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第一「渣男」,又翻紅了
今年,佟大爲強勢翻紅。
《玫瑰的故事》中演劉亦菲的哥哥,和萬茜組cp,被誇演技自然。
《錯位》中轉換賽道演起殺人變態,也獲好評。
還有兩部待播劇《夜色正濃》《好運家》,也都是男一號。
很多人也由此回憶起他早年的劇。
佟大爲可以說是國產劇裡的「花花公子」專業戶,出演過各種各樣玩世不恭的「渣男」角色。
除了人盡皆知的《奮鬥》外。
還有一部也讓不少人念念不忘。
此劇豆瓣8.4分。
集齊一線大佬,抖盡圈內黑料。
也因爲尺度大膽,被狂砍20集。
但即便如此,依然被評是中國電視劇史上濃墨重彩一筆。
只可惜看過的人不多,豆瓣僅2萬多人標記。
魚叔藉機溫習一番後,也不得不說:
至少這尺度,今天再也拍不出來——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如果沒有提前做功課,這劇肯定會讓很多人迷惑。
劇中,有一個叫馮褲子的年輕人,長這樣↓
此人其貌不揚,慫且窩囊。
總是溜鬚拍馬、愛佔小便宜,人們都覺得他不會有什麼出息。
沒想到,後來,他卻拍電影一炮走紅,還被稱是「中國電影新希望」。
這莫不是來黑馮導的?
實際上,不止如此。
劇中不少角色都能讓人聯想到現實中的知名人物。
比如,劇中汪若海一角,開大酒店發家,又發展了寫小說的副業。
一不留神寫成了暢銷書作家,號稱「大陸瓊瑤」,最後文壇商界兩開花。
很難不讓人想到海巖。
(長得也很像)
還有劇中高晉、高洋這對兄弟,像華誼兄弟創始人王中軍、王中磊。
女主李白玲,外形和徐靜蕾極像。
而佟大爲飾演的男主方言,早年當兵,退役後在藥店上班。
曾蹲過局子,在雜誌社當過編輯,後來辭職寫起小說。
和王朔的經歷很像,也被認爲是成人版方槍槍。
只是,除了馮褲子外,其他角色都沒有得到導演親證。
但網友的猜想也絕非無中生有。
這部劇主要改編自王朔的小說《玩的就是心跳》,摻雜了《橡皮人》《動物的兇猛》的內容。
書裡,王朔追憶了他在軍區大院的成長和感悟,融入很多身邊朋友的影子,其中不少人後來都成了京圈名人。
像小說中,馮褲子的角色就叫「馮小剛」。
千禧年初,王朔已經是京圈文化的核心人物。
《過把癮》《頑主》《陽光燦爛的日子》等作品的成功,足以讓他在內地影視圈呼風喚雨。
當時,還沒有影視化的早期作品《玩的就是心跳》也就成了香餑餑。
據稱,著名導演寧瀛、張元,還有第四代最優秀的女導演張暖忻都打過這本書的主意。
最終葉京擔綱,估計少不了因人成事。
畢竟,葉京也是王朔的發小,從小混同一個圈子,對書中的故事也有更深的共鳴。
葉京花了三年時間打磨劇本。
果然,這部劇播出後,反響不俗。
雖然因爲暴力畫面和敏感臺詞,52集的劇被剪成32集,生生創下中國電視劇的修改紀錄。
但因爲自帶八卦屬性,在網上、紙媒上都掀起不少熱議,各大地方衛視播出後,收視成績普遍都很好,尤其在北方很有市場。
《鏘鏘三人行》上,竇文濤也說自己愛不釋手,整天熬夜看。
當時盜版商擔心沒銷量,擅自冠名《血色浪漫2》,後來才發現根本多此一舉。
如今,幕後選角故事也成了一段廣爲流傳的佳話。
比如劇中,文章飾演的天真卻不幸早逝的小青年卓越,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實,原定演員並不是他,只因導演意外看到文章後對他的外形大加讚賞,才臨時換了演員。
女主喬喬是按小一號的徐靜蕾找的,奈何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直到白百何出現。
當時她還叫白雪,還在讀大三,和文章是同班。
5年後,兩人又因《失戀33天》大火。
這部劇也是白百何和陳羽凡的定情劇。
戲中,兩人飾演了一對情侶,許遜和喬喬 。
後來許遜(陳羽凡 飾)惹上事被捕入獄,喬喬(白百何 飾)移情別戀,這部劇也有了點「預言劇」的意思。
那回到這部劇本身,它到底講了怎樣一個故事呢?
