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創新加速科研攻關

在不久前舉辦的北京科博會現場,一條從青島“遠道而來”的輪胎,引得衆人駐足。它的製作材料,歷經山東能源研究院7年的科研攻關。該材料不僅突破了高性能輪胎製造關鍵技術,還打破了我國合成橡膠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

在青島,像山東能源研究院這樣致力於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的新型研發機構正持續涌現。經過不斷探索,青島逐漸形成了政府主導、“政府+”“企業+”“人才+”等多種模式的新型研發機構。

青島市科技局基礎研究處三級調研員孟凡友介紹,近幾年,青島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整合市區兩級資金、土地、金融等資源,加大對新型研發機構的支持。目前,青島新型研發機構已發展至136家,覆蓋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醫養健康等優勢產業領域。這些新型研發機構,在覈心技術攻關、高端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創新服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支撐和引領了青島市產業發展。

爲更好地發揮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性、靈活性,在體制機制上,青島給予新型研發機構極大的自由度,鼓勵其進行形式豐富、靈活的自由探索。在政府引導下,不少新型研發機構積極結合實際,採用事業、企業“二元化”的法人治理模式,取得了不錯成效。

最早採用上述模式的,是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擁有“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和“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兩塊牌子,海藥院按照事業單位模式吸引人才,按現代企業制度管理運行,負責人既是院長也是董事長。在這種模式下,一方面集聚人才推動成果產出,另一方面對接市場促進技術落地,搭建起了海洋藥物研究、孵化和轉化的橋樑,讓“藍色藥庫”形成“聚集開發、梯次產出”的態勢。

爲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青島通過“企業+”模式,以行業龍頭企業、優勢企業作爲投資承建主體,整合相關領域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創新資源來聯合建設新型研發機構。青島國創智能家電研究院有限公司就是這一模式的代表。其由海爾集團聯合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以及行業龍頭和上下游夥伴共同發起,以行業需求爲牽引,採用市場化運作機制,爲我國高端智能家電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我們通過V-IDM模式拉通了家電和芯片兩大產業鏈,協同解決了家電芯片可靠性、穩定性、一致性差的共性問題,突破了關鍵核心算法和配套軟件工具,並聯閤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及行業企業,共同構建家電芯片標準體系。”青島國創智能家電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桂志輝介紹。

通過“人才+”模式,青島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不少新型研發機構成爲高端人才“蓄水池”。

“我們柔性引進了川大高級工程師陳弦,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同成立創新工程中心,實現了啤酒瓶蓋密封墊粒料產品的國產化,爲企業節約成本1億元。”四川大學青島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楊齊壽說,幾年來他們已柔性引進數百名專家來青島創新創業。以人才爲依託,四川大學青島研究院持續孵化、引進科技企業,已直接間接創造產值超過5億元。 (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