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當媒體打開AI潘朵拉盒子

愈來愈多新聞媒體使用AI,彭博社於二○一五年成立人工智慧團隊,宣稱AI輔助新聞的時代已經開啓。他們用AI發掘新聞,訓練AI加入新聞產製過程,包括更新標題、編排新聞段落,甚至產生數據表格、建立付費牆。AI對財金新聞報導助益極大。

彭博社說,AI用於新聞深度的挖掘、報導角度創新和突發新聞的快速反應,都是重要的新工具,但提醒AI可以載舟也可覆舟。

美國運動畫刊就有惡例。這家以文筆出色著名的媒體,去年十一月刊出一篇文章,作者自稱酷愛戶外生活,還有作者照片,結果發現新聞和照片都是AI生成,完全虛構,根本就是假新聞。運動畫刋雖否認指控,推說是第三方供稿,但立刻下架文章和照片,開除高階主管。

去年網媒CNET刊登幾篇科技財經報導,七十七篇中有四十一篇需要更正,尤其對「複利」的概念有系統性錯誤,被發現是生成式AI所寫。爲何被抓包?因爲新聞有高流量,但內容不斷複製,不斷出錯。

甘乃特媒體最近的高中體育賽事新聞,也被抓包是AI寫的。可知AI作爲輔助不一定美好,錯誤仍不斷髮生。

AI走進新聞室方興未艾,卻變成高風險的兩面刃。但媒體能不擁抱它嗎?

數位時代「唯快不破」,媒體用AI提升產製新聞的效率與創新,有助財務控管,但也帶來更復雜的假訊息,更惡質的選舉操縱,雖然媒體也用AI分辨新聞真假,減輕繁瑣工作。但是媒體使用心態不一,用途龐雜,帶來隱憂。

臺灣電視臺和紙媒近年已啓用AI,包括資料查覈、旁白製作、副本編輯、新聞文本補充、和影像處理創作,顯示AI雖然好用,還是需要人爲監督,甚至加倍查證。

去年五月美國廣電數位新聞協會公佈新聞業使用AI指南,鼓勵媒體制定個別政策,對外說明新聞室如何使用這項有爭議的新科技。廣電數位新聞協會說,媒體應該仔細審視AI如何影響新聞工作的正確、背景呈現和文筆清晰,適當揭露AI的使用,因爲AI設計者不見得考慮人文倫理面。數位新聞協會主席謝德更說,尤其「新聞是一種具有道德約束和仰賴讀者高度信任的行業」。

美國以外,歐洲媒體和大學正致力AI和新聞業共存的研究。歐盟媒體與資訊指導委員會去年底也通過「負責的新聞業使用AI指南」,指出新聞不同階段使用AI,對內部工作流程將有重要影響,更評估對閱聽衆及社會的責任重大,「AI未來如何書寫,取決於決策者的智慧」。

BBC新科技主管艾莉絲說,BBC購進及開發很多軟體,例如Springwatch軟體,能用於自然界的鳥類或動物,幫忙拍攝野生動物記者很快找到動物入鏡。BBC正準備對觀衆揭露如何使用AI製作節目和新聞。

曾經來臺參加世界新聞年會的諾貝爾獎得主蕾莎與無國界記者等組織,去年十一月發佈「AI和新聞業巴黎憲章」,希望這文件成爲新聞業使用AI的道德藍圖。

AI確實帶來機遇,也迎來挑戰。美國已有七成五媒體使用AI,但中歐才一成五,歐洲媒體承認對AI輔助新聞科技認識有限,態度比較保留。

臺灣有些電視臺已經在發展AI主播,各臺引入AI做不同輔助或用途,公視並已公告使用AI準則。臺灣媒體正處在摸索AI發展的關鍵時刻,媒體更需重視平衡創新、維護新聞誠信和民主價值。

今年歐洲媒體高峰會提出一份「AI時代的媒體可信度」報告,重申新聞在講述民衆和社區故事的不可替代,但媒體如果不能規畫AI科技的妥善使用,不能正視新聞正確、隱私保護及善用AI於新聞,今天的科技終將成爲新聞災難。可引以爲鑑。(作者爲政大傳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