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苦硬吃的City Ride又火了?

長安街堵自行車,一種獨特的人生體驗。

領域 | 目的地營銷

欄目 | 文旅商業評論

01

今年暑假,我一個剛高考完的外甥和同學來北京旅遊,表姐在電話裡和我抱怨:

“這羣孩子不知道抽了什麼風,非要夜裡1點去天安門夜騎!”

抱怨歸抱怨,這屆00後的個性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任他媽苦口婆心,照樣半夜出門。

外甥的騎行方式很簡單,完全不需要什麼新中產一身大幾萬的騎行套裝,更不需要皮娜、崔克、閃電、梅花這些自行車名牌,他在王府井地鐵站C3出口掃輛共享單車,導航長安街就上路了。

那天晚上,他大概夜裡3點多才滿頭大汗地回來。

我說你是騎到廊坊去了嗎?他說,不是啊,舅舅,天安門“堵自行車”了,完全騎不動啊,小紅書都是騙人的。

原來外甥以爲長安街騎行,拍拍天安門夜景也就一小圈兒的事,結果一路都有交警管制,一直讓他往東騎,期間騎行的車流越來越龐大,他被裹挾在中間進退維谷。

好不容易,外甥完成了天安門夜騎打卡的主線任務,掉頭騎回酒店的路上又繞到了協和醫院,再掉頭回到長安街,加上等紅燈的時間,騎到酒店已經凌晨3點20,他算算這一路下來騎行了兩個半小時。

聽完他的經歷,差點給我笑抽,我說你這是沒苦硬吃。外甥說,北京可真沒意思,國博預約不上,故宮預約不上,夜騎累得半死,以後不來了。

順着外甥的思路,我在社交媒體上查了下,這種天安門夜騎其實還有有個更洋氣的詞彙:City Ride。

這詞聽着耳熟,是的,你沒理解錯,就是去年大火,今年有點過氣的City Walk進階版。

如果說City Walk就是“GAI溜子”,City Ride就是騎着車的“GAI溜子”,主打一個騎到哪算哪,騎着車看風景,多花一塊算我輸。

按照小紅書網友給“姐妹”們的囑咐,“預留體力帶好水,跟着大部隊快快樂樂的騎行去看天安門吧,來自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是值得的。”

不僅北京,今年以來,從青島到杭州,再到西安、上海,幾乎每座網紅城市都有天安門夜騎一類的經典騎行路線,年輕人一手手機,一手握把,小腰一貓就上路了。

平臺數據也進一步驗證了夜騎的火爆。

美團單車數據顯示,7月以來,全國夜間訂單量最高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成都、深圳、武漢等地。

以北京爲例,18—22時的用戶夜騎總時長較去年同期增長約15%,城市中軸線、二環濱水綠道、亮馬河岸、鳥巢-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都是熱門的夜騎路線。

暑期茫茫人海,玩法層出不窮,Ctiy Ride的流行屬實是讓人意料不到。

02

爲什麼在史上最熱的暑期,動輒一身汗的City Ride反而成了年輕人的新型旅遊打卡方式?

作爲一名多年旅遊愛好者,我不得不說騎行還真是旅途中體驗感很強的一件事。

大約是16年前的春天,我還是個小鮮肉,當時和女朋友租了個自行車,來了現在很火,當時只有韓國人自己纔去的牛島。

2008年,還沒有City Ride這樣的時髦說法,更沒有導航,我更多感受到的是迷路的苦惱,但就是這樣,也算在暈頭轉向中領略了牛島春天的藍天碧海油菜花。

韓國牛島/旅界實拍

當時我們上島晚了,一路揮汗如雨趕末班船,腳蹬子都蹬冒煙了,總算是風馳電掣地看完了島上的景點,她問我爲什麼要安排這個行程,我說因爲比包車便宜,行程還能自己做主。

對,主要是因爲便宜,還能裝X,發微博(那時候沒有朋友圈)的時候背景是油菜花和自行車,顯得自己特別有個性。

16年後,我問外甥,你到底爲什麼要沒苦硬吃去夜騎天安門,他的答案也差不多,打車貴,地鐵擠,騎車拍照發小紅書避雷帖沒準還能火。

說起來,年輕時的旅行特別鄙視跟團,想玩得與衆不同,這種行走在路上的朋友應該懂得都懂。

當然,省錢也是主要原因之一,這兩年,年輕人流行的旅遊消費,全是Citywalk、特種兵遊,淄博燒烤等花錢少的項目,這表明年輕人消費的伸縮性很強,也是高度受經濟環境影響。

