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高考生赴港讀書,他們的“命運齒輪”轉起來了嗎?
看點這兩年,香港在家長圈裡一直很熱門。那麼在香港讀大學到底是什麼樣的?是否適合內地高考生作爲一條更好的出路?通過高考入讀香港不同大學的三位同學就分享了她們的留學收穫和體驗。
文丨少年Jean 編丨Charlotte
這兩年,香港在家長圈裡一直很熱門。從中小學插班,到大學教育,香港身份一下子拓寬了教育選擇。
暑假臨近結束,香港各大學針對內地的自主招生也相繼在最近結束。據香港文匯報報道,2024/25新學年港校內地招生比以往更加火熱。
其中,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均收到超萬份內地本科生入學申請,前者平均超45人爭奪一學位,後者平均30人爭一學位;嶺南大學報讀人數也增加超過25%,預計錄取人數會倍增。
不過,或許是因爲香港地理位置上不遠,很多人低估了在香港讀書的挑戰,特別是從內地赴港讀大學。
外灘君已經收到不少分享:
有人覺得語言挑戰很大,不僅要適應英語授課,還要適應粵語環境;
有人在香港文化和內地文化之間,左右爲難;
有人被遠超自己預期的peer pressure驚到;
還有人畢業之後進入職場很難適應......
那麼,在香港讀大學到底是什麼樣的?是否適合內地高考生作爲一條更好的出路?
外灘君聯繫到3位從不同省份通過高考入讀香港不同大學的同學,她們有畢業繼續讀研的,有剛畢業準備工作的,也有工作了一年的。
一起看看她們的留學收穫和體驗,以她們的故事作爲一個棱鏡的不同側面,看看不同人是如何打留學這副牌,以及命運之輪開始轉動的說法該如何更好地被詮釋。
月月:
從嶺南本科到港前三研究生,
來港讀書猶如彎道超車
面對鏡頭,月月微笑着,攤平右手手掌,指尖指向旁邊的一塊銘牌,上面寫着“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她身後是一團似火焰的雕塑,這是名爲“紅鳥日晷”的香港科技大學標誌。
“時間之輪”是這座雕塑的設計理念,飛揚的姿態又體現其藝術感,功能和美感的結合表達了歷史和未來的交織。
回到2019年,月月那時剛參加完廣東省的高考,爸媽和香港親戚的建議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從香港嶺南大學本科到香港科技大學研究生,月月的香港故事進行到了第五年。
時間再退回到高考前的三次模擬考,從那時開始,父母就在考慮怎麼讓她的分數發揮最大化的效能。一開始,父母考慮讓她去香港浸會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合辦的UIC體驗不同的教育模式。後來親戚建議與其在珠海,不如直接去香港。
因爲這個契機,月月第一次知道原來用高考成績也可以報考香港的大學。在拿到高考成績後,她立馬申請參加了香港嶺南大學和香港樹仁大學的面試。 嶺南大學在內地分別設有北京、上海和深圳的線下面試。
月月當時去了中山大學參加線下面試,面試不需要雅思託福成績,“但看中現場的英語表現,這個和內地的英語應試教育還是很不一樣的。面試多是一些非專業問題的考察,比如爲什麼選擇嶺南大學、遇到某些問題會怎麼處理。”高考英語140分(150分滿分)的月月回憶說。
除了高考成績,如果申請者有參加競賽或是出衆的愛好也能贏得面試官好感。
“香港學校很看重綜合能力。嶺南大學基本上是錄取高一本線幾十分左右的同學,但有個同學以一本線的成績就進了,因爲他在戲曲方面非常強。”
據香港文匯報今年7月報道,香港8所資助大學本科課程自2024/25學年起,非本地生上限將倍增至四成。嶺南大學的獎學金不用學生自己申請,學校在發錄取通知書時會寫清提供多少獎學金,以保證能“搶”到優質生源。
月月所在的中文系一年學費大概14萬港幣,加上住宿和生活費,一年大概要20-25萬港幣。
“不同專業不一樣,商科會更貴點。”中文系是她的第二志願,第一志願是工商管理專業,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是香港最傳統的專業,後來想着自己語文成績不錯且嶺南的中文系是王牌,就爲自己多爭取了一個機會。”
