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進入可控的對抗

(圖/中央社)

美國參議院剛剛通過了《2023國防授權法》,可望繼續保持國防支出多於全球第2至第10國總和的紀錄,也體現了其維持冷戰後全球霸權的決心。

由於川普政府以來,美國朝野已有中國是美國全領域、全體系最大對手,甚至假想敵的共識,撤出中東、不直接參加烏戰也是華府明確的政策。所以軍事開支大增針對的,就是未來10年內,可能與北京爆發的戰爭。美方的設想,可能是1961年柏林危機之後對大國戰爭最嚴峻的估計。8月裴洛西訪臺後的「圍臺軍演」,成爲1958年金門砲戰以來兩岸最嚴重的軍事對峙。爲此,美方不僅在國防授權法提供援臺經費項目的必要,日本經濟新聞也披露明年起美方可望「派遣官員常駐臺灣」。

由此可知,儘管美方爲防止對峙失控,從拜習通電到G20峇里島3.5小時會晤,再到美中國防、財經等高層陸續恢復對話,而後布林肯國務卿也規畫訪華,但華府的目標,與其說是避戰,不如說是爭取緩戰以備戰。所謂「五不四無意」,即便確有相關言談,也只能看成是緩和多年兩國元首首次見面氣氛的客套話。美國近年多個國防、戰略、核態勢報告與國會預算,纔是戰略意圖的說明書。

同理,中共二十大報告首度不再說「和平發展是時代主題」,隱然將中國完成全面現代化的最大障礙指向美國。習近平二十大之後首次離京調研,訪問的是中共「根據地」延安,以及1960年代文革反美反蘇時期完成的河南「紅旗渠」,着重強調「不認命、不服輸、敢於戰天鬥地」、「社會主義是拚出來、幹出來、拿命換來的」。可見雖然「暫時恢復與美接觸」確實排入議程,但美國拉緊晶片絞索、加固印太圍堵架構,乃至出擊非洲牽制中國一帶一路,都在其戰略遠景之中。雖然可利用白紙運動借力提早結束「硬防控」的新冠政策,隆重地處理江澤民逝世並高調闡述其生前若干重大事蹟,也有助於重申改革開放路線、清除國內外異議者藉喪舉事的風險,但「百年未有」的世界首強全方位圍堵變局纔開場不久,「總體國家安全」形勢仍極爲嚴峻,「東昇西降」隨時可能因各種系統性風險硬着陸。可以預見,北京在穿越「中等收入」等多種陷阱的高危區間之際,雖不至於在逆風中主動叫戰,亦勢必要在可能突發的危機中,「掌握主動權」。

在上述結構性衝突的大趨勢下,2023年中起,臺美又將進入選舉熱季。現在幾乎完全可以預期雙方國內主要政治力量屆時的站位與勝利策略;其「合力」方向也將增加而非減少中、美衝突的動能與爆點。筆者由此認爲,2022年臺美期中選舉前美中試圖在「護欄內」進行的有節制激烈競爭,並非走向澳洲前總理陸克文所稱的「可控戰略競爭」,而是進入「可控的對抗」之中。

由於兩強幾乎沒有戰略互信,只能靠後疫情時期形式上恢復的高層見面勉強向世界顯示「不開打」的體面,對抗何時失控,將經歷諸多危機考驗。邊緣政策的對抗升高多少,恐怕只在行爲者的一念之間。(作者爲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