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攻可穿戴設備?手機品牌試圖「改命」|奧運時氪
作者|宋婉心
編輯|潘心怡奧運一直是“可穿戴技術”亮相的絕佳舞臺,運動員身上的運動可穿戴設備總是能形成“明星效應”,利用健身熱潮撬動相關商品的銷量提升。
巴黎奧運會開幕前兩週,三星在巴黎舉辦了今年第二場Galaxy新品發佈會,新產品智能戒指 Galaxy Ring 引發了關注。
三星將這款戒指定位爲一款與智能手錶和智能手機一起佩戴的設備,由人工智能軟件驅動,可監測心率、睡眠、女性月經週期等各種健康指標。
三星並不是第一家推出類似“智能戒指”的廠商,過去近十年時間,這一賽道的絕大部分份額,都被一家估值25億美元的芬蘭科技公司Oura Ring佔據。
三星移動體驗業務總裁TM Roh宣傳Galaxy Ring時,稱它是同類產品中首款“非侵入性”健康技術,並正在以“只有三星能做到的方式構建Galaxy AI生態系統”。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讓消費電子看到了重現輝煌的希望,尤其是可穿戴設備帶來的多元化應用場景,讓各大硬件廠商躍躍欲試。
據報道,即使在今年首度推出蘋果AI手機戰略的關鍵年份,蘋果今年的重點仍是可穿戴設備,而非iPhone,前者包括Vision Pro頭顯、Apple Watch和AirPods系列。
易觀高級分析師陳晨向36氪表示:“可穿戴設備與5G、AI、虛擬現實等技術高度融合,被視爲下一代互聯網的關鍵入口之一。此前Apple Watch、AirPods已經取得了成功,Vision Pro眼鏡的銷量雖然未達預期,但也仍然保持了足夠多的關注度,是蘋果在技術創新上的一次重要嘗試和前瞻佈局。”
前有蘋果的成功案例,後有AI時代數據成爲人工智能的基石,疊加智能手機下行週期,“軟硬一體化”隨之成爲手機廠商的技術突圍的終端目標。
01 手機之後,爲什麼可穿戴設備如此重要?
手機大廠集中發力智能可穿戴設備,背後逃不開已經飽和的手機市場。在消費電子市場整體年年下滑之際,可穿戴設備是少有阻止了下滑、重回增長的細分品類。
據IDC最新發布的《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2024年一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爲3367萬臺,同比增長36.2%,伴隨銷量增長,市場出貨節奏明顯加快。其中智能手錶市場,2024年一季度出貨量910萬臺,同比增長54.1%。
可以看到,可穿戴設備在2022年經歷了首次收縮後,在2023年到今年都呈現持續復甦的態勢。
智能穿戴市場幾乎是消費電子行業的“異類”。早些年,智能穿戴設備還戴着“手機附屬品”的名號,但如今隨着出貨量提升,可穿戴不再只爲了延伸部分手機功能而存在,而是成爲有獨立價值的設備。
這背後,手機創新乏力和消費者愈發重視健康檢測,都爲可穿戴設備提供了生長的土壤。
GfK中國科技事業部資深分析師趙晶向36氪指出,腕間穿戴發源於運動需求,爆發則得益於向日常場景滲透,市場對這兩大核心訴求呈包容的態度。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Watch Faces 數據,蘋果Apple Watch在2022 年的年銷量達到 5390 萬塊,首次突破 5000 萬大關。自2015年發佈以來, Apple Watch 的總銷量已達到 2.3 億塊。
諸如檢測老人摔倒後自動報警、監測發現心率異常現象,都是Apple Watch的典型賣點場景。
趙晶表示:“從供給側來看,手機廠商是目前中國腕間穿戴的主力軍,背靠成熟的手機市場操盤,我們可以看到從去年至今年各廠商的發力節奏都進一步地增強。而需求側,從我們消費者調研數據來看,中國消費者關心的社會問題TOP1是健康。圍繞健康宣傳的產品成爲腕間穿戴新的主要露出方向。”
對於手機廠商而言,推行可穿戴設備的心思,顯然不單純爲了“賣貨”。可穿戴設備與手機生態綁定,從而反過來帶動手機甚至產品全家桶的銷量,是廠商最希望看到的雙贏效果。
研究機構Canalys分析師劉健森曾對第一財經表示,三星健康功能Samsung Health結合AI是該公司的一個賣點,智能手錶用戶可以配合APP端來使用,未來可以聯動三星生態的其他設備,創造出新的互動和功能。
天下共此消費電子的寒冬,國內手機廠商也在不斷加碼可穿戴設備以及背後的大健康生態。
在去年 11 月舉辦的 OPPO 開發者大會,OPPO 就重點介紹了他們在健康領域的投入和成果,篇幅僅次於最新的ColorOS 系統以及服務生態。按照OPPO的說法,他們正在重點發力運動健康、心血管健康、睡眠健康三大方向。
與此同時,該領域的一衆創業公司也開始在國內涌現。比如做智能戒指的初創公司玖智科技,去年6月全球上線品牌獨立站銷售後,已經累計銷售超過兩萬臺智能戒指,並累計獲得了數千萬元人民幣營收。
02 智能設備還是摸魚神器?
