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趙隆:炮製中俄朝「軸心」動機太明顯

名家觀點》趙隆:炮製中俄朝「軸心」動機太明顯。圖爲王毅訪俄見普丁。(大陸外交部)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趙隆21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上週訪問俄羅斯,其間與俄羅斯總統普丁舉行會談併到訪俄遠東多地。加上王毅訪俄,這兩次訪問本是俄朝、中俄雙邊關係範疇內的事務,卻被其他個別國家政客和媒體用於「論證」所謂中俄朝三國形成新「軸心國」、複製冷戰時期東北亞地區「北三角」(中國、蘇聯、北韓)與「南三角」(美國、日本、韓國)的對立格局。這種炒作背後至少具有雙重動機。

趙隆認爲,首要動機就是增加美日韓構建軍事同盟的合理性。

自去年烏克蘭危機進一步激化升級以來,西方媒體就開始宣揚「中俄朝三國走近導致朝鮮半島呈現新冷戰格局」「韓戰結束後最嚴峻時刻」等論調。與此同時,美日韓顯著提高「戰略對錶」的頻次,三國領導人先後藉助北約峰會、東亞系列峰會、七國集團峰會、二十國集團峰會等多邊場合會晤。尤其是今年8月美日韓領導人大衛營峰會,更是成爲三方在多邊平臺以外的首次會晤,明確了未來政治、軍事安全、經濟技術、人文合作的機制化措施。將中俄、中朝、俄朝之間的雙邊往來,強行嵌入中俄朝三方聯動的話語邏輯之中,有助於增加美日韓複製「三角式」軍事聯盟的合理性。

次要動機則是藉此「喚醒」周邊國家的冷戰記憶。

冷戰時期的東北亞地區是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的前沿地帶,曾經的「六國兩方」衝突和對抗導致複雜的領土爭端、民族分裂等問題,這些問題作爲「冷戰遺產」殘留至今,成爲影響地區國家間互信與合作的主要障礙。在大國競爭和地緣衝突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一些勢力不遺餘力地鼓吹東北亞「新冷戰格局」,目的是利用大國競爭加劇的氛圍,喚醒周邊國家對於北韓戰爭的冷戰記憶,迫使各國通過選邊站隊緩解自身的不安全感。

趙隆表示,而在極力渲染所謂「中俄朝三國走近造成現實威脅」的同時,這類炒作又不忘唱衰其前景,稱三國的凝聚力遠不及美日韓在大衛營峰會上展現的互信和協作水準,暴露出既兜售恐慌又自我吹噓的矛盾心態。但無論如何,這種毫無根據、邏輯混亂的論調明顯缺乏說服力。

首先,不符合三組雙邊關係的運行邏輯。

近年來,中俄、中朝、朝俄三組雙邊關係的發展都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既不存在相互間的聯動性、依附性,更不具備針對協力廠商的對抗性、侵略性。正如《中俄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所明確的,兩國關係不是類似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而是超越該種國家關係模式,具有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性質。中朝作爲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黨兩國最高領導人保持密切交往互動,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堅定相互支持聲援,在國際多邊舞臺密切協調配合,沒有也無需樹立共同的「假想敵」來推動傳統友好合作關係。

其次,不符合本地區國家的普遍期待。

在美日韓描繪所謂合作藍圖的《大衛營精神》聯合聲明中,合作所涉及的議題不僅包括朝鮮半島,還包括「東協、太平洋島國等印太地區及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並使用強硬措辭談及南海問題,計劃啓動「印太地區三邊對話機制」,定期舉行三方聯合軍演。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將中俄朝「強行綁定」不但可以爲構建美日韓軍事同盟背書,還可通過製造恐慌,拉攏東協和太平洋島國配合對中圍堵遏壓。然而,在不久前結束的第43屆東協峰會及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上,多數國家強調堅持東協中心地位,拒絕選邊站隊或成爲大國競爭的「代理人」,東協外長會議聯合公報還着重強調不結盟原則,表明地區國家拒絕重回冷戰式對立格局。

最後,不符合中國宣導並踐行的安全觀和發展觀。

不可否認,面對本地區不斷加劇的霸權主義、單邊主義、強權政治行徑,包括中俄朝在內的許多國家的確存在反對冷戰思維、陣營對抗,反對搞針對特定國家「小圈子」的共識,但以二元對立「敵我思維」爲指導的「同盟安全」模式不符合中國宣導的全球安全倡議,尤其是不符合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另外,通過渲染中俄朝聯動的「威脅」來推動打造美日韓「供應鏈預警系統」,本質也是對中「脫鉤斷鏈」或所謂「去風險」的一部分,當然結果只會進一步加劇地區安全困境和發展困境。

趙隆稱,簡言之,個別國家政客和媒體對中俄朝三組雙邊關係的故意曲解,對於東北亞地區重現「南北三角」對立格局的危言聳聽,再次暴露其世界觀、安全觀的扭曲,是冷戰思維作祟的典型案例,對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繁榮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