乍聽上去或許有點誇張,但仔細想想,卻也算得上是一種重新定義。

作爲中國最早接觸西洋文化的城市之一,上海人往上數三輩,哪家不是吃炸豬排蘸辣醬油,喝咖啡配白脫蛋糕的老底子。

身爲海外餐飲競相爭奪的前沿陣地,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肯德基和麥當勞等一衆西式快餐就已經登陸上海灘。

更不用提那些星雲密佈般,散落在上海大街小巷的咖啡館和法意德俄式的西餐館了。

吃慣了老腔調的海派西餐,又接受過西式快餐洗禮的上海人,在宜家餐廳裡初識到神秘的北歐風美食時,那種觸動也是真實且新奇的。

當年的宜家餐廳裡的菜單,遠沒有現在品種多樣,更別提層出不窮的新品。

但插着瑞典小國旗,要搭配土豆泥吃的小肉丸,以及烤得粉粉嫩嫩的三文魚排,質樸又健康的三明治都像個誘捕器一樣,吸引着好奇的上海食客爲了這一口北歐美食特意而來。

還有那些在賣場裡隨處可見的瑞典小吃,每一款都散發着親民可人的氣質,讓踏入其中的人無法拒絕。

那時候跟着家長來逛宜家的小朋友,一定會吃兩個甜筒。進門時一個,臨走時還要再買一個。奶香濃郁的甜筒,讓人滿足感翻倍,獲取這一切也僅需兩塊錢。

© 匯圖網

還有收銀臺外面,常年大排長龍的6元熱狗。踮着腳接芥末醬和番茄醬,是多少孩子當年逛宜家的回憶。

© 大衆點評

沒有西餐那麼一板一眼,也沒有快餐那麼千篇一律,宜家餐廳那種便捷裡帶着些簡約的氛圍,用現在最流行的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鬆弛感。

在開業之後的好多年裡,宜家會員的咖啡都是免費的。

正因如此,在上海的老年人圈子裡,宜家餐廳又悄然多了另一個功能。

2010年前後,宜家徐家彙店裡出現了由一羣中老年人自發組織的相親大隊。

© 看看新聞

每逢週二和週四,這些單身爺叔阿姨們都會帶着麪包茶水和扇子紙筆,穿上自己得意的衣服,滿懷期望地到宜家餐廳去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餐廳裡位置多,環境乾淨舒適,咖啡還可以續杯,最重要的一切都是免費的。

© 電影《梅的白天和黑夜》

對於崇尚勤儉節約的老年人來這裡“軋朋友”,是再合適不過的選擇了。

其實,不只老年人喜歡在這裡談朋友,年輕人的約會也喜歡約在宜家。

在傢俱區憧憬一下未來小家的佈置風格,逛累了還可以去餐廳吃一份提拉米蘇,你儂我儂。

© 大衆點評

也許那些逛宜家的人,最終都沒有在這裡買過一件傢俱,但對於餐廳的三明治和肉丸一定不會陌生。

直到今天,還有不少人把瑞典小肉丸當成去宜家的動力。

© 圖蟲創意

這股來自宜家的北歐輕食風,也吹到了北廣深等其他一線城市。

宜家北京四元橋店,除了特色的相親角之外,還有不少大學的外教在這裡辦起了英語角。

而數以百萬的北漂大軍,也喜歡在週末傍晚和朋友相約宜家,在這間寬敞明亮,帶着濃濃家的氣息“共享餐廳”裡,吃頓經濟實惠的晚餐當作獎勵犒賞自己。

甚至因爲宜家員工內部自助餐過於豐盛,宜家一度還成爲了網友們崗位內推界的頂流。

© 小紅書

新鮮、自然、清新、實惠,這些疊加在北歐美食上誘人的形容詞,去宜家吃飯已經成爲當時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

宜家餐廳,就此喜提大衆點評北京地區的前5名。

這種副業超過主業的情況,也震驚了宜家位於瑞典的總部,連他們自己的食品部門主管都感嘆“宜家是個好餐廳,順便還能買傢俱”,餐廳也成爲宜家一張響亮的“名片”。

常言說得好:千里搭長棚,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當我們都以爲宜家餐廳會是未來幾十年裡,陪伴自己成家立業,甚至是帶着下一代回憶青春的寶藏地時,卻在某天突然發現,宜家早已從導航記錄裡消失,那裡也不再是假日用餐的首選。

