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郝敏:爲何中美應力促續簽科技合作協定
大陸國關學者郝敏解釋:爲何中美應力促續簽科技合作協定?(示意圖/Shutterstock)
1979年首次簽署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將於今年8月27日到期。隨着日期臨近,這份見證了中美兩國44年科技合作發展的協定能否順利續簽,引發廣泛關注和爭議。大陸國際關係學院法學院院長郝敏今天(26日)在《環球時報》撰文稱,毫無疑問,該協定的存續不僅將對中美科技合作,還對全球科技發展乃至大國間的政治外交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拜登政府在美國國內正反兩派的強大壓力下采取權宜之計,表示該協定將在未來6個月繼續有效,同時尋求「談判以修改和加強條款」。
文章稱,首先需要指出,《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取得的雙贏成果和收益已經彰顯其重要價值。該協定是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達成的第一項雙邊協定,儘管僅提供了一般性框架結構,沒有規定任何資金義務,但作爲政府間合作先決條件的「傘狀協定」仍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中美兩國科學家已通過該協定下的近100項議定書和附件進行科技合作,在清潔能源、生命健康、環境監測、農業、地震監測、森林保護、遙感地面監測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合作成果,中美間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英文首字母縮寫)人才流動也使兩國科研都大獲裨益。
文章引述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報告稱,美國取得的許多具體技術成果都可以追溯到《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的達成。一個典型例證就是2011年奧巴馬任期內簽署的中美清潔能源合作協議,衍生出300多份同行評議出版物、26項專利申請和15項產品發佈,不僅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中美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還最終促成《巴黎協定》的達成。早在2011年,中國就已超過英國而與美國成爲彼此最重要的科研合作伙伴,美國的研究型大學管理模式、科研資助體系、同行評議和科研誠信規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矽谷模式」等,也對中國科技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文章稱,過去40多年來,《中美科技合作協定》見證了兩國科技合作取得雙贏成果,大量實踐也印證了中美科技合作不是零和遊戲,而是雙方互惠共贏的。
文章稱,但當前的形勢是,《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續簽面臨着挑戰和交鋒。這種挑戰主要源於美國政治當前的複雜性。自從科技領域成爲中美博弈的前沿陣地,美國政府的「中國行動計劃」、出口管制條例、晶片相關法案和剛出臺的對華科技投資限制令等,都給中美科技合作環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針對協定續簽問題,美國國會一些反華議員已經要求拜登政府終止這一協定,誣稱協定會讓中國受益,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文章稱,不過,以史丹佛大學等高校和智庫爲代表的美國主流學界普遍認爲,不與一個新興的科學超級大國合作是有風險的,將失去了解和觀察中國科技發展的管道和機會,同時錯失的還有優質的科研合作平臺、規模龐大的實驗室以及大批肯吃苦且功底紮實的留學生團隊等。他們強調,過去幾十年已經見證了中美之間穩健和開放的研究及信息交流、人員交往給美國和世界都帶來了好處,因此未來也應盡一切努力維持這種交流。
文章稱,美國學界的理性人士們主張,續簽這一協定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甚至不僅要續簽,還要與時俱進地更新設置合作議題,作爲「中美科技合作協定2.0」。
文章稱,確實,雖然面對來自美國國內的挑戰和阻礙,中美雙方都應通過努力協商促成這一協定得到續簽。畢竟,《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是兩國1979年建交的「時代見證者」之一,它爲政府間和民間科技合作創造了積極政治氛圍,促進知識和創新資源的流動以提升研發效率,爲兩國科技能力建設與提升提供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促進中美科技人員交流,甚至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緊張的國際關係。
文章稱,儘管國際科技合作都會存在知識產權爭議、兩用技術擴散等風險,但這需要我們通過設計和管理將風險最小化,而不是爲此放棄合作。現實早已證明,沒有任何全球性問題不需要中美密切合作。鑑於美國希望與中國在氣候變化和公共衛生等領域進行更多的政府間合作,續簽協定則有利於保持這些潛在合作機會,續簽結果也將表明美國願在多大程度上維護兩國關係。相反,出於政治動機阻礙中美科技合作,不僅會導致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也將重創兩國在氣候變化等全球問題上的合作。
文章稱,需要強調的是,《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本身及其續簽都不是美國給予中國單方面的恩惠,而是確立一種平等合作關係框架,讓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可以相互學習和分享研究數據、經驗與專業知識,這無疑是互惠互利的。考慮到當前中美關係的緊張狀態以及2024年美國大選壓力可能限制拜登政府的行動意願,雙方應該抓緊未來6個月的延展期,通過積極聯絡溝通和談判促成續簽合作。
文章稱,其間可以考慮:充分披露2018年協定續簽後的訊息,包括兩國科技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果和收益,比如專利申請、成果發表等數據;通過協商完善協定中的知識產權條款,未來兩國合作的關鍵離不開制定保護參與者知識產權的機制;保持協定與雙方國內立法和規則的互動,在隱私和數據保護等可能成爲合作挑戰的領域加強協調溝通與磨合;考慮從「風險」最小或最有益的科學合作類型開始,由簡入繁,這也可能成爲修復中美緊張關係的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