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廢舊手機陷入輪迴之困

□ 胡立彪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的數據顯示,從新機出廠到廢棄閒置,一部手機的平均使用期約1.9年。我國平均每年產生的6億至7億部廢舊手機中,回收處理量約爲2億至3億部。隨着手機更新週期逐漸縮短,手機的報廢量越來越大。據測算,“十四五”時期,我國手機閒置總量將達到60億部,廢舊手機潛藏價值超過6000億元。

廢舊手機的潛藏價值如何實現?據瞭解,目前廢舊手機循環利用的途徑有3個:整體狀況較好的手機,會在維修、翻新後進入二手市場售賣;破損程度較重的,會被整機拆解,其芯片、電子元器件等可用於維修,進行再利用;有的廢舊手機拆解後零部件和元器件無法被完整利用,會在破碎後進行材料化回收,提煉其中的再生材料和稀貴金屬。

不過,從現實情況看,廢舊手機循環利用的途徑並不順暢,其潛藏價值未被充分挖掘出來。一位從事通信行業培訓的專業人士表示,對手機門店進行業務培訓會用跟機率(指每賣出100部手機回收的手機數佔比)指標考覈,一般達到30%爲及格。但目前行業整體跟機率只有10%左右,特別優秀的企業也只能做到50%。跟機率不高,表明消費者出讓廢舊手機的意願較低。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手機廢棄後,有54.2%被消費者閒置留存,只有5%左右的手機能夠進入專業的廢舊手機回收平臺、“以舊換新”活動等回收渠道。

爲何有那麼多的消費者不願意出讓廢舊手機呢?有研究發現,影響消費者出讓廢舊手機的堵點主要有3個:對於數據信息安全的擔憂導致“不敢賣”,對於價格等標準體系的疑慮導致“不願賣”,回收渠道分散導致“不易賣”。手機中有大量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如綁定銀行卡、社交軟件、購物軟件等,存有各類賬戶數據和消費記錄,即使目前大多數二手手機交易平臺、廢舊手機回收處理企業可以採用多種方式消除數據泄露隱患,但仍有許多消費者不放心;對於部分消費者而言手機是高價值商品,即使廢棄也不願降低心理價格預期,但當下手機回收價格體系不健全,缺少統一的質檢與定價標準,信息不透明使不少消費者產生惜售心理;手機回收線上鏈條尚不完善,線下渠道也不夠通暢,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和縣域鄉村的回收網點較少,難以觸及分佈在這些區域的手機用戶。

要充分挖掘廢舊手機的潛藏價值,使其變廢爲寶,就要打通這些堵點。完善回收網絡體系,健全行業標準體系,引導技術創新等,是必然之舉。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出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四大行動,並明確要推動二手電子產品交易規範化,防範泄露及惡意恢復用戶信息。這爲建立完善手機回收利用體系指明瞭方向。

在行業規範方面,行業企業應加強回收網絡建設,爲用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回收服務。通過科技創新,實現供應鏈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加強產業鏈協作,推動製造商、銷售商、回收企業和再生產企業等各環節聯動。建立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探索將廢舊手機作爲特殊品類垃圾開展專項回收的可行模式。加強面向公衆的廢舊手機回收宣傳教育,促進廢舊手機存量消納與市場擴大。

在政府管理方面,應出臺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扶持政策,引導正規企業積極參與廢舊手機回收和處理,支持頭部企業做大做強。進一步健全相關法規政策,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包括技術標準、質檢標準、定價標準等。加強市場監管,規範市場秩序,打擊非法回收和違規處理行爲。強化用戶數據安全保護,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60億部閒置手機的回收利用,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相信通過政策引導、市場建設、技術進步、標準完善、綠色理念推廣等多方面努力,可以推動廢舊手機市場穩健發展,實現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