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會談可降低中美對抗?

(新華社)

3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羅馬舉行了長達7小時的會談。此次會談對中美關係的未來發展,以及是否會再次導致冷戰時期的東西對抗,居有關鍵性的作用。

這次雙方進行了坦誠和建設性的溝通,同意共同落實好兩國元首共識,增進了解,管控分歧,擴大共識,加強合作,爲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發展的正確軌道積累條件。但雙方的齟齬仍然存在:楊潔篪在會晤中一直強調,臺灣問題事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美方在中美3個《聯合公報》中都明確承認只有一箇中國,一中原則是中美建立外交關係的前提,也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但美國拜登政府在臺灣問題上行動與表態明顯不符。顯見北京對中美關係是否能回到原來期待的遠景,仍存疑惑。

至於美國的態度,也可見美方的會談簡報說明:蘇利文提出了一系列有關美中關係的問題,並稱美國和中國高級官員就涉及俄烏戰爭的問題進行了「實質性討論」。而且,蘇利文在13日先接受CNN訪問時已說,美國相信北京之前就知曉俄羅斯計劃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但不知詳情。但蘇利文又說,如果中國幫助俄羅斯迴避制裁,必定面對嚴厲的經濟制裁。

除了對中國發出警告外,美國、歐盟及其他盟友是如何團結一致,要讓俄羅斯付出代價,也是蘇利文傳遞的訊息之一。儘管如此,有些跡象早就說明中國不會參與美國主導的對俄製裁行動。譬如,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中國一直拒絕將俄羅斯的行動稱爲「入侵」,楊潔篪在闡明中方立場時,只呼籲俄烏雙方保持克制。

但重點是3月2日,在聯合國大會就要求俄羅斯撤離烏克蘭的決議草案舉行的緊急會議上,雖然該案以141票贊成壓倒性的多數通過了決議,但關鍵性投反對票的除了擁有安理會否決權的俄羅斯之外,還有白俄羅斯、北韓、敘利亞和厄立垂亞;另外,中國與印度等35個國家都投了棄權票,顯示出在一片反對入侵烏克蘭聲中,與歐美立場相異的國家也不在少數。

另外一個跡象,則是中俄早就有要形成反美統一戰線的共同構想。最能證實這股趨勢的,就是在2月4日中俄宣佈了兩國的友誼將「沒有上限」。

儘管目前看來這是場困局。但拜登已準備於3月18日晚間(亞洲時間)與習近平進行會談,這將是俄烏戰爭後,美中兩國元首第一次的對話。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和法新社報導,拜登會提及中國可能向俄羅斯提供軍事裝備一事。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更在拜習通話的前一天說,拜登將明白告訴習近平,「美國高度關注這些軍備可能用於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行動中」。而且拜登也將提出警告:如果中國爲面臨各國制裁的俄羅斯伸出援手,中國將爲此付出「代價」。

同時,《紐約時報》也在3月15日刊出一篇類似結論的評述〈China Sees at Least One Winner Emerging From Ukraine War〉,中國認爲烏克蘭戰爭雖未結束,但一種共識正在形成:就是中國將在這場動盪中脫穎而出成爲勝者。

其實中國早已打下戰略基礎,以保護自己免受可能面臨的最糟糕的經濟和外交後果,並企圖從硝煙散去後顯現出來的地緣政治變化中獲益。

至於北京下一步將會如何做,應取決於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力度。此外,習近平可能會繼續維護與普丁的夥伴關係,因爲北京認爲中美關係改善的可能性很小,中國需要留住俄羅斯這個最重要的戰略合作者,即使中俄並未直接結盟。不過,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只能繼續採取曖昧策略,當然,在外交上的應對就會越來越難。(作者爲澳門理工大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