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比中國強在哪?專家:中國從14億人中選人才,而美國則是77億
【前言】
在當今全球化時代,人才已成爲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曾經,中國轉型和戰略問題專家邱震海的一句話引發熱議:“中國從14億人中選人才,而美國則是77億,”
邱教授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背後隱藏着怎樣的現實?
【中國人才外流】
近年來,中國人才外流的問題日益凸顯。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選擇留在國外的人才中,不乏來自中國頂尖高校的畢業生。
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爲例,2006年從這兩所學校畢業的本科生中,有超過1000人在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
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選擇繼續留在美國工作和生活,而沒有回國發展。
說起人才流失,人工智能(AI)這一當今最熱門的科技領域,中國人才的流失情況令人擔憂。
根據麥克羅波洛智庫的調查,全球65%的頂級AI人才來自中國和美國,而70%的人選擇在這兩個國家工作。
乍一看,這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比例,但細究之下,我們會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中國在不斷產出人才,而美國則在不斷引入人才。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多的中國人才選擇留在國外,尤其是美國呢?
許多科研人員反映,研究環境的差異是一個關鍵因素,美國的研究環境更加開放、自由,資源也更加豐富。
相比之下,中國的科研環境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術不端、科研管理體制不健全等。
在美國,只要你有能力,就能獲得施展才華的舞臺,而在中國,有時候“人情世故”可能比實際能力更重要,這讓一些專注於科研的人才感到失望。
再者,美國能夠爲高端人才提供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工作條件,這對於剛剛完成學業、希望儘快實現經濟獨立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誘惑。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選擇留在美國的中國人才,正在爲美國的科技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以硅谷爲例,據統計,那裡有超過20000名來自清華、北大的學生在從事科研工作,在美國頂尖芯片專家中,有一半是中國人。
更具體地說,以Space X公司爲例,這家全球最大的私人火箭研製和發射公司,擁有9780名員工,其中有1000多人畢業於清華和北大。
這種情況對中國來說無疑是一種損失,這些人才最初是由中國培養的,他們的知識和技能本可以爲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貢獻,但現在,他們的才能卻在爲其他國家創造價值。
你們看,面對如此嚴重的人才流失,中國該如何應對?
【美國的吸引力】
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爲全球人才的“磁吸器”,並非偶然,它的成功源於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美國擁有世界一流的教育資源,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頂級學府不僅吸引了大量國際學生,也爲他們提供了世界級的科研平臺。
這些學校不僅硬件設施先進,更重要的是,它們培養了開放、創新的學術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勇於創新。
而且美國的科研投入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據統計,美國的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長期保持在2.5%以上,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充足的經費保障爲科研人員提供了優越的工作條件,使他們能夠專注於自己的研究領域。
此外,儘管近年來有所收緊,但美國的移民政策總體上還是相對開放的,尤其是對高技能人才,通過設置H-1B簽證、綠卡等制度,美國爲外國人才提供了合法長期居留的途徑。
而美國吸引全球人才的策略,起始於在建國初期,當時美國就實行了開放的移民政策,歡迎各國移民前來定居。
二戰後,美國的移民政策開始轉向質量導向,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人造衛星震驚了美國。
爲了在科技競賽中趕超蘇聯,美國開始大力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這一時期,大量歐洲科學家移居美國,極大地推動了美國的科技發展。
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開始系統化地吸引留學生,通過提供獎學金、完善就業政策等措施,美國成功地將全球優秀人才吸引到自己的土地上。
這些政策的效果是顯著的:到1969年,美國的留學生人數就達到了12萬。
所以,爲什麼說美國能從77億人中選才呢?
事實上,這是因爲美國通過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水平、開放的文化環境,以及相對寬鬆的移民政策,成功地將自己打造成了全球人才的集散地。
以硅谷爲例,根據統計,硅谷科技公司的員工中,有超過一半是外國出生的,這些人才來自印度、中國、歐洲等地,他們爲美國的科技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僅是科技領域,在商業、藝術、體育等各個領域,美國都吸引了大量國際人才。
比如,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就出生於南非,後來移居美國;谷歌的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則出生於前蘇聯,這些例子都說明,美國確實在全球範圍內選拔人才。
然而,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人才競爭,中國又該如何應對,才能留住本國人才,同時吸引國際人才呢?
【中國的應對之策】
近年來,中國實施了“千人計劃”等重大人才引進計劃,旨在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工作。
這個計劃不僅提供豐厚的薪酬待遇,還爲回國人才提供科研經費、住房補貼等多方面支持。
而且中國也在努力改善國內的科研環境,例如,增加科研經費投入,2021年中國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已達到2.44%,雖然還不及美國,但已經顯著提高。
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推動科研體制改革,如簡化科研項目申請程序,減少科研人員的行政負擔等。
此外,中國還在完善人才評價機制,過去,中國的人才評價過於注重論文數量、職稱等硬性指標,而忽視了實際貢獻。
現在,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採用更加全面的評價標準,注重科研成果的質量和實際應用價值。
要留住人才,僅有引進措施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個良好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機制,在這方面,中國正在進行多方面的努力。
首要做的教育改革,中國正在推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鼓勵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時,也在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同時,中國正在積極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體系,這不僅可以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也爲人才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再次是人才使用機制的改革,中國正在努力打破“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的固有觀念,建立更加靈活的人才使用機制。
不過要真正留住人才,最終還是要構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環境,或許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深化改革開放,中國正在進一步開放市場,優化營商環境,這不僅有利於吸引外資,也能爲國際人才創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第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非常重要,不斷完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這對於吸引和留住創新人才至關重要。
第三營造國際化的生活環境,提高城市的國際化水平,改善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使國際人才能夠在中國找到“家”的感覺。
最後,努力培養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鼓勵多元文化交流,消除對外國人才的偏見和歧視,讓每一個人才都能在中國找到歸屬感。
這些措施已經開始顯現成效,據統計,近年來中國留學人員的回國比例不斷提高,從2010年的不到三分之一上升到2020年的80%左右。
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才也開始選擇在中國發展。
【結語】
我們相信,人才流失只是暫時的,畢竟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這爲我們培養和吸引人才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不斷完善人才政策,改善科研環境,構建國際化的人才生態系統,中國完全有能力在全球人才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隨着這些措施的深入實施,中國終將成爲全球人才嚮往的熱土,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參考信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