雖然以智能手錶爲首的可穿戴設備處在成長期,但和曾經的TWS耳機相比,智能手錶在消費者之間仍算不上快速普及。
這背後是可穿戴設備在硬件和消費者需求層面面臨的挑戰。
“腕間穿戴是爲數不多的,以衆多硬件和軟件提供的功能和測量指標一一羅列作爲宣傳點的消費電子,所以硬件的發展是腕間穿戴產品的核心要素。”趙晶表示。
從技術角度來看,傳感器芯片的精準性、設備小型化和電池壽命,以及高速數據傳輸連接、人工智能的能力,是可穿戴設備的核心競爭力,同樣也是核心挑戰。
三星便在7月初特地推出了首款穿戴芯片 Exynos W1000,將應用在Watch 7 系列智能手錶上。3nm製程加持的 Exynos W1000芯片意味着,三星可穿戴設備可以在保持小體積的同時,提升芯片的性能表現,由此幫助廠商更靈活地進行手錶設計,比如提升手錶的電池容量。
趙晶告訴36氪,在健康監測的市場需求下,“監測種類和監測準確度這兩個衡量指標中,大部分用戶對監測種類的追求是第一位的,對準確度的要求是隨着供應方的升級被市場持續教育提高的。”
也就是說,在可穿戴市場早期,消費者對於硬件素質的感知,仍有被教育的空間和時間。在智能穿戴芯片難以支撐高計算性能的當下,發展健康監測功能,不僅是對市場需求的迴應,更是現階段硬件水平最可行的落地場景。
相比於硬件技術有其週期,現階段產品和需求的匹配問題,則顯得更爲棘手。
“理論上健康需求相比運動需求能撬動更大羣體,但是包容性會降低。低健康風險人羣,有過度干預風險,需要避免誤報;而高健康風險人羣,擔憂干預不足,更依賴醫療設備。所以對監測精準度與干預價值都提出不小的考驗。”趙晶表示。
健康需求能否長期留住用戶?對貼身佩戴一天的可穿戴設備,還有多少需求沒被滿足?這些問題都讓可穿戴產品在早期階段,和消費者產生大量摩擦。
社交平臺上,不少用戶分享着“用Apple Watch摸魚”的攻略,“Apple Watch是美麗廢物”是不少用戶的共同感知。
當然,也不乏很多年輕人淪爲“蘋果手錶牛馬”,有用戶表示“一旦戴上了運動手錶,就像被套上磨的驢,不幹出點成績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但健康焦慮與好勝心,似乎並不能徹底對抗人的惰性。一位蘋果手錶用戶告訴36氪,在擁Apple Watch的兩年時間裡,手錶大部分時間在吃灰,“根本想不起來戴”,運動時也不是每次都戴,“只有有朋友跟我競賽時,纔會在意下圓環,不然平時根本不管。”
可穿戴設備複用率仍存在很大挑戰。一位使用蘋果手錶兩年的用戶表示,剛開始用時,有五個朋友一起運動競賽,一年後,幾個好友就全“陣亡”了,都不再規律使用蘋果手錶記錄運動。
“而且蘋果手錶充電很麻煩,是很多人棄用的原因之一。”
購買一款可穿戴設備的必要性,或許是衆多廠商在未來拓展受衆要解決的問題。
三星Galaxy Ring在硬件形態上對可穿戴設備進行了革新,但Canalys分析師劉健森指出,從產品的功能角度來說,除了更小巧以及不錯的續航以外,這款產品在健康數據監測功能方面和一般的可穿戴設備並無二致。
關注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