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不能爆雷

房地產行業如此行情下,行業之內的多數人都已深感涼意,且已瑟瑟發抖。然而,人類的情感並不相通,一定會有部分羣體其實根本感受不到行業的寒意,感覺還好,鞭子不抽在自己身上,感覺不到疼,也正由於認知的差異,很多人也視自己爲旁觀者,可置身事外,說些無關痛癢的話語,冰火兩重天無時無刻不在演繹。

從2023年開始,萬科、金地就處在輿論的風波中,到了2024年風波仍未停息,好像總有一部分人對行業的負面、企業的負面樂此不疲。放眼整個行業,哪個企業倒下都不稀奇,但是企業倒下的影響有多深遠,也非三言兩語可概括。

至於萬科會不會變暴雷,誰都很難輕易斷言,這不僅取決於企業自身,更取決於很多外部因素,倘若某些已知的因素沒有發揮作用,萬科也未必能全身而退;從公平的角度出發,憑什麼其他企業能暴雷,萬科不行。不難猜測,不僅萬科,很多企業的現狀都並沒有很好,沒有出險的企業也不能說已經度過了危機階段,房企暴雷的進程不會這麼快結束,行業調整的路也不會這麼快走完。

01

三類企業暴雷了

誰倒下都不會是意外

從時間線上看,2021年下半年開始,企業暴雷事件開始頻繁發生,恆大倒下後,大而不倒的神話破滅,接踵而來的鋪天蓋地的負面輿論風波,直至現在,任何一細微的負面新聞的影響力依舊遠勝於正面利好消息,互聯網時代,任何負面新聞(可能完全是虛構的)的出現都可能快速傳播,進而在網絡端掀起軒然大波。毫無疑問,一旦負面的輿論氛圍形成,很難有有效的方式扭轉局面,直至現在依舊如此。

所以,2021年對很多企業而言,是黑暗的開始,宇宙房企恆大頃刻間倒塌,此後伴隨而來的信心缺失的連鎖效應,各方之間的互信消失了,各方齊齊來“逼宮”,金融機構迅速收網,抽貸的抽貸,斷貸的斷貸;合作方也慌了,能撤的趕緊撤吧;供應鏈被捆綁着,不知如何爲之,看到一些供應商也被開發商拖垮了,供應商更恐懼;投資人緊張了,也迷茫了,已投的撤不撤,未投的投不投?以2021年開啓的房企暴雷潮直至現在也並未結束,2022年掀起了高潮,2023年開始向穩健型民企蔓延,市場的活力漸漸消失,大家也從歡聲笑語中消沉了,企業一家接着一家倒下了,也遲遲未再起來,已不是在匍匐前進,而是被踩在地面、按在地上拼命的摩擦。

從企業的類型看,截止目前暴雷的企業可以分爲三類:

第一類,以恆大爲代表的“三高”房企最先陷入資金困境中,這類房企有幾個特點,

一是“高槓杆”發展,敢打敢幹,在暴雷前,雖說要進行債務的壓降,也在開展行動,但是成效還並不顯著,槓桿仍處在高位上;

二是,佈局的項目主要還是在較低能級城市,一旦市場下行,貨值的去化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即使想要賣資產,也很難找到合適的買家。

所以,當行業急轉直下,融資渠道卡死,回款難續,“三高”房企必然首當其衝,這其中主要還是以民企爲主,國企佔少數;

第二類,前期或爲發展,或爲上市,採用“三高”模式,但在暴雷之前,已將槓桿降至合理水平,但爲了降槓桿,也做了巨大的犧牲,包括暫停土地的獲取,快速收縮規模,所以當行業轉向,這類企業也很難抵擋外部壓力而倒下了。

第三類,從財務的角度上看,一直保持穩健的民企,暴雷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個是負面情緒充斥的氛圍中,金融機構、投資人、供應鏈都對企業沒有信心,融資的難度是大的,外部資金可能直接就斷掉了。

這其中我們也聽到了好幾個小故事,這裡可大家分享一下,具體企業和機構名,咱也就不透露了

其一、A房企與B房企合作一個項目,上午B房企暴雷,下午給項目貸款的機構立刻到項目上查賬;其二、某頭部民企曾在2022年遭遇外部做空,當天某銀行就去企業抽貸,當這家民企緩過來就徹底將這家銀行拉黑,永不合作;其三、當企業頻繁暴雷時,一家頭部民企就立刻遭到金融機構的抽貸,並要求提前還貸。

