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小說要求作品用於AI訓練遭聯合聲討,AI寫作影響有多大?

網文平臺一紙AI協議引發了網文作家的聯合聲討。

近日,不少網文作家在社交媒體曝光,在字節跳動旗下網文APP番茄小說簽約協議中新增“AI訓練補充協議”,要求作者同意把作品“喂”給平臺的AI用於內容開發,在網文圈內引起譁然大波。

據協議內容顯示,簽署後作者的作品全部/部分內容及相關信息都將用於平臺AI人工智能模型訓練或其他新技術研發應用場景,訓練生產內容受平臺版權保護。如若簽訂,作者後續“將優先參與平臺AI新功能內測”。

7月23日,番茄小說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番茄小說對於已簽署補充協議或簽約條款中包含AI輔助寫作條款的作者,已上線解除相關條款的功能入口,用戶可通過番茄作家助手APP、番茄小說網作者工作臺發起解除相關條款。

AI對內容創作影響有多大?

澎湃新聞記者註冊番茄小說APP發現,目前APP上線了AI擴寫、AI改寫、自定義描寫、AI續寫等AI助手相關功能,作者需要同意AI相關注意事項,才能使用相關功能。

據注意事項中寫到,使用本服務上傳、發佈或傳輸內容或使用本服務生成輸出的內容,代表了有權且同意在全世界範圍內,永久性、 不可撤銷、免費地授予時光荏苒公司(及番茄小說母公司)及其關聯公司的全部產品或服務對信息內容的存儲、使用、發佈、複製、修改、改編、出版、翻譯以創作衍生作品、傳播、表演和展示等權利。

同時,也授權番茄小說可以將信息內容的全部或部分編入其他任何形式的作品、媒體、技術中;使用信息內容進行優化模型和服務,以及將上述全部/部分權利再授權給其他第三方以上述方式使用。

“在番茄的AI小說賬號裡,已經有AI一天更新50部小說,也有AI月更字數上千萬。”網文作家“小鹿”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每部小說都是作家日日夜夜凝聚心血的產物,就像親生的孩子。強制投餵給AI,就像孩子剛出生就眼睜睜看着它成爲別人身體的一部分,作家會感到心痛。此外,AI用‘孩子”訓練出新文本後,平臺反而能舉報‘母親’抄襲,背後存在很多法律風險。”

實際上,類似的AI助手已經在網文行業被廣泛應用。

對此,上海市作協主席團委員,上海網絡作家協會會長血紅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短期來看,實際影響並不大,“對講究情節構思和人物描寫的長篇小說影響不會太大,對於自己有獨特世界觀和構造的頭部作者來說,這可能是某種更方便的創作工具。”

網文作家“大白之主”也同意上述觀點,“目前用AI創作的小說非常呆板,人物性格塑造也很欠缺,不會模仿人類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以AI的創作水平來看,目前沒有看到趕上人類的苗頭,但是可能會取代大量的底層寫手和衝量類的工作室。”

“網文創作二八效應嚴重,目前被AI影響最大的是佔比約90%的底層作家,他們想要從事這個行業但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收入,對於他們的衝擊最爲劇烈。對於頭部作家來說,AI還遠遠沒有發展到可以影響他們的程度,往往態度是不在乎的。”大白之主坦言。

談到此次番茄小說的AI協議遭到集體抵制的原因,他表示:“實際上,網絡文學是一個靠愛發電的行業,很多作家投入了很多心血和熱愛,除了寫作,他們沒有其他的一技之長。如果AI取代了他們的謀生道路,就會顛覆他們的人生。”

曾被評爲“網文圈十二天王”的知名網文作家“會說話的肘子”告訴澎湃新聞記者,AI確實在衝擊底層作家的生存空間,AI的超強學習能力可能會威脅到網文作者的創作地位,甚至導致整個網文創作生態的變化。

來自作家的強烈抗議,使得平臺方有所讓步。7月23日,番茄小說相關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番茄小說對於已簽署補充協議或簽約條款中包含AI輔助寫作條款的作者,已上線解除相關條款的功能入口,用戶可通過番茄作家助手APP、番茄小說網作者工作臺發起解除相關條款。

