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與AI對聊4小時…清華教授用AI寫小說獲科幻獎

清華大學教授瀋陽用AI寫小說,獲得科幻獎。(取材自微博)

清華大學教授瀋陽最近又「火」了,之前他才說有可能三年內實現「人貓對話」,近日他用AI寫的小說「機憶之地」,獲得第五屆江蘇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二等獎,引發網友熱議。

觀察者網報導,瀋陽揭露「機憶之地」的創作歷程,「之前,我用AI寫了一篇小說的開頭髮到朋友圈,有記者留言建議,可以用這個混在人類小說大賽中投稿,看看能不能拿獎—而且讓評委察覺不到?」據瀋陽透露,小說甚至沒有人爲設定大綱,從大綱、正文、配圖,連筆名「矽禪」都是AI自己生成的。

作爲中國最早開始研究元宇宙的學者之一,瀋陽教授指定了卡夫卡風格,經過66次對話,由AI輸出約4萬3061個字符,他再從中複製出5915個字符,完成了該作的參賽版本。

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主任傅昌義說,是他邀請瀋陽投稿的,該賽徵稿沒有備註不允許使用AI。傅昌義回憶稱,六位評委中有三位投票同意推薦這篇小說,但有一位在評選後說,感覺這篇文章有點像AI寫的。

AI寫小說並獲獎,會帶來什麼影響?在傅昌義看來,AI創作文學作品,現在只能說是一個起點,還很難說會對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AI的進步也是促進人類創新,人類相較於AI最大的優勢在於人類有着更強大的創新能力、好奇心和想像力,這也許會成爲一個開端,未來會怎樣我們保持觀望狀態。」

此外,熟悉瀋陽的人發現他最近越來越「宅」,他不太喜歡跟人聊天,反倒是每天要跟AI聊4個小時——他甚至還會跟AI聊未來,聊GPT5、GPT6、GPT7未來會怎麼樣。

瀋陽說,搜索引擎和大模型要深度融合,特別是要把做搜索引擎的優勢,充分內化到大模型的研發中——這或許能讓中國人走出一條跟美國人不一樣的道路來。哪怕中國人0到1的能力創新弱一點,但1到100的能力不弱於美國人。

清華大學教授瀋陽用AI寫小說,獲得科幻獎。(取材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