豆瓣有條精準的評論:「直男式流氓青春回憶錄」。
雖然導演深情追憶了生於上世紀50年代末、長在北京軍隊大院的孩子們的共同經歷的青春歲月。
但,用今天的審美看,就是一羣二代們無所事事的生活。
他們大多油腔滑調,信奉「天下無難事,只要不要臉」。
從小就熱衷於低級趣味。
「一塊偷幼兒園的向日葵,從樓上往過路的身上吐痰玩。」
長大後也個個都是愣頭青。
到處撩妹,對女性毫不尊重。
動輒拉幫結派,跑到別的軍隊大院打架滋事。
爲了面子,進了局子,搭上了青春。
後來很多人憑着父輩的光芒參軍。
但退役後進了社會,也大都沒個正形。
倒賣假表、服裝、彩電,隔三岔五聚在一起喝酒跳舞。
成天只知道耍貧嘴、吹牛、打牌、談朋友、講黃段子。
只是他們玩夠了浪夠了,也有從頭再來的本錢和時運。
有的投身商海,發家致富。
有的寫小說、拍電影,名揚天下、頤養天年。
但無論怎樣的結局,他們內心都殘留着對往昔記憶的懷念,對青春逝去的感傷。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就是特權階級的無病呻吟嗎?
或許是的。
但無法否認,這也是現實的一角。
這部劇好在足夠真誠,創作者最大程度袒露了真實的成長經驗,雜糅了大量現實原型,塑造了相當立體、生動的羣像。
他們有時自負、驕狂、空虛、淺薄,有時也善良、可愛、天真爛漫。
沒有藝術化的矯飾,人人都如見其人,讓人既愛又恨。
因而這大院子弟的圈內事,也能讓無數人看得津津有味。
但或許,說「無病呻吟」是不準確的。
他們承受了時代的裂變,共同底色是特殊歷史環境下的羣體性迷惘。
懷抱革命理想長大,卻親歷動亂,又撞上改革大潮。
脫下綠軍裝後,來到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廣州。
曾以爲自己是世界的主角,這時才恍然發現,自己只是掀不起大浪的泥鰍。
霓虹燈背景下,他們的面容有着一種擺脫不掉的異域感和隔世感。
最終,他們矛盾地一邊向世俗妥協,一邊固執地不滅理想主義信念。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不甘於平庸,卻又怯懦地選擇繳械。
這是一代人的心靈史,卻也無限接近青春的本質。
這是他們的青春,又何嘗不是我們的。
我們浪費掉了太多的青春
那是一段如此自以爲是,又如此狼狽不堪的青春歲月
有歡笑,也有淚水
有朝氣,也有頹廢
有甜蜜,也有荒唐
有自信,也有迷茫
我們敏感,我們偏執,我們頑固到底的故作堅強
我們輕易地傷害別人,也輕易地被別人所傷
我們追逐於頹廢的快樂,陶醉於寂寞的美麗
我們堅信自己與衆不同,堅信世界會因我而改變
我們覺醒,其實我們已經不再年輕
我們的前途或者也不再是無限的
其實,它又可曾是無限的
其實,今天再回看這部劇,撇開故事背景和所涉羣體的特殊性。
最爲難得的還是角色的塑造,劣跡斑斑,卻又鮮活真切。
像佟大爲飾演的方言,總是處處留情,玩世不恭。
葉京曾在訪談中說,他有意反高大全角色。
因爲他無意頌揚或批判,只是想拍出他心中原始、粗糲的青春模樣。
求真求實,本是藝術創作的基本要求。
只可惜,在今天卻成了奢求。
如今國產劇拍的幾乎都是完美、正確的角色,更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故事。
即使拍無所事事的人,講關於放棄的故事,也要貼上反內卷、鬆弛感的標籤。
對特權階層生活的呈現,更是千篇一律的刻板、懸浮、浮誇。
有人稱這部劇爲「京圈影視文學的絕唱」。
王朔和他所代表的京圈文化已然失落,被更多元化、商業化和全球化的文化浪潮所覆蓋。
連同這些老劇一起,成了一代人心中不可磨滅的記憶。
只是,失落的又何止王朔和京圈文化?
我們哀嘆青春,也哀嘆那些書寫青春,敢於和本能、慾望硬碰硬的創作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