面試後,學校打來電話告訴月月,綜合她的高考成績和麪試表現,最終把她錄進了中文系。
和一般以全英授課的專業不同,中文系比較特殊,它的專業課程是用粵語和普通話上的,不過其他通識課還是英語教學。說到上課體驗,月月還記得大一開學第一節英語課。“老師很重視和學生的互動,比如請同學發言,聽大家表達觀點,老師也善於用多媒體設備做互動遊戲。”
雖然來自廣州,但月月從小隻聽不說,在大學前兩年也和其他內地同學一樣不敢張口說,後面開始“不怕出醜”大膽說,現在聽說已經沒問題。
掌握粵語更加融入香港的同時,香港文化的衝擊也會時有發生,月月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香港獨自看醫生的體驗。
大二回歸線下上課後的她陽了,無助的她感受到了完全不同於內地的醫療制度。“首先公立醫院要排很久的隊,如果你想看一些專科醫生的話,你不能直接去,得先去小診所,拿到推薦信才能去找專科醫生,這些東西是我在內地從沒有接觸過的,這是給我一個很shock的點。”月月說。
疫情期間獨自在港、獨自看醫生,這在大一每週末都回家的月月看來完全不敢相信。“那時心理上和內地、和父母還沒有完成切割”,但疫情期間讓她更獨立、也更能靜下來獨處和思考。
以前不會一個人做的事情,現在不會害怕,反而很享受。疫情解封后,她立馬申請了學校去韓國交換的機會。在韓國釜山的餐廳裡,她拍下一張和自己約會的自拍並配文“現在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獨處啦!”
截圖來自月月小紅書賬號@月月月個頭
除了做交換生,她還積極利用學校資源豐富自己。“香港的資源太豐富了,我當時什麼都想做, 不是因爲功利,而是那些活動都很吸引人”。
假期她和老師做了關於香港社會的觀察調研;
通過學校內部推薦做過市場方向的實習;
當她發現自己對商業感興趣後,大三選修了數據科學課程,爲之後的讀研做了鋪墊。
嶺南畢業後,她手握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 offer,最後選擇了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環球中國研究專業。“這個專業會學到很多量化社會研究,最後是拿理學碩士,對文轉理有幫助。”月月對自己的選擇這樣總結。
她對香港身份也有清晰的認識:
香港永居確實很香,但是在拿永居之前,需要考慮你希望獲得它利好的哪個方面。比如說,如果你以後想生活在香港,成爲香港永居絕對有利;如果說你想拿香港身份作爲跳板,比如跳到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那香港身份相對於內地護照也會有一些優勢。
月月在太古集團實習期間所拍
已經完成研究生第一年學習的月月,剛剛結束了在太古集團的暑假實習。香港職場對女性的尊重、工作生活平衡的觀念都很吸引她。未來,她會留在香港繼續工作。
Emily:
高考665到港大,
我不算特別成功的典型
“我不認爲自己是特別優秀的代表。”剛剛從香港大學本科畢業的 Emily 在跟外灘君見面前這樣自我介紹。
Emily是妥妥的理科學霸,高考一模二模都是當年湖北省重點高中的前三。高三拿到了校長推薦進入香港大學多元卓越入學計劃的面試名額。這個計劃每年在全國招收參加正常高考,即非國際高中的300名學生。
2020年年初她到深圳參加約2小時的線下面試,面試是無領導小組全英討論。
面試後,她順利拿到香港大學15分的加分機會。當申請者高考分數滿足語文和數學總分大於235分,且英語在140分以上時,選擇香港大學可以加15分。
香港大學一景
“我話不是很多,但當時提出了一個觀點讓大家的討論發生了轉折,之後一個面試老師又順着我這個觀點繼續問下去。可能是運氣比較好吧。”Emily 如此總結自己拿到港大入場券的經歷。
原本計劃是走高考後填報內地高校的路徑,沒成想高考前幾個月,Emily由於壓力過大患上抑鬱症,後期吃藥調整好後心態也佛繫了不少,大家在猛刷題時她則在“浪費時間”看名著,最終以“躺平”姿態考出了665分。
這個分數可以試着衝當年的浙江大學,但最後綜合考慮前景和發展,她選擇了有15分加分機會的香港大學。
