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男人,又回來了
關注老石談芯視頻號,第一時間獲取專業芯片內容解讀
1
「芯」知精選
以全新姿態奔向未來(阿里巴巴)
老石解讀:
張勇將於今年教師節卸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專注擔任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全身心投入阿里雲的拆分和後續上市工作。蔡崇信將出任董事會主席,吳泳銘擔任CEO,繼續兼任淘天集團董事長。蔡、吳都是阿里元老,再度披掛上陣,無疑是爲了穩定軍心,讓變革順利且平穩完成。
逍遙子all in阿里雲,並開啓阿里雲的第二次創業,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雲業務是阿里一直寄予厚望的技術方向。早年在Pony馬和Robin李都不看好雲計算、甚至說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的時候,Jack馬卻對雲計算充滿信心,並立下flag每年投10億、連投10年。大舉投入之後,的確也取得技術的進步和領先,比如用於計算的神龍架構、用於存儲的盤古平臺、用於網絡虛擬化的洛神平臺,以及所有這些架構的靈魂:飛天雲操作系統。2022年在Gartner發佈的雲廠商排名中,阿里雲在計算、網絡、存儲、安全這四個評比中都獲得最高分,總排名世界第三、亞洲第一。
但除了技術外,阿里雲近幾年的發展似乎遇到問題,這也是張勇全身心投入阿里雲的第二個原因。從之前的報告就提到,管理和生態合作也是阿里雲得分最低的部分。特別是最近幾年,阿里雲的增速從2018年的80%,降到不足4%,創下歷史新低。行癲曾經一度定下三年營收過千億的目標,但2023年的總營收“僅”爲772億。面對激烈的國內外競爭,阿里雲仍然以高高在上的銷售視角來應對。之前有文章吐槽過,國外的雲廠商在主頁都是宣傳自己的技術有多牛,而阿里雲的主頁是宣傳自己的產品有多便宜:讓人有種來到淘寶的恍惚感。而面對套路不同的政企客戶時,阿里雲的打法就失效了。所以這個時候需要有人幫助阿里雲重回正軌,但可能所有人都沒想到會是張勇本人。
當然張勇all in阿里雲的第三個原因,是因爲在當前AI的大背景下,雲計算有着獨特的機會和優勢。現在人工智能拼的就是算力,而如何能把更多的算力、用更便宜的方式(不只是價格)、讓更多的人使用,就是各家大廠在拼命搞的事情。而手握算力、算法和數據的阿里雲,不能錯過這波機遇。
張勇也在內部分享裡明確表示,“雲在戰略上太重要、時間窗口太寶貴……抓住時代機遇非常重要”。
官宣變革後的下午,那個男人就出現在阿里雲,和逍遙子手持Manner咖啡談笑風生。抓住了電商機遇、創造了雙十一的逍遙子,能否帶領阿里雲抓住AI的機遇、創造新的殺手級產品,讓我們拭目以待。
2
「芯」聞資訊
傳聞|傳華爲正在要求大約30家日本公司支付專利授權費(芯智訊)
老石解讀:
據日經新聞報道,華爲正在與約30家中小型日本公司進行專利許可費的談判,要求這些公司支付專利授權費用。這些公司大多是無線通信模塊的製造商和相關廠商。華爲的專利授權費用從每單位50日元到系統價格的0.1%不等。華爲在全球擁有超過12萬件專利,已經和29家公司簽署了多個專利許可協議,並在全球範圍內開展專利授權業務。隨着專利授權業務的發展,華爲的專利收入也在增長,過去三年已入12億美元。
華爲美國首席知識產權法律顧問表示,這些專利“作爲公開披露的技術,不受美國限制”。
韓芯片製造商要求美國“無限期豁免”對華出口管制(集微網)
老石解讀:
韓國半導體制造商已獲得美國商務部的經驗證最終用戶授權名單資格,但他們希望得到更長的寬限期或無限期豁免出口管制,以減輕中美競爭加劇對他們的壓力。韓國半導體廠商是美國設備廠的大客戶,他們需要提前規劃生產設備的採購。美國商務部可能很快會對此做出決定。之前,美國對中國實施了芯片出口限制,但給與了三星和SK海力士一年的豁免,允許將美製半導體設備出口至中國工廠。
6月20消息:蔚來手機通過工信部無線電覈准,號稱絕無系統廣告(快樂的芯片工程師)
老石解讀:
小道消息稱,蔚來汽車計劃在今年第三季度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機,此舉在手機廠商跨界做汽車的背景下相對較爲罕見,屬於逆向奔赴。蔚來的首款手機已通過工信部無線電覈准,預計很快將上市,但配置信息尚未公佈。蔚來董事長李斌表示,造出好用的手機是挑戰,而不是僅僅造手機。蔚來的手機定位高端,主要爲蔚來車主服務,售價超過5000元,甚至可能達到7000元,目標銷量數十萬臺。
新品|英特爾處理器改名放棄“i”,發佈12量子比特硅基量子芯片(澎湃新聞)
老石解讀:
英特爾發佈新的芯片命名方案,取消了主流處理器中的“i”命名,如“酷睿i9”、“酷睿i7”、“酷睿i5”和“酷睿i3”,同時引入了高端品牌“英特爾酷睿Ultra”。英特爾將酷睿品牌進行分拆,將高端產品劃歸酷睿Ultra系列。此舉意味着英特爾想要將旗艦產品與主流產品區分開。這些改變是英特爾全面改革企業形象的一部分,也是爲了進一步鞏固其在芯片市場的地位(??算了我一直不懂)。
注:以上內容原文鏈接、以及更多「加餐」內容,已在知識星球分享。
(注:本文不代表老石任職單位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