所以很多金融機構在企業的眼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呢?“晴天送傘,雨天收傘”的角色,從道德和情感的角度上說,這些機構的做法自然是“無情”的,但從法律的角度和做生意的角度上說,也不能說是金融機構的錯,畢竟都是在做生意,要控制風險,關注自身的利益,又如何能要求所有企業都能從情感上“感同身受”,道是無情卻也真無情。

另一個是,消費者對民企普遍沒有信心了,無論你是頭部的民企,還是腰部的民企,沒有一個“好爸爸”,沒人兜底,就難保企業不出現問題,所以對購房者來說,風險是有的,房子難賣,預售資金更是嚴監管,甚至是極其嚴苛的管理,企業回款受限嚴重,可動用的資金是極其有限的,進來的錢少了,進來的錢難了,進來的錢被鎖住了,好似孫悟空被壓在了“五指山”。

降價促銷已不再是一種吸引客流的法寶,反而適得其反,買房畢竟是大額消費,房子越降價反而會加重居民的負面預期,更不敢買。所以,兩項因素一疊加,企業便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中,在困局中掙扎,境況越來越差,暴雷是早晚的事。

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爲何穩健的民企也會暴雷,且至今仍未出險自救成功的案例,陣痛的週期裡,想要自救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裡我們也極其欣賞企業積極自救的態度,比如融創,比如奧園,債務重組的難度有多大,不難想象,期間有多少妥協,多少利益的讓渡,這也不難猜測。

02

萬科若是暴雷了會怎樣?

即使到如今,曾經的頭部三巨頭僅剩萬科一家,外部勢力好似也不想放棄,一樣想將其拉入深淵。從之前的旭輝集團、龍湖集團、碧桂園,再到現如今的金地集團、萬科地產,哪一個未曾遭遇過外部勢力圍堵,致使一系列的挑戰重疊而來。

如今的金地、萬科仍在輿論的中央,迴應不暇。正常的項目交易可以被解讀爲現金流不行了,已經在出售資產了;正常的股權交易也同樣可以解讀至此;沒有拿地可以被解讀爲沒錢了,已經放棄拿地了……諸如此類的新聞、信息不絕於耳,也確實給企業帶來了不少風波,股、債、業績的表現可見一斑。

誰都不敢肯定萬科、金地未來的情況會怎樣,因爲包括這兩家企業在內的很多企業,如今都已經很難掌控自身的命運,外部的干擾太強,噪音太大,很難完全排除,流言也時刻不息,彷彿很多人更關注企業的負面輿論,負面的情緒很容易被放大,也容易傳播、發酵。

可以肯定的是,但凡有方法,任何企業都不會放任企業走上暴雷,或者破產、重組的道路。

倘若萬科真的債務違約了會怎樣?對行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一是,官方站臺的企業都暴雷了,其他的企業更難說,信心的修復無望,行業會持續在負面的情緒中循環,業績越來越差,融資越來越難,倒下的企業會越來越多;

二是,任何企業都有可能出現問題,大衆更會認爲房地產已經沒有希望,沒有前景了, 大家都放棄希望的話,整個行業很難再回到一個健康的狀態,什麼良性循環、新模式都將難實現;

三是,其他企業是否也將抱着無所謂的態度直接躺下,不再拼搏,不再掙扎,屆時行業又將是怎樣的一副光景,失業羣體會有多少,關鍵的金融鏈條又將如何,其中的風險如何控制?

作爲行業內的明星企業,萬科的每次行動都會被行業效仿,也一直穩穩的處在頭部位置上,從“招保萬金”,到“碧萬恆”、再到“保萬中”,萬科總是屹立不倒,不能說萬科是一家多麼成功的企業,但是在無數人的心中,萬科確實是風向標一樣的存在,想要做的業務也總能做到前列,每個階段也能精準的把握行業的趨勢,做出及時的應對,且能連續多年做到經營性現金流爲正(這在行業內很難找到第二家),可以說萬科在某些層面上像是一種信仰式的存在,倘若萬科暴雷,其影響是巨大的。

如今的行業現實已經超出了企業主觀層面能掌控的程度,即使如國央企也不能說能主導消費者的決定,倘若消費者都不買單,國央企能拿到外部融資又有何意義,是否又有些飲鴆止渴的意味,這影響又會有多大?政策要真正落下去,執行下去,真正化解風險,而不能似空頭支票,許出的諾言要兌現,要切實推動行業向着更穩健健康的方向發展,即使這需要一個風險出清的過程。

就企業自身來說,也不能輕易放棄希望,直接倒下,要想方設法真正的去解決問題,而不是隻會在內部動刀,大裁員、大降薪,搞得人心渙散就能解決問題了嗎?

點擊下圖,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