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曾滿足我們所有需求的地方,後來怎麼樣了?
作者|夾大師
出品|夾饃星球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購物節,花樣百出的促銷背後,其實也見證着物質極大豐富的美好。
尤其一條新聞的出現,讓這熱鬧的消費氣氛有了一種別樣的味道:
陝西省供銷總社下屬子公司——陝西供銷電子商務集團,落戶西鹹新區灃西新城,建立“秦創原•電商協同創新中心”,助力秦創原總窗口建設。
年輕的朋友可能一下子沒看出來兩件事的關聯,但對於50後、60後、70後的人來說,或許會鼻腔一酸,想起幾十年前那些艱苦又純真的日子。
關鍵詞就是:供銷社。
今天我們想買東西,線下有小賣部、菜市場、超市、商場,線上有網店,快遞幾乎能送到每一個偏遠的角落,無所不包,無所不便。
但是在1950年代到1980年代初的漫長時間,中國的絕大多數人,尤其是幾億農民的生活消費,全靠在供銷社這個地方來完成。
因爲在“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是物資流通的核心渠道,發揮着資源調配的作用,也成了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隨着改革開放的進展,在國民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供銷社的地位日漸衰弱,年輕的後浪們已經不知道有這麼一個事物存在了。
其實供銷社並沒有消失,只是在新的時代,它的職能發生了轉變,現在依然是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爲中國的農民兄弟服務。
回溯過往,供銷社到底走過了一條怎樣的路?
供銷社全稱爲“供銷合作社”,其前身是合作社。所謂“合作”,就是在生產力不發達、物資匱乏的年代,鬆散的個體勞動者進行互助的組織。
1922年7月,江西萍鄉的煤礦重鎮安源,時任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教員的青年毛澤東,來這裡領導工人運動,建立了一個“路礦工人消費合作社”。
這是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合作社,也是供銷合作社的起點。掐指一算,有近百年的歷史了。
△最早的供銷社
在接下來的革命戰爭時期,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合作社有了進一步發展,成爲重要的經濟組織。
那時候,農民辛苦生產出來的東西,如果自己拿去市場賣,容易受剝削,而有了合作社,就可以對農民進行保護。
合作社把土特產收集起來,集中拿出去換取所需的生活用品,相當於一個物資流通的中轉站。
1948年8月,石家莊,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當選華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的薄一波,在講話時第一次提出了“供銷合作社”這一名稱。
他說:“必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普遍組織供銷合作社,這是把小生產者和國家結合起來的一根經濟紐帶。”
彼時,分散的個體農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佔國民經濟總產值的90%,必須通過合作社,才能向集體化的方向發展,所以在建國初期是非常必要的。
1949年3月,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說了一句話,“我們不但善於破壞一箇舊世界,我們還要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而學習如何辦好供銷合作社,恢復國家的正常生產和商品流通,就是建設新世界的重要任務。國家派了大量優秀的幹部,到基層去組建供銷社。
△各類商品集中在供銷社
到1952年底,全國已有農村基層供銷社35096個。從城市到農村,各級社的商品零售、批發、農副產品採購機構達28萬個,形成了一個遍佈全國的合作社商業網絡。
供銷社的作用,一個是供,一個是銷。供,就是供應,比如合作社給農民貸款,幫助他們購買生產資料,如牲畜、農具、種子等。同時,在農業生產完成後,提供推銷的支持。
本質上,供銷社發揮了資源配置的作用,可以組織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物資流通。比如1951年,在中華全國合作總社領導下,把東北地區的糧食、豆餅等運往華北、華東;同時把華北、華東地區的布匹運往東北,補充和滿足各自所需。
1956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第一次先進工作者代表會議在北京召開,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接見了與會代表,合影留念,足見對供銷社的重視。
△領導人與供銷社先進工作者合影
初期,供銷社採取的是自願、互利、平等、民主的原則,是一個比較良性的組織。供銷社還不能包辦農村一切商業,主要供應銷售主要的產品,個體商業和農貿集市也存在。
