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火鍋店點菜崩潰的孩子, 終於明白:軟硬不吃的娃, 心裡在想什麼?

彼此信任,坦誠相待,我們和娃相處得才能舒服。

孩子也能真正成爲一個替自己做選擇,且自我負責的人。

作者:小樹媽媽;本文來源:公衆號“小樹媽媽”(ID:tree2050)。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爲星標”哦!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一、“我點餈粑,你又不讓”

大家有沒有遇到過一種情況,我們既溫柔又堅定,但是遇到一些事兒的時候,孩子就是軟硬不吃。

前兩天,我刷到這樣一條微博,是一位叫@黑尾鷗1998 的網友,吃火鍋等位。她旁邊有一對父子也在等位,順便商量等會兒要吃什麼。

父親看起來“很民主”,讓孩子選道自己愛吃的菜。

兒子選了紅糖餈粑,結果被一口拒絕,爸爸的理由是“點一些能涮的”。

孩子有點不高興,但還是解釋:你說點我最想吃的!

爸爸接着反駁:就你自個兒樂意吃,吃不完,回回剩下還浪費。

話都說成這樣了,孩子點菜的興趣也沒了:“隨便吧,你看着點。”

結果爸爸不樂意了:“說好每人選一個,就差你了。”

兒子有點掛臉了:“我點餈粑,你又不讓”。

接着爸爸又是一通反駁,還建議兒子點個“小酥肉”。

扯皮半天,孩子的情緒已經徹底低迷下去,“你愛吃你就點唄,我都行。”

反觀爸爸呢,還是情緒很穩定的樣子,甚至還在勸孩子,出來吃飯別鬧情緒,快挑一個。

孩子這會兒已經被弄煩了,菜單一扔,“什麼都不想吃”。

爸爸慢悠悠撿起菜單:“你這樣有意思嗎?不就是個餈粑嗎,行行行,讓你點,行了吧?”一邊說一邊往菜單上打勾。

孩子瞬間暴走,高聲嚷嚷着:“我不要我不要!我不想吃了行不行……我不在這兒了!”

還是這位爸爸,突然嚴肅起來,攥住孩子的手腕教育:“你怎麼回事?咋呼什麼?你看看周圍,誰像你似的,那麼沒素質?”

當家裡其他人來問,爸爸是這麼迴應的:“非要吃餈粑!讓他看點別的菜吧,偏不。還鬧上脾氣了。”

只看到孩子發脾氣的長輩,自然一起教育起孩子來,讓他“懂點事兒”,有話好好說,不該跟爸爸使性子。

最後這位爸爸質問孩子: “後來是不是讓你點了?那你還生什麼氣,你告訴我?”

二、怎麼都點餈粑了

孩子還在哭?

不知道大家看完是什麼感受? 我是兩邊都能理解。

站在爸爸的角度,不就是點個菜嗎?怎麼就能崩潰成這樣? 而且我全程態度很溫和,也給了孩子選擇權呀?控制也不行,專治也不行,父母怎麼這麼難?

但站在娃的角度,這個事兒又不一樣了。 爸爸是讓自己選,又不聽自己的,說話不算數。剛開始自己也沒發火,不過是選擇逃避躲開、不去選。

孩子情緒崩潰,不完全是因爲那道菜,或者自己的想法不被尊重。他已經妥協了,只希望事情能趕快過去,不要再和爸爸發生爭執。而爸爸呢,就像一個復讀機一樣,死活不肯翻篇,給自己扣上“鬧情緒”的大帽子。

明明是一件很小的事兒,娃起碼遭受了“三重暴擊”:

第一重:自己的想法被否定。

第二重:父親的說話不算話。

第三重:來自周圍人和家人的指責。

現在吃不吃得上餈粑還重要嗎?所以情緒失控了,用大叫來宣泄自己的委屈。

有句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咱們之前也聊過這個事兒,一個家庭想要過好,一定得知道一個原則就是“真相不唯一”。