之前很多企業過度高估了95後、00後的消費潛力,2019年有一份報告甚至聲稱95後、00後消費能佔到總體的40%。

這種樂觀的預估隨着今年City Walk被City Ride扭轉,已經沒人提了。

其實真正的北京騎行圈是留給新中產的,不僅要卷裝備,還要卷速度、卷路線,沒事週末刷刷妙峰山、戒臺寺,只有遊客和入門級愛好者纔會在長安街上扎堆,騎着共享單車看夜景。

根據美騎網發佈的《2022年中國自行車行業調查報告》,人們參與騎行的前三大理由分別是:鍛鍊身體、休閒娛樂和緩解壓力。人們不僅將自行車作爲運動健身的方式,情緒的放鬆和壓力的紓解在參與騎行的人們眼中同樣重要。

我相信第一批City Ride“種子用戶”玩得很省錢,又能收穫很多快樂。

只不過,當這種旅遊方式被社交媒體公之於衆,更多想體驗這種“廉價版快樂”的年輕人讓長安街不堪重負,半夜“堵自行車”盛景更讓體驗降級且一降再降。

03

在上一輪的City Walk風潮中,上海是佼佼者,這一輪的City Ride熱浪中,北京獨領風騷。

和City Walk就靠兩條腿不同,City Ride好歹得有輛車,只要涉及到交通工具,一些企業就動起了腦筋,試圖尋找商機。

比方說,現在City Ride的痛點是什麼?

很多年輕人會在社交媒體上狂吐槽:“沒工夫看風景!光看路都已經耗費掉了半條命!”

外甥夜騎天安門遇到的就是這個問題,長安街看起來又寬又長,但真一騎起來就會發現問題繁多,甚至一不小心逆行還會被罰款,提心吊膽,體驗並不好。

京騎文化創始人竇俊傑是我一個老朋友,他認爲其實騎遊應該是以普通自行車,或者助力自行車爲依託,由專業經過訓練的講師帶領,圍繞城市微旅行所進行的城市文化旅遊探索活動。

表面上看,多了一點費用,但在當下北京並不算友好的騎行環境中,玩下來的體驗會更好。

我問竇俊傑今年生意好嗎?他說,生意剛剛起步,主要是老外客人,北京中軸線申請世界遺產成功後還是比較多諮詢的,最近碰上這輪City Ride熱有望小賺一筆。

或受突如其來的City Ride這股風潮提振,國內很多城市正在拼了命挖掘騎行經濟新玩法:

透過社交平臺一系列主題性推廣,國內一些「城市騎行」成功從原先只是在當地騎友羣體間的小衆愛好,升格爲外地遊客旅途中重要的碎片化產品——「City Ride」。

可見,當騎行成爲遊客新寵,城市管理者不傻,誰都知道在這個爭當網紅城市的年代,留住年輕人的心,就留住了年輕人的消費。

只是比起肉眼可見的城市規劃,要讓所有騎行者在城市中更有安全感,需要構建起一座城市真正的「City Ride」氛圍,否則就會像外甥在長安街“堵自行車”後發出的感慨一樣: 北京真不好玩 。

年輕時,我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旅行,猶記得當地那套獨特的騎行禮儀:騎行不逆行、不闖紅燈,永遠只從左側超車,轉彎前用手勢向後方的人示意,在所有可能的衝突路段,機動車要禮讓自行車,自行車要禮讓行人。

荷蘭阿姆斯特丹/旅界實拍

作爲一座真正的騎行友好城市,阿姆斯特丹沒有生硬的交警指揮,遊客、當地人在街上則自覺融入這座城市的最高騎行禮儀,這或許正是國內一些城市試圖改變年輕人對City Ride是“沒苦硬吃”刻板印象的最佳範本。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國內今年City Ride受到年輕人歡迎 ?歡迎在下方留言框與旅界君互動。

歡迎來撩旅界主編微信:haoxi524(加羣:公司職務+姓名,不備註公司信息一律不通過申請!感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