隨着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供銷社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如今灃西新城所在地,有一部分是原長安縣區劃,根據縣誌記載,1956年改造私商時,就把一部分私商人員分配到供銷社工作。
進入到1958年後,農村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集體化生產,分配式消費,供銷社便從之前的服務性商業組織,變成了資源管理機構。
供銷社的興衰,與“統購統銷”制度緊密相連。
建國後,工業建設的需要,城市人口的擴張,對糧食的需求增大。爲保證供應,1953年頒佈了《關於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根據陳雲的意見,由鄧小平起草。
也就是說,糧食不能自由流通,由國家定價,從農民手上收購,再定量供給城鎮家庭,這就誕生了糧本、糧票。
因爲生產力水平低,物資匱乏,爲了養活人,又要進行建設,採取由大家長統一分配方式,是爲計劃經濟。隨後,統購統銷擴展到棉花、紗布和食油等商品,最多的時候有200多種農產品。
而要搞統購統銷,就需要體系化的組織來執行,供銷社就是重要的一環。比如,糧食在糧站;布、油、棉等在供銷社;肉、雞蛋等在食品店。
△憑票供應
隨後,自由市場取消,城市與鄉村之間不直接流通,由供銷社來完成。這樣一來,可以用低價收購產品,維持城市人口的低成本生活,進行工業積累。
供銷社取得了在鄉鎮農村市場的壟斷地位,成爲唯一的“購物天堂”,老百姓在這裡買生產用的農具、種子、化肥,以及生活所需油、鹽、醬、醋、茶等。
由於物資短缺,供小於求,很多東西得憑票購買,售貨員在無形中擁有了一種權力,有些人不是把顧客當上帝,而是認爲自己是上帝,時有矛盾發生。
那時候也沒有現在精美的商品包裝,按斤論兩買,全靠售貨員手上的那桿秤。售貨員是當時很拉風的職業,也是婚戀市場的C位明星。
有網友回憶說:那時候,誰家閨女小夥要是嫁了、娶了供銷社的員工,在街坊鄰居間都能挺直腰桿,成爲那炙手可熱、人人吹捧之人。
△熱鬧的供銷社場景
農副產品通過供銷社銷往全國各地,同時也催生了換購,農民用自產的麥子、茶葉、雞蛋,到供銷社換購商品,在當時非常流行。
在這種特殊的體制下,供銷社本着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對老百姓的生活做了很多貢獻。
尤其很多農村地方,交通不便,運輸工具也缺乏,要把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送到農民手裡,需要供銷社的工作人員自己出力運送。
就像這幾年的共享單車一樣,供銷社要解決的是“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就是把物品從鎮子送到村子。很多工作人員揹着揹簍,來回在山路上,被稱之爲“揹簍精神”。
1965年,有一部電影叫《紅色揹簍》,講的就是北京周口店供銷社的一名負責人,爲了方便社員購買東西,和同事們輪流用揹簍送貨上山,一年四季,從不間斷。
△電影《紅色揹簍》劇照
對了,這部電影的導演叫史大千,和陝西也有一段緣分。拍《紅色揹簍》時,他在北京電影製片廠,1973年,調入西安電影製片廠任導演。
他的兒子史晨風、史晨原,也在西影廠,80年代與導演周曉文合作,拍攝了創造拷貝數紀錄的電影《最後的瘋狂》。那時還沒有票房概念,因爲電影也是統購統銷的,按拷貝計數。
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之後,隨着經濟形態的市場化轉變,供銷社的壟斷地位受到了衝擊。
最先還是從農業開始。1978年11月,安徽鳳陽小崗隊的18個農民冒着風險,偷偷將集體耕地承包到戶。這件事曝光後,引起領導層重視,一場農村經濟體制的變革由此開始。
到了1981年底,全國農村90%以上的生產隊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這年10月召開的農村工作會議,認爲包產到戶是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組成部分。
第二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即《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正式肯定了土地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結束了包產到戶30年的爭論。
土地承包後,農民有了更大的自主權,產品也更加豐富,這時候再按照供銷社的定價標準去統購統銷顯然不合時宜。低價格讓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抑制,影響到農村經濟的發展。
1982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與商業部合併,成爲商業部內的一個局級單位——供銷合作管理司,作用削弱。
與此同時,從1978到1984年,全國集市的數量從3萬多個增加到5萬多個,成爲商品貿易的主場地,供銷社已不再是那個唯一的買賣場所了。
△八十年代初的集市,西影廠電影《六斤縣長》劇照。