咱們大人看到的是一個是不懂事,一言不合就“大吼大叫”的孩子。

孩子看到的是一個表面民主,其實很霸道的爸爸。

這倆都是真相,誰也別想着說服誰,最重要的是的相互理解。

三、你以爲的溫柔而堅定

有時候並不都是真的

其實說實話,比起上一代,我們這屆父母明顯更開明,更願意聽從孩子的意見了。

以前看教育類書籍的父母都鳳毛麟角,現在基本每個父母都多多少少看過聽過育兒講座、會在家長羣裡嘮嘮怎麼養孩子。

很多父母都在執行“溫柔而堅定”的養娃策略,給娃一定的自主權,想盡量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 比如這位爸爸,肯定是想民主一下,但是又希望孩子能滿足自己的預期,不斷出手干預……

所以就有點翻車。

但是這種假民主呢,對孩子傷害其實還挺大的。因爲它比直接控制多了一道程序:直接否定孩子的想法。

有些孩子發現,“反正我怎麼說都不對,那我乾脆不發表意見了。” 慢慢的,他們就會變成那種“沒有主見”、“沒有慾望”的孩子。

是的,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 有些孩子對父母的反饋比較敏感,他們可能會不斷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 說得再嚴重一點,如果父母總是假意讓娃做決定,又質疑他的每一個選擇, 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反應性虐待”,或者叫“吹狗哨式虐待”。

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把孩子逼崩潰了,然後再和別人一起指責他。 時間一長,孩子的委屈無處宣泄,又無法自證,只能用憤怒來自我保護。

這種手段不僅出現在親子關係中,夫妻、職場關係也相當常見。 就像婚姻裡,一個冷漠責備的丈夫,往往有一個歇斯底里的妻子一樣。 許多人會因此變得越來越敏感暴躁,總是不自覺的強勢,喪失了與人正常相處的能力。

突然就想起,之前在網上看過一些父母這樣的求助:

其實往深了去挖,都可能是這種“假民主”後的應激反應。

四、

不過這個事兒也不是無解,誰養孩子也不能十全十美, 發現自己有假民主的跡象或者遇到“軟硬不吃”的孩子,可以嘗試下面這幾步:

第一步:抽離

某種程度上,“假民主”就跟“吼孩子”一樣,是一種慣性行爲。 所以比起改變,更重要的是覺察。

我覺得有個方法很好用,就是停下來,從當下的場景抽離出來。 假裝不是自己的娃,用旁觀者的視角觀察自己和孩子的交流。 你會看到,有個大人在問孩子的意見,其實他並不想這麼做。

爲什麼心口不一? 因爲他心裡已經有了標準答案。

當無意識的行爲被正視,改變纔有可能。

第二步:換位

還是那句話,有理解纔有溝通。想要避免上頭,最快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當成孩子。

如果我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沒得到迴應,會不會難過?

如果我是孩子,面對父母的出爾反爾,會不會覺得被背叛?

如果我是孩子,被父母倒打一耙的指責,以後還願意相信他們嗎?

當注意力從強烈的自我滿足轉移,你就會看到很多自己習慣性忽視的事情,從而產生轉變。

第三步:探究

想從根上解決問題,還要去多探索自己的內心。 比如說自己和孩子相處,爲什麼用這種行爲模式,把原因列出來。

可能是你的父母就是這麼對你的,你不過是在複製原生家庭。 那這本身與孩子無關,要做的就是課題分離,別讓上一代人影響孩子。

也可能是你問孩子的這件事太大,他壓根就做不了主。 那這時候,你應該先理清楚這幾個問題:

不是所有事,都能和孩子商量的。 如果就是不想讓娃給出期待之外的答案,可以直接給幾個選項,說明原委。

彼此信任,坦誠相待,我們和娃相處得才能舒服。 孩子也能真正成爲一個替自己做選擇,且自我負責的人。

作者:小樹媽媽,本文轉載自公衆號小樹媽媽(ID:tree2050),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衆號。這裡有一羣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點擊卡片,預約精彩直播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高中羣管家微信號: guanjia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