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叫板馬雲的大佬,也跌倒在寒氣中

文\熊貓的熊

2006年央視的《贏在中國》欄目上,一位名叫張向東的年輕人,在觀衆席站起身講道:

我個人並不看好慧聰網,未來在那個行業只有阿里巴巴做的最好。不是我給它做廣告,是因爲阿里巴巴現在在整合各個優勢,等馬雲把雅虎整合好之後,就會騰出手來打掉郭總(郭凡生,慧聰網創始人)的,因爲他已經把易趣給打敗了。

張向東言畢,在場嘉賓鬨堂大笑。

那時的慧聰網,作爲中國B2B電子商務的先行者,剛剛上市三年,正處在上升期。被年輕晚輩一頓唱衰的郭凡生,哪受得了這般貶損,當即咄咄逼人地迴應道:

“我都這麼成功了,你不信任我,憑什麼讓他們信任你,一個比我還不成功的人?”

在氣場強大的郭凡生面前,一臉稚嫩的張向東幾乎被懟得無力招架,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張向東成功的預言了阿里巴巴和慧聰網的走向。而這段經典的畫面,在此後的許多年裡,常常被人們拿出來反覆討論。

世易時移,早已淡出視線的慧聰網,這幾天再度登上了熱搜。而這一切源於8月23日慧聰網內部發布的一則停工待崗通知。

通知顯示,慧聰叄陸零公司將於8月25日起停止經營,全員停工待崗,辦公區關閉。

雖然關掉的公司主營的是慧聰網的電話銷售業務,在慧聰集團的業務版圖中體量很小,但這也成了慧聰遭遇寒冬的一個信號。

01

提到電子商務,提到B2B,大家都會想到阿里巴巴,但事實上這個行業的拓荒者並非馬雲,而是郭凡生和他一手創立的慧聰網。

南方談話發生的1992年,在初代互聯網大佬還基本沒有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刻,從中國體制改革研究所出走下海經商的郭凡生,帶着積攢多年的7.4萬元,創辦了慧聰公關信息諮詢有限公司。

那時的中文互聯網,甚至連雛形都沒有,而阿里巴巴1688平臺的推出還得到十年後。郭凡生早期的創業故事也挺簡單——創辦《中國商情快報——家用電器》,做線下的商情信息服務。

通俗來說,就是家電的供應、採購、招標等分類信息整合成冊,爲大家提供消費指引。後來,這套線下生意被搬到線上,慧聰網則成了爲企業提供貿易信息的B2B電子商務平臺。

2003年12月,慧聰國際在香港掛牌上市,成爲國內信息服務業及B2B電子商務服務業的首家上市公司。創始人郭凡生,則頭頂“分類信息廣告之父”“電子商務教父”等諸多光環。而這一年阿里巴巴剛推出淘寶網。

在慧聰上市前後,電子商務領域流傳着“北慧聰,南阿里”的說法。二者的交鋒,也成了當年一段頗有意思的商戰故事。

2004年,慧聰推出“資訊通”和“買賣通”兩個產品,由於頁面內容相似,很快被指抄襲阿里巴巴貿易通。對此,一篇題爲《阿里巴巴不迴應慧聰抄襲聲明》的報道談到一個細節:

慧聰網在短短几個月內,進展神速的擴張了杭州分公司,並似乎挑釁似的將辦公地點選擇在了阿里巴巴總部的斜對面,其辦公註冊地就是杭州市西湖區。

慧聰和阿里巴巴的較量持續了十多年。隨着阿里巴巴從2B到2C,搭建起淘寶天貓、支付寶巨大的電商生態,郭凡生在2013年喊出的五年超越阿里巴巴的目標,終究成了一種奢望。

02

作爲體制內出身的下海商人,慧聰創始人郭凡生不乏狂言狂語。

比如在創業早期,他曾“大言不慚”的對媒體表示,“我就是‘分類廣告之父’”,“我敢說我是這個行業的老大,但老二是誰”,絲毫沒有謙遜的味道。

不過,從慧聰網的發展歷程來看,在經營企業方面,郭凡生還是有着體制內出身的保守,面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形勢,更傾向於慢工出細活,缺少足夠的創新,跟不上時代的節奏。