據 Emily介紹,港大的入學獎學金可以自己申請,對於狀元級別的特別優秀的學生港大會在錄取時主動提供。面試時她告訴考官想讀金融專業,“因爲香港是金融中心,港大金融也很有名”。
但最終,港大老師在收到 Emily高考成績和入學申請後,“可能覺得我理綜和數學成績好,把我分到理學院,大二分科我讀了數學專業。” 這個專業的學費一年約17萬港幣,加上生活費一年25萬港幣左右。
香港大學一景
笑稱對自己沒有太大要求,開心最重要的 Emily 說不管是課本上的還是課外練習,只要用心學都會有好成績。
“這邊的數學入門很淺,但會越學越深,對自學要求高。教授上課之外,助教會有單獨的練習課,十個人左右一組,課上會講解題目,或學習擴展知識,又或者帶着大家先預習。每個助教的教學風格和內容都不同。”
在學習教材上,Emily觀察到港大用的教材都是國外名校的或有名的經典教材,好處是跟科技發展銜接密切,學到的都是最新的東西,對工程和科技專業很有幫助。
2022 年年底ChatGPT 橫空出世,在這波人工智能大語言模型浪潮抵達內地之前,ChatGPT已成爲Emily和同學平時學習的使用工具之一,不過港大的老師一開始也是禁止學生使用,到後來制定規則鼓勵學生辯證使用。
“香港這邊很重視學術誠信和原創性、作業遞交也需要自己做好時間管理,老師給分很嚴。”Emily說。
香港大學一景
在“牛人”遍地的港大,大家對未來也有不同的規劃。
有的選擇繼續深造專心攻GPA;
有的早早開始職業規劃,步入社會實習;
有的在大學放鬆自己進行各種社交活動;
有的則會撿起自己的體育夢想,在學習之餘不斷精進球技……
遇到壓力大的情況,Emily會選擇多和朋友交流,一起結伴線下學習或外出探店。大學期間她還作爲所在舍堂內的運動健將,組織過院舍之間的排球比賽,也因此順利拿到貢獻積分住到畢業。
(注:“舍堂”是香港各大學裡對宿舍的稱呼;舍堂文化:香港各大學本科生有不同舍堂,每個舍堂都有自己的文化。舍堂是申請制,一般本科生住一年到兩年後要看個人對舍堂的貢獻分數,分數足夠纔有繼續住(或申請)的資格。貢獻分數主要以平時參與自家舍堂活動的積極度、組織活動等來計算。)
在Emily看來,香港本地同學大致分爲兩大類,一類是參加DSE,即香港高考考入港大的,另一類是走國際學校申請進入的。
前者學生比較樸實也很勤奮,後者家境良好英語也很好,大多愛好運動。總的來說港大的學生不是隻有學習。
Emily 在畢業前投了十多家公司,收到了不少面試。“單找到工作難度不大,但是很好的工作確實有很大的競爭。對於不同職位和公司,所需要的簡歷和cover letter都要精心調整,面試的準備也要儘量做到全面。”
幾輪面試下來,Emily感覺香港公司很看重學生實際的工作能力。從實習、參與過的項目、學校課程學習能看出學生的硬實力,其次是各方面的軟實力,比如自學能力、抗壓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領導力等。
最終,她從5個offer 裡選了一家。她想先在職場鍛鍊幾年,找到想深入的方向後可能再讀研。“未來還很長,我相信我的實力。”
Iris:
大學和職場讓我對香港先愛後恨,
現在很迷茫
“提問,你還在搞影視的路上嗎?”晚上十點 Iris 發了一條朋友圈。
最近Iris 在考慮找下一份工作,至於是否跟影視相關,她自己也不清楚,不過留給她的探索期還有一年。一年後,她將順利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這一年也或許會決定她對香港的最終體驗和感受,甚至未來的去留。
Iris 來香港的故事要從六七年前說起。那時她還在貴陽一中讀高二,因爲語文老師的關係漸漸對影視感興趣,“當然還有我迷戀的哥哥張國榮”,她甚至還報了藝考集訓班,但後來因爲不喜歡藝考氛圍,臨門一腳時放棄了。
後來好友決定報考香港大學,她也跟着做起調研,最後瞄準香港唯一有電影專業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
Iris大學畢業的照片
高中開始就住校,生活獨立自主的 Iris 在選擇專業這件事上也是完全自己做決定。2018年,她以裸分 651 的高考成績毅然決然來香港讀電影,父母也支持她的選擇。
