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店鍋圈”建起規模效應

一家餐飲、零售企業開出一萬家門店,需要多久?

從0到10000家門店,連鎖便利店品牌“美宜佳”用了20年。

蜜雪冰城開出第1萬家門店時,距離第一家門店開業已經過去23年。

專注火鍋燒烤食材的鍋圈食匯,在首店成立的第七年,開出了第10000家店。

開店用時的長短,當然不能完全體現出企業的真正實力,但門店極速擴張的背後,“萬家門店”對餐飲、零售企業意味着什麼?

如今擁有超2萬家門店的美宜佳,早已成爲中國連鎖便利行業的“超級巨頭”;同樣開出2萬家店的蜜雪冰城,讓大都市和小縣城的消費者,都能喝到一杯4元的檸檬水。

萬店規模背後,是一家企業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規模效應。

市場規模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門店數量僅是一個參考指標,業績、GMV等共同構成了市場規模的定義;而規模效應所體現的,不僅是上述各類顯性指標的多少,更是消費心智的深入程度,以及供應鏈的規模化優勢。

美宜佳、蜜雪冰城形成了強有力的規模效應;門店數剛剛破萬的鍋圈食匯,也逐步構建起規模優勢。

“萬店鍋圈”如何長成

十年前,在夜市經營類似大排檔生意的楊明超,在鄭州開出了第一家“小板凳老火鍋”。

“小板凳”的生意一度十分紅火,平均每年的業績增速超過10%,但在經營火鍋店的過程中,楊明超發現,上游火鍋食材供應不規範、採購價格不夠透明,存在很多問題。

爲了將企業做深、做寬,2015年,楊明超帶領團隊成立鍋圈供應鏈管理公司;兩年後,鍋圈食匯首家實體店在鄭州開業;一年門店總數突破500家,到2019年11月鍋圈開店數超過1500家。

最初,鍋圈主要以鄭州爲中心,深耕河南市場,到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後,餐飲企業雖然遭遇重創,但鍋圈並沒有停止開店步伐,反而加速向全國擴張。

從2020年1月到10月,鍋圈食匯在10個月內開出3200家加盟店;一年多後,到2021年11月,鍋圈官方公佈的門店數超過8000家,覆蓋全國24個省及3個直轄市。

去年年底,鍋圈食匯的門店數量正式突破1萬家。

鍋圈食匯快速躋身“萬店俱樂部”的背後,歸功於內部的供應鏈優勢、加盟管理的深厚經驗,以及外部快速變化的消費趨勢。

在內部,鍋圈食匯優化傳統的食材流通鏈路,在上游廣泛合作ODM和OEM工廠,深入全球產地採購食材,在全國自建倉配物流設施,確保食材損耗最小;最終在消費者端呈現“好吃不貴”的食材。

另外,由於長期從事餐飲行業,早期又深耕河南這一區域市場,楊明超的團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門店經營和加盟商管理辦法,這能讓加盟商省心很多。

筆者採訪過多位鍋圈食匯的加盟商,他們都表示,從籌備開店時的選址、和房東談房租,到裝修、設備採購,再到開店後的選品、進貨和策劃活動,鍋圈都會提供很完善的服務

比如在選品上,一位來自北京豐臺的鍋圈加盟商表示,早期進貨時,熱銷的蝦滑產品分爲120克、150克和200多克三種規格,當時她覺得只進一個規格就可以,但鍋圈督導建議她進120克和150克兩種規格。

督導告訴加盟商,進貨要充分考慮消費人羣的問題,如果是兩個人吃就會買小規格,如果是四到五個人吃就會買大規格。

按照督導的建議進行差異化選品,蝦滑成爲了上述門店加盟商最熱銷的品類之一。

爲加盟商提供成熟的建議和服務,鍋圈內部大量老加盟商往往都是“一人開多店”,鍋圈官方給出的數據是:平均一人開店2.9家。

鍋圈相關負責人還透露,鍋圈最早的一些加盟商,如今最多的已經開出20多家門店。

基於內部的供應鏈與門店運營優勢,鍋圈吸引大批加盟商投身“開店創業”的浪潮,又在消費者端逐步確立“火鍋燒烤食材超市”的定位,再伴隨外部市場變化得以快速成長。

一方面,疫情後火鍋餐飲及食材領域持續火熱。據天眼查數據,2020年我國火鍋食材相關企業年增速同比2019年上漲216%。

另一方面,疫後“宅經濟”不斷崛起,在家吃飯成爲消費者用餐的重要選擇。沙利文白皮書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在家吃飯市場規模達29238億元,複合增長率爲13.3%。