實際上,用AI輔助創作在各家網文平臺十分常見。

去年7月19日,閱文集團宣佈發佈國內網絡文學行業首個大模型“閱文妙筆”和基於這一大模型的應用產品“作家助手妙筆版”,爲作家打造包括作家服務、數據運營、技術工具等在內的網文創作配套措施。

當時,閱文集團總編輯楊晨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和紙筆、電腦一樣,AI對於作家來說同樣是一種輔助,“AI最終不會直接生成一部小說,但是對於寫作應該有很大的幫助,每一個作家可能會有弱勢領域,而AI可以幫你彌補一部分,”另一方面,對於作家來說,在AI的輔助下,如何將字詞組合起來,以怎樣的邏輯講述怎樣的故事,“這些纔是作家寫作的根本。”

同月,“七貓”平臺宣佈基於跟百度的“文心一言”合作,爲作者提供了“AI助理”等相關輔助寫作功能,可以提供歷史文化信息、爲角色命名、生成場景描寫等。

去年10月13日,中文在線發佈中文逍遙大模型,可以提供從故事構思、情節安排、內容撰寫,乃至人物對白、插畫製作,內容評判等全創作週期的功能輔助,可實現一鍵生成萬字,一張圖寫出一部小說,一次讀懂100萬字小說。

對於AI創作是否會同質化的問題,中文在線CEO童之磊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AI輔助創作,絕不是把創作的權利完全讓渡給大模型,作者絕不是淪爲AI的“奴隸”。

“中國現在有超過千萬量級的網文作家,每年生產的作品數量是百萬級的,沒有一個讀者能把所有作品看完。”童之磊表示,輔助創作的功能,並不會導致供給上產生特別大的區別,而是會給頭部作家帶來更多幫助。

儘管AI已經深入到網文創作中,據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直接宣佈將語料“投喂”給大模型的平臺, 目前僅有番茄小說一家,因此引發激烈抗議,“一些其他平臺也有AI助手,但是以輔助寫作的工具樣式出現,比如幫助起名、描寫場景等,暫時還沒聽說其他平臺要用人工智能寫作代替作者的說法。”血紅表示。

專家呼籲需要充分保護版權人的合法權益

浪潮滾滾而來,無論網文作家是否情願,AI改變文學創作似乎已成爲註定的趨勢。

今年5月,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王峰曾發佈首部人工智能完成的百萬字小說《天命使徒》。據瞭解,《天命使徒》採用了“國內大語言模型+提示詞工程+人工後期潤色”的模式,其中AI的貢獻高達70%,剩餘的30%由人工進行精細規劃和必要潤色。

當時,王峰在接受採訪時稱,不會使用AI的文學創業者可能會在十年後失業,“隨着AI技術的不斷進步,熟練掌握AI的使用也將成爲一項關鍵技能。那些未能適應並有效利用AI的個人,可能會在職場競爭中落後。”

華東政法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翟巍告訴記者,在用AI生成語料創作上,需要充分保護版權人的合法權益;只有在獲得版權人許可與授權的前提下,平臺方纔可將版權作品用作AI訓練的語料。唯有如此,才能維持原創作者的創作熱情,激發文學領域的創新動能,催生出更多優質作品,而這些優質作品又可以通過許可與授權方式進一步成爲平臺方AI訓練的優質語料,推動AI技術的迭代更新,由此形成創新驅動的良性循環機制。鑑於AI訓練需要大量語料,平臺方可以考慮依據公平、合理原則,通過概括授權、集體授權等方式獲得用作AI語料的版權作品。

翟巍表示,如果平臺方利用作者對平臺方的依賴性,違反作者的自主意願,或者拒絕對作者提供合理對價,強制或者變相強制要求作者提供自己的寫作素材給AI,這種要求就是不合理的,平臺方和作者的權利和義務也是不對等的。在這種情形下,如果平臺方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那麼它還可能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爲。如果平臺方與作者在平等、自願協商基礎上達成協議,由平臺方爲作者提供合理對價,而作者授權平臺方將其作品用作AI訓練語料,那麼這類協議就是合法與合理的正常市場交易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