剛進大學,全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沒讓Iris覺得困難。跟着浸會大學蔡元培舍堂的前輩們參加活動,認識了不少朋友,“還是一個超級好的練粵語的機會”。
Iris平時還熱衷“上莊” (注:香港各大學裡面指參加社團併成爲社團核心成員) ,“我還參加了一個全是香港 local 的攝影社團,我是裡面唯一的內地人,但那些香港人都很好。”
迅速適應了香港的大學生活,加上週圍香港同學很友好,這些都增加了 Iris對香港這座城市的喜愛。
大二進入傳理學院電影專業學習更偏向理論研究,不滿足於課堂上學習的內容,想多一些實操的 Iris有機會就去蹭學長學姐的學生劇組拍攝,跟着取經。“這些經驗對自己拍片和畢設都有幫助,因爲整個劇組在現場是需要配合和調度的,只有真的跟幾次才知道該怎麼做。”
一切本來都順利進行的,不料2019年香港社會的變動和隨後的疫情好像將她的大學生活打散了。
一是疫情線上課讓她更沒機會線下操作,二是畢業設計的影片拍攝也毫無頭緒,“對於任何想拍電影的人來說,畢設可能是他唯一一個完全受自己控制的成片。” 於是,Iris 再次自己做了一個大決定——休學gap 一年。
Gap 這一年, Iris 在內地參加了一檔綜藝的實習,這讓她驚呼“雖要經常熬夜,但真的學到很多,最終看到自己參與做的東西呈現出來時超級興奮。”
實習結束回到貴州的家後,同是浸會的朋友找到她想一起合拍一部記錄三線建設的紀錄片。
Iris參與制作的紀錄片海報
“我的家鄉就是三線建設的一個代表,在當地也有認識的爺爺奶奶輩可以採訪。正巧那時我作爲內地人在香港,這羣來自其他城市的長輩最後留在了貴州,身份認同是我們共同經歷的,也是我們想探討的。“最終他們拍攝出了這部叫《我們的他鄉》的紀錄片。
“我對人與人的故事着迷,用電影也是想去記錄人之間的事。”秉持着這種想法, Iris 的畢設《迷失島》講述了關於個體自我救贖的故事。她說這跟當時看到的一些女性運動有關,名字卻意外地映襯出她現在的狀態。
Iris大學畢業設計的影片海報
大學畢業後,職場讓 Iris 體驗了第二次融入香港,或者說認識香港。不過相比第一次,這一次多了現實的殘酷。
沒有互幫互助的同學,反而是甩鍋、洗腦的同事和情緒不穩定的領導。一方面是工作的壓力和有限的成長,另一方面“文化和語言造成的隔閡是一種困境”。
Iris反覆提到的後者是她當下生活的挑戰所在。
來港第六年,吃住行適應之外,文化和語言以更犀利的形象展現,“我工作的環境是全粵語的,有時候在交流中我想表達,但反應和準備也需要時間,有同事就利用這個時間差把事情講完了,所以很多時候就變成沒有溝通只有執行。”
偶爾反思這些年收穫了什麼時,Iris會想起兩個聲音:
一個是當年大學裡一位老師在瞭解她的家庭背景不能幫助她後,建議她不要入行;另一個是一個學長建議她不拍電影,走學術也是一條路。
Iris 現在清晰地認識到內地影視市場比香港大,機會也相對多,但接下來在香港的一年會遇到什麼,她保持開放,“或許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且對香港的態度又有積極改觀,也或許依然熱愛影視,回內地發展。”
外灘君問她當初來港留學的決定後不後悔,她說沒有後不後悔的說法。
其實都是圍城,人生只是多走了一段不同的經歷,當時對香港有濾鏡,就算不來讀本科,研究生也會來。人生總是要先體驗後總結的。
三個曾經的內地高考生如今都已完成在香港的本科學習,月月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申請到港前三的港科大讀研,Emily剛剛結束大學四年的港大生活,即將進入香港職場,Iris則會繼續探索影視夢想,很快就能拿到香港永居身份。
或許“命運之輪轉動起來”的說法從來不是一個已完成的總結,而是不斷努力和變化的生活本身。
她們三個的故事都有揹負理想,從內地到香港獨自探索和尋夢的青春部分,也有正在進行的當下,更有即將開始的新篇章。故事正在繼續,命運仍在每個人自己的手中。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