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人”來了,社區“活”了,居民笑了|大家古美

《大家古美》雜誌自2018年起,由古美路街道社區黨羣辦主辦,以紀實特寫、口述歷史、回憶錄、散文、故事爲主,圍繞社區文化主題,講述古美人、古美社區的故事,既有生活點滴,也有名家大作。“今日閔行”推出系列選篇,讓我們和《大家古美》一起,植根社區、共襄人文。

用“能人”管理小區

作者:紀哲

居委會在有限資源和人員配置需求大的條件下,如何提升其治理能力、解決複雜問題,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古美路街道古龍五村黨總支書記朱海林的答案是:借制度創新的優勢,人才是關鍵,到居民中去挖掘、凝聚、依靠能人,以實現多方參與的共同治理。

2021年,古龍五村下轄的“古龍尚居”物業管理水平急需提高,停車矛盾激化:車位缺口312個,業主因爲搶車位發生爭吵、打架、損壞車輛等激烈糾紛,而物業公司態度消極;業委會畏難情緒重;居委會想管好,但缺乏專業人員。

小區停車問題是硬骨頭,難啃,但朱書記拍了板:“難啃也要啃下來。”於是,他一邊調查閒置車位、可增加車位、商鋪街面可停車等情況,並去別的小區考察,一邊組建了由十三人組成的停車管理工作組。除朱書記,小組其他成員的專業和職業都各有所長:有做大數據分析的,有做財務的,有外企管理者,還有國企高管等,憑藉他們過硬的數據處理能力和豐富的管理經驗,一個禮拜就把停車系統裡的數據去僞存真,摸排清楚了。

在約請了古美路街道建管中心確認了相關法規之後,停車管理工作小組設計了“開源+節流+潮汐共享”的停車方案:開源,是在小區新增停車位;節流,是大幅擡高外來車輛停車門檻;共享是在夜間將小區、別墅區、商鋪的空閒車位轉爲共享,開放給小區業主。商鋪和小區車輛管理系統打通,實現智能一體化管理,小區業主使用商鋪共享車位,系統自動識別、自動擡杆。

這個方案經業主大會表決通過後,不僅補齊了312個車位缺口,甚至業主的第二、第三輛車都能有序依規停放了。

能快速組建起如此專業的停車管理小組,不是因爲朱書記的運氣好,其實,是源於他剛上任就調整了社區治理的組織架構。

根據《古美路街道“黨建引領·紅色物業”推進計劃》,朱書記思考社區治理架構並付諸實踐,通過在黨總支下增設“業委會工作聯合黨支部”,在居委會下增設“業委會和物業工作指導委員會”。他把居委會在大走訪、黨員報到、日常工作中挖掘到的精通財務、工程、IT、管理的“能人”和意見領袖都聚攏起來,請他們進入業委會和物業工作指導委員會。

業委會工作聯合黨支部引領業委會和物業工作指導委員會,把握政治方向;業委會和物業工作指導委員會利用專業優勢,指導和監督業委會和物業公司;“能人”用專業能力和實幹精神補齊了業委會和物業公司的短板。成功解決小區停車難題的重要力量——停車管理工作小組,就下設在業委會和物業工作指導委員會。

“能人”不僅有IT、工程、財務諸方面的,古龍五村的社區文化活動也自帶藝術“能人”的“外掛”。

愛好書法的居民,可以來“尚居書院”,這裡有書法家、書法愛好者組織的書畫作品和藝術理論的研討交流和創作活動;愛好美術的居民,可以來“古龍美術館”,住在這裡的行業名家,把自己的藝術展帶到海派美術館來,居民不出小區就能領略到藝術之美……

“古龍尚居”有四個涼亭,分別被命名爲“敦睦”“沁德”“謙和”“尚古”,並懸掛了和主題對應的對聯。這些結合了傳統文化和小區氣質的亭名和對聯,也是由居民中的文化人士、書法家、大學教授們共同創作。

朱海林書記表示,“做好社區工作,首先要了解人、尊重人、依靠人、凝聚人,在合理的機制下,把人才的價值發揮出來,這樣,小區的發展就自然進入了良性循環。”

作者:紀哲

文字內容:《大家古美》

編輯:石思嘉

初審:高淑婷

複審:石思嘉

終審:徐雷冰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