2014年前後,輕食主義餐廳開遍了全國。

這種誕生於17世紀歐洲的飲食形態,在中國雖然起步非常晚,但短短几年時間裡就憑藉低卡、低糖、健康、減肥等幾個關鍵標籤,迅速俘獲了年輕人的心。

各個城市裡輕食獨立餐廳的崛起,到輕食連鎖品牌的四處擴張,一些知名餐飲企業也開始大肆進軍輕食界。

就連昔日以炸雞、漢堡等“垃圾食品”著稱的麥當勞和肯德基等一衆快餐品牌也開始調轉船頭,研發出了全麥低脂無油配方的新·輕食產品。

與這些花裡胡哨的輕食做對比,宜家餐廳裡二十年不變的煙燻三文魚和瑞典小肉丸,格外顯得樸素。

爲了在輕食賽道里站穩腳跟,已經內捲到了白熱化,都想用價格把對方拉下馬的連鎖品牌,十幾塊就能讓你吃上一份冷餐沙拉或是熱食藜麥飯。

更重要的是,這些擅長供應鏈和物流的輕食品牌,搶佔市場的同時還不忘見縫插針式鋪貨,品種也更加多樣化。

同樣是一份北歐風味的三明治,根本無須跑到宜家餐廳,不僅24小時便利店隨到隨買,在外賣軟件上動動手指也能送到家。需要到店點單的宜家餐廳,已經遠得彷彿在天邊。

與輕食一同升溫的,還有越來越多的“精緻打工人”對健身和管住嘴的熱情。

下班後不論累到什麼程度,也要打開B站跳一段帕梅拉,然後再吃一個女明星同款減脂沙拉卷,這樣精緻、精英的生活步驟纔對得起“精緻打工人”的稱號。

也是在這個時期,維密天使們的隔夜燕麥杯,連火好幾年的生酮減肥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大衆,健康低熱量的輕食還是自己做的最好。

© 圖蟲創意

緊接着,以蛋白棒、雞胸肉和黑麥麪包爲首的代餐食物,又迫使宜家同類型產品關上了最後一扇窗。

直至有一天突然發現,一向以“白人飯”鼻祖著稱的宜家餐廳,竟然添了早餐而且還賣起了鳳爪、燒麥。

只可惜這種順勢而爲的改革並沒有得到認同,反而因爲口味上的不中不西落得個兩頭不討好的地步。

以至於到今天,北京宜家餐廳裡也賣起油條和包子。

在一波波後浪的衝擊下,宜家也從不敢固步自封,努力迎合着外面的新天地,讓自己變得更年輕,更懂得網紅心理。

爲了招攬進店拍攝的顧客,宜家還推出了限定快閃的自助餐,從羊排、意麪到鉢鉢雞、小龍蝦,主打一箇中西合璧,要啥有啥。

但遺憾的是,同樣是轉型產品的自助餐,網絡聲音卻遠遠不如必勝客和星巴克的大。

屢敗屢戰的宜家並沒有停下想要逆襲的腳步,反思之後把產品賣點回歸到了初心。

就像這次宣佈關門的靜安城市店,早前曾一度將宣傳重心放在了一樓的輕食集上。

專屬的肉丸意麪熱狗、三文魚熱狗等瑞典食品,佔據了顯著位置,可收效卻不盡如人意。同質化和流水線的味道,甚至成爲集中被吐槽的雷點。

直到飽妹無意中刷到宜家的直播間在賣土豆泥,才發覺身邊已經沒有人會爲了吃飯,再特意去一趟宜家了。

紮根中國25年,宜家餐廳像一個老朋友,陪着我們長大,卻也漸行漸遠。只不過那些初識驚豔的日子,已然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也或許宜家餐廳的味道和品質一直沒有變,變的只是我們。就像一個熱評說的那樣:不是宜家落伍了,而是我們的生活升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