對於慧聰網的失利,原CEO郭江曾給出過一個業務不聚焦的判斷。他說:

“慧聰做B2B出身,但上市以後沒有專注於B2B,我們做了類似中搜這樣的公司,也做了電視廣告公司。我們走的彎路是過早地多元化了。”

其實“過早地多元化”,說到底還是因爲對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每一個細分領域的行業增長缺少足夠的信心。

相比之下,在當年被當成騙子的馬雲要大膽的多,也更“狂妄”得多。

在當年和慧聰網的交鋒中,馬雲就直言不諱道,“就算用望遠鏡,也找不到阿里巴巴的競爭對手在哪裡”,一番自信言論讓郭凡生頗爲不悅,直呼要讓馬雲道歉。

而不管是堅定地轉移到2C業務,還是果斷通過三年免費策略的大投入,來吸引淘寶網的商家入駐,馬雲早期戰略投資展現出的激進,與其說是自負,倒不如說是對互聯網爆發的大膽預判。

淘寶網推出的2003年,中國的GDP增速達到兩位數,高增長成爲此後多年的常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電子商務的蓬勃興盛,爲互聯網的產業大爆發打下了基礎。

草莽出英雄。

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機會總是留給野心家的。慧聰網的保守謹慎,讓它和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慢慢脫節了——這兩天有媒體採訪慧聰網,一位內部人士總結道,“最大的問題就是老”。

03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2006年。

那檔張向東預言阿里巴巴要PK掉慧聰網的欄目《贏在中國》,是央視在當年推出的全國性商戰真人秀節目,獲勝者可以獲得企業的風投。

而對於這檔節目,網上這樣介紹道:

2006年春天,中國處在這樣一個發展階段,創業、創新成爲這個時代最響亮的詞句,爲企業積累財富、爲國家貢獻稅收、爲社會創造就業成爲這個時代精神深處的需求,創業者、企業家成爲這個時代被推崇的英雄。

改革開放提速,中國加入WTO,市場經濟勃興,那是企業家最爲風光的年代,飽食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在公共場合頻繁亮相,儘管時不時冒出一些驚人之論,但外界有着極高的寬容度。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阿里巴巴就像張向東預言的那樣,完成了對“電商教父”郭凡生的慧聰網的超越,如今慧聰集團總市值4.52億隻有港元,而阿里巴巴是它的4000倍左右。

不過,這段影響電子商務發展進程的博弈歷史,從企業層面看,慧聰網輸了;從企業家的層面看,馬雲卻並沒有贏。

郭凡生曾經反思道,“我不會成爲好商人,因爲老是有多餘動作——當商人還想當學者,琢磨社會上的事,而商人就應該全心全意考慮賺錢”。

郭凡生的自省,放在當年阿里巴巴和慧聰網的交鋒上,無疑是相當貼合的,只是在如今的環境下,“全心全意考慮賺錢”,早已不再是社會輿論對於一個商人、企業家的角色期待了。

如今,資本、資本家成爲了大家隨時掛在嘴邊的話題,這意味着,企業家需要履行更多的社會責任。更重要的是,不僅要“全心全意考慮賺錢”,還要“琢磨社會上的事”,知道時代的禁區,知道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

形勢比人強,識時務者爲俊傑。說錯話而翻車的馬雲,早已隱退幕後,據說已經有網友開始懷念他了。而慧聰集團,還在經濟寒氣中勉力求生。

前不久,慧聰集團CEO張永紅表示,要從“以往高歌猛進的資本性增長”轉向“穩健紮實的經營性增長”,就像任正非在華爲內部所說的,“追求規模”轉變“追求利潤”。

企業發展戰略隨着經濟週期而調整更迭,一代新人勝舊人。

互聯網這個行當,則面臨着一個全新的發展環境,那些書寫互聯網進程的人物,終究是慢慢消失在了視野之中,像一個古老的符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