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創新創造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高新技術是討不來、要不來的,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科研工作者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骨幹,要拿出‘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放開手腳創新創造,爲建設科技強國奉獻才智、寫下精彩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讓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倍受鼓舞,倍增幹勁。大家紛紛表示,要主動擔當、創新作爲,拿出“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在打造“三地一區”上持續發力,爲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更多力量。

● 敢打頭陣,接力續寫創新故事

太陽之所以發光發熱,是因爲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如果能造一個“太陽”發電,人類有望實現能源自由。在合肥科學島,大科學裝置“人造太陽”的創新故事正在續寫。

“自1973年起,科學島就開啓了核聚變有關的研究,已有50餘年技術積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所所長宋雲濤說,歷經幾代人堅持不懈地接力奮鬥,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實現了從幾百萬到上千萬攝氏度,從三千萬、五千萬到上億攝氏度的系列突破,創造了十餘次世界紀錄。

敢打頭陣、自立自強、勇攀高峰,是支撐起“人造太陽”的強大內核,也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內核。

“總書記的諄諄教導,讓我無比激動與自豪,更加堅定了工作的奮鬥目標和人生夢想。”宋雲濤表示,當前,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新一輪物理實驗剛剛開啓,團隊將始終保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只爭朝夕的精氣神,立足自主創新,掌握聚變工程關鍵技術,加快聚變能源研發進程。

所謂壯舉,皆因奮鬥;所謂奮鬥,重在傳承。從當年中國第一臺VCD、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到今天的世界最薄0.12毫米電子觸控玻璃、“九章三號”高速運行、“天都一號”“天都二號”遨遊太空,安徽科技創新的腳步不斷加快,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 面向未來,勇克前沿科技難題

利用量子通信網連接多臺量子計算機,是不是能在遠程凝聚出“超級量子算力”?

今年10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網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柳必恆等人基於多模式固態量子存儲和量子門隱形傳送協議,在合肥市區實現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門,並演示了分佈式的多伊奇-喬薩算法及量子相位估計算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胡曉敏是參與該項目的一員。他告訴記者:“這項研究首次在城市距離上實現分佈式光量子計算演示,展示了基於量子存儲和通信光纜構建分佈式量子計算網絡的可行性,爲實現規模化量子計算提供了新思路。”

作爲國內最早佈局量子科技的少數幾個省份之一,“量子”已成爲安徽科技創新版圖中耀眼奪目的一塊拼圖。

“今年團隊還獲得了省科技創新攻堅專項的支持,進一步激勵團隊人員敢於創新創造,敢於亮劍。”胡曉敏說,面向未來,將繼續秉承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精神,在前沿科技領域,敢啃硬骨頭,敢於解難題,持續推動原始創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和應用。

前瞻佈局基礎研究,我省將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聚焦量子信息等“基礎引領”重點領域,以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先進製造等“應用倒逼”重點領域,深入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安徽)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優化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機制。

● 發揮優勢,打造基礎研究先鋒力量

機器人在操作檯之間來回穿梭,伸出機械臂,“手握”試管,稱量取樣,配製試劑......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化學家實驗室,一臺機器人便能完成瓶瓶罐罐的實驗工作。

這是中國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羅毅、江俊團隊,經過八年攻關研製出的“機器化學家”。江俊介紹:“從數百萬種材料的可能組合中找到最優解,科研人員也許一生都做不完;有了機器化學家,可能只需要一兩週時間。”

機器化學家融合了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強大優勢,爲化學這一傳統學科提供了新的研究範式。

像這樣的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在安徽還有很多。中國科大徐集賢團隊再次打破鈣鈦礦電池性能世界紀錄,認證穩態效率性能達26.7%;安徽大學李漫波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合成了鉗形配體穩定的金屬團簇,這種新型、獨特的金屬團簇材料爲金屬催化劑的模式創新以及資源有機分子高效轉化提供了新的方向......

背靠多所高等院校資源,安徽加快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基礎研究體制機制,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原始創新能力,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

中國科大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構建學校多梯次自主部署項目體系,面向多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團隊實施長週期培育、階段式精準支持,爲青年科研人員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打造基礎研究先鋒力量。

安徽工業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發揮高校科技創新策源地優勢,加強有組織科研、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爲現實生產力。要深度促進校地、校企產學研用資源集聚整合,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融會貫通。

殷殷囑託,情深意長,催人奮進。

新徵程上,我省廣大科技工作者將堅定信心、銳意進取,以“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實”的作風砥礪前行。

(記者 鹿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