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存款搬家趨勢日益明顯 銀行與儲戶都該理性應對

每經評論員 張壽林

近兩年來,銀行存款利率經歷了多次下調,每當存款利率下降,儲戶的資金搬家衝動便更加明顯。不過,“存款搬家”並不是指儲戶徹底放棄銀行儲蓄,而是指在資產配置過程中,隨着存款利率的不斷下降,儲戶逐漸將部分存款資金轉向更高收益的投資渠道,這一趨勢已經變得越來越明顯。

從整體上看,上半年銀行業的存款增幅同比明顯回落,尤其是部分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出現了罕見的存款負增長。數據顯示,7月末銀行理財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超過3%,而當前銀行3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卻不足2%。這一顯著的收益率差距吸引了部分投資者將存款轉移到更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中,符合市場化背景下資金追求更高回報的內在規律。

筆者認爲,銀行業需要理性面對存款規模下降的事實,不與趨勢對抗,避免採取各種無謂的花式創新來試圖阻止這一趨勢的發生。例如,一些銀行爲了在季末時點衝存款規模,通過手工補息的方式變相高息攬儲。這種做法既與降息政策相悖,也可能面臨監管風險。今年4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佈了《關於禁止通過手工補息高息攬儲 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的倡議》,明確要求銀行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戶承諾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權上限的補息,以維護市場合理競爭秩序,強化存款利率調整效果,穩定銀行負債成本。

銀行可以在存款結構調整方面積極作爲。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整個銀行業的對公活期存款整體回落,下滑勢頭明顯。這反映出銀行在維護對公客戶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銀行可以在服務對公客戶方面加大投入,通過提供更多個性化增值服務,如進一步的費用優惠等措施,提升企業客戶的滿意度,從而鞏固對公存款。銀行還可以圍繞企業賬戶創設更多增值服務,使企業真正感受到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

儲戶一方,在存款搬家至理財產品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存款與理財的本質區別,二者並非可以簡單平移替代。存款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儲蓄方式,而理財產品則具有一定的風險。儲戶在作出決策前,應充分了解各類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徵。存款和理財對應的資產配置需求不同,儲戶應根據自身需求明確具體的資產配置策略。在明確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再行動不遲。對於理財產品可能出現的淨值波動甚至虧損風險,儲戶需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在可預見的將來,存款搬家已是一個明確的趨勢,銀行和儲戶都需要理性應對這一變化。銀行應調整策略,優化存款結構,提升服務質量,避免無效創新;而儲戶則需要明確存款與理財的本質區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合理的資產配置。只有通過合理的策略和調整,才能適應市場變化,實現資產的有效配置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