鍋圈食匯押注的火鍋燒烤食材,這是極具消費潛力的餐飲細分賽道;同時,在消費需求和餐飲場景持續細分的環境下,鍋圈作爲主打“社區中央廚房”的企業,將更廣泛地服務“在家吃飯”的用戶,繼續提供“質優價廉”的好食材。

顯然,鍋圈食匯成長爲“萬店企業”絕非偶然,而是內部優勢與外部趨勢相結合的必然結果。

萬店之後,鍋圈又將如何放大規模效應?

規模效應的護城河

農曆春節期間,住在西北邊疆一座“十八線小縣城”的筆者發現,老家也開起了一家鍋圈食匯門店,並且因爲冬日天氣寒冷,來鍋圈購買火鍋食材的顧客擠滿了門店。

下沉市場一直是鍋圈食匯發力的重心,楊明超此前也表示,鍋圈會將觸角深入中國廣大鄉鎮、農村,讓最偏遠地區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鍋圈的“多、快、好、省”。

相關分析也顯示,全國超過14億人口,有8億多人都生活在縣鄉一級的地區,他們纔是中國最廣泛的消費人羣。

不僅偏遠邊疆能購買鍋圈食匯的產品,鍋圈的店面以“社區小店”居多,大部分門店的面積在50-60平米左右,往往開在小區樓下,住戶出門或者回家路上都能看到鍋圈門店的招牌。

“出門即到”的服務體驗,再加上鍋圈已接入主要的第三方外賣平臺外,用戶上午想吃火鍋,下樓或者打開外賣平臺,就能買到鍋圈食匯的食材。

廣域的市場覆蓋、縱深紮根用戶“樓下”,萬店鍋圈形成了更強的規模影響力,尤其當用戶能在小區樓下隨時隨地看到鍋圈的門店招牌,這是對消費者極強的品牌心智滲透。

規模效應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消費者端,更能帶動後端供應鏈的規模優勢。

如前所述,鍋圈目前在上游合作了600多家工廠,在上海、成都等地建立6座食材研發中心,在全國還擁有17個現代化中心倉、30多個分倉冷配物流網絡、1000多個冷凍前置倉,以搭建用於連接門店及工廠之間的物流體系。

龐大的後端供應鏈基礎設施自然投入不菲,但隨着鍋圈門店規模不斷放大,單量和GMV持續提升,供應鏈前期投入逐步攤銷、運維成本佔營收的比例趨於穩定。

以門店規模爲支撐,驅動供應鏈形成規模優勢,鍋圈整體的邊際成本不斷遞減,產品的性價比優勢得到凸顯。

正如“互聯網經濟沒有小企業”這一定律類似,平臺在經過“跑馬圈地”的盈虧爬坡後,規模效應的壁壘逐步加高,平臺盈虧模型將不斷轉好,行業門檻也持續提升。

鍋圈的萬店規模,本身就是企業堅實的商業護城河。

規模優勢將帶來更大的流量聚集效應,後端會有更多消費行爲與大數據的沉澱,這同樣有利於鍋圈的數字化進程。

楊明超表示,2018年鍋圈只有400多家門店時,就開始構建B2B的數字化,現在已經逐漸完善了工廠、倉庫、門店的數字化鏈路。

對於未來,基於市場規模優勢,鍋圈還將深耕數字化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2023到2025年,鍋圈會進一步發力從數字化向數智化過渡。有規模效應的護城河在先,鍋圈能更加深入打通供應鏈、數字化等,相關環節的優勢會被進一步放大。

加盟店是鍋圈發展的核心之一,在越過“萬店門檻”之後,鍋圈將更加深入培養店長,提升店長的專業運營能力,通過專業店長驅動門店業績提升。

“店長興,店就興,店長強,發展勢頭就強。”楊明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