而農副產品開始大幅增長後,無法在本地消化,農民長途販運開始出現,促使農村個體工商業的發展。以前是靠組織來買賣東西,現在自己可以做選擇,這就是市場化。
到了1984年,國家統購、派購的農產品由過去最多時的180多種減少到了38種。198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終結了持續時間長達32年的統購統銷制度。
人們購買商品再也不用憑計劃、憑票證了,供銷社獨一無二的“尊貴”地位消失。當村鎮的個體戶越來越多,以前的供銷社漸漸被許多小賣部、批發部和之後的超市代替。
而爲了求生存,基層的供銷社開始分包給個人,比如農機、消費品、種子等,由個體戶來分類承包經營,體系化的供銷社瓦解。
進入90年代後,隨着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供銷社的困局進一步加大,出現了鉅額虧損現象。1993年1月—8月,全系統基層供銷社虧損13.54億元,面臨着“生存危機”。
但是供銷社又不能完全取消,在涉及一些國家重要商品的儲備,災害救援時的物資調配,以及組織規劃農業生產上,它還是有自己的價值,關鍵是如何進行改革。
1995年,《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發佈,重新恢復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但不再是像以前那樣面面俱到,重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中國最北的供銷社
供銷社又恢復到最初服務農民的職能上來,變成一個商業平臺組織。比如對於農業生產的重要原料化肥,供銷社承擔着70%左右的供應量,可以保護價格。
隨着經濟發展,農村對電視機、洗衣機、打米機等大件的需求增多,供銷社也做起了這方面的生意,在全國尋找便宜貨源,然後銷售給農民。
到了2000年底,供銷社結束了連續8年的虧損局面,實現了扭虧爲盈。
供銷社的經歷,有些像郵局,雖然有了快遞公司的競爭,但是在服務基層方面,還是郵局網點最全,能照顧到最多數人,同時也能承擔國家性質的職能,不可或缺。
2005年,“十一五規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供銷社作爲長期服務農村的社會組織,有着更大的責任,也有了施展的空間。
供銷社的一大任務和方向是建立“新網工程”,就是利用傳統優勢,建立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包括生產資料經營服務、農副產品購銷、日用消費品經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四大網絡。
全國各地的供銷社由此形成了系統的經營服務網絡,爲各地的農產品“買全國、賣全國”提供了條件。
互聯網興起後,供銷社也搭建了爲農服務綜合平臺、電商運營平臺、融資平臺、村社共建平臺等多個服務平臺,能快速、有效地爲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服務。
尤其是在扶貧攻堅過程中,供銷社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華全國供銷總社旗下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搭建了“扶貧832”平臺——“832”是指我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
△832平臺最近的活動
平臺相當於一個專業的線上商城,幫助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的網上銷售。陝西供銷電商集團是陝西832平臺的運營者,自上線以來,全省入駐供應商超過2000家,銷售額達11.7億元,排名位居全國前五。
而這次陝西供銷電商集團落戶灃西新城,成立的“秦創原·陝西供銷易購電商協同創新中心”,將圍繞農業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進一步整合全省供銷系統農業創新主體、優質農產品基地、倉儲冷鏈物流和電商供應鏈資源,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服務鄉村振興。
△秦創原·陝西供銷易購電商協同創新中心落戶灃西新城
中心的成立,有利於吸引優質電商企業入駐灃西,推動農業領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加速構建農商互聯體系,助力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核心示範區建設。
中心還配套建設三秦農創學院,與周邊高校協同合作,打造集電商培訓、直播帶貨、行業交流、農創研學等功能於一體的創新生態。
曾經,農民羣體爲中國的工業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也是該享受社會發展的福利的時候,鄉村振興戰略就是巨大的機遇,而這一切都需要科技的助力,需要創新的助力。
供銷社與秦創原的結合,將大有可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