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看財務報表

觀點 / 劉潤 主筆 / 由之 責編 / 李桑

這是劉潤公衆號的第1741篇原創文章

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看財務報表,比如利潤表、資產負債表。

財務報表,其實並不難看懂。

因爲它們背後的邏輯,就是數學上“加、減、乘、除”的邏輯。

今天,我就教你用“加、減、乘、除”的邏輯,來看懂財務報表。

“加、減、乘、除”,在商業上,其實代表着四種不同的商業關係。

“加”,代表着同維合作。

大家在同一個維度,爲一件事情共同努力。

“減”,代表着同維競爭。

大家在同一個維度,相互競爭。

“乘”,代表着異維合作。

也就是不同維度的合作。我會這個,你會那個,我們倆合作就是相乘的關係。

比如,我在流量上努力,你在轉化率上努力,我們倆合作,就是流量*轉化率。

“除”,就是異維競爭。

大家在不同的維度,彼此競爭。

理解了“加減乘除”的邏輯,我們來理解一些財務報表。

首先,資產負債表。

我舉個例子。

假如我的錢包裡有400塊錢,其中200塊錢是我自己賺的,另外200塊錢是我管朋友借的。

我的200塊,和我朋友借我的200塊,共同構成了我的資產:400塊。

這就是加法關係。

加法關係,在財務上,就是資產負債表。

什麼叫資產負債表?

資產 = 負債 + 所有者權益。

我的資產現在是400塊,其中200塊是我的負債。

假如我拿這400塊去買了一個微波爐,微波爐就變成了我的固定資產。

但是因爲我借了朋友200塊,所以這微波爐有一半不是我的。

那麼,我對微波爐的所有者權益是多少?

50%,也就是200塊。

那麼,我爲什麼要借錢呢?

因爲我需要把我錢包裡的錢變的更多,這樣我才能去做生意。

我怎麼讓錢包裡的錢變多?

兩種辦法:我自己從家裡多掏點錢,或者從別人那裡多借點錢。

怎麼借錢?

用加法,也就是同緯合作。

同緯合作有四種方法。

第一種,向銀行借錢。也就是向銀行貸款,你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

第二種,向供應商借錢。供應商給你貨之後,你晚一些再付款。這筆借款,在資產負債表裡被稱爲應付賬款。

第三種,向客戶借錢。客戶先把錢付給我,但是我晚一些給他貨。這筆借款,在資產負債表裡被稱爲預收賬款。

你在健身房、理髮店辦的卡,都是你借給健身房、理髮店的錢。這就是最典型的預收賬款。

第四種,向股東借錢。股東借給你的錢,屬於所有者權益的一部分。

這四種借錢方式,都是同緯合作,我們把它們叫做“加法”。

這四種錢加在一起,你錢包裡的錢,也就是你的資產就變多了。

這,就是財務上的資產負債表。

然後,我們來看利潤表。

利潤表的邏輯是減法。

公司有收入之後,收入是不是就能被大家直接拿回家呢?

顯然不能,因爲你有成本的。

成本要從收入中減掉,所以成本是收入的競爭對手。

那麼,收入有哪些競爭對手呢?

第一個競爭對手,叫做直接成本。

包括原材料成本、採購成本、給銷售發的直接工資等等。

把直接成本扣掉,你就會得到毛利。

毛利率的高低,代表着公司競爭力的高低。毛利率越高,你的競爭力就越強。

所以減去直接成本就得到你的毛利。

第二個競爭對手,叫做間接成本。

間接成本在財務上叫做管理費用。

包括辦公室的租金,水電費,管理人員、總經理的工資等等。

用毛利減掉間接成本,再減掉稅收,就能得到你的淨利潤。

間接成本是毛利率的競爭對手。

如果你的淨利潤也很高,就代表你公司的運營效率很高。

所以你看,這叫做利潤表。

我們看一個公司的財務報表,一定要看它的毛利率是多少,看它的淨利潤是多少,來了解這家公司的競爭力和運營效率。

理解了加法和減法的邏輯,我們來看除法。

幾乎所有對財務報表的分析,最後都是除法的邏輯。

我舉個例子。

剛纔我們說資產負債表時提到:資產等於負債加上所有者權益,我借來的錢和我自己的錢加在一起,就是我的資產。

那麼把錢借給你的人會關心什麼呢?

關心你的償債能力。

投資你的股東,關心什麼呢?

關心對你的盈利能力。公司能不能掙錢?

那你作爲一個CEO,你掌握着一大筆資產,你的價值是什麼?

就是把這筆資產變成更大的資產。

所以我們看一個 CEO合不合格,我們要關心他能不能把資產變成更大資產的能力,這叫做運營能力。

這也就意味着,其實我們看財務報表其實就是看三盤生意:看償債能力,看盈利能力,看運營能力。

怎麼看償債能力?

如果你要把錢借給一家公司,你肯定會關心他能不能還得起?

那你就要用除法來做分析。

比如我會關心他的一個東西,叫做流動速率。

什麼叫流動速率?

就是用公司的流動資產除以公司的流動負債,看看這個比例是多少。

比如100%、200%,還是20%。如果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是200%,那你大概率可以放心把錢借給他,尤其是短期借貸。

因爲他的流動資產是流動負債的兩倍,他是可以還得起的。

怎麼看盈利能力?

那我就看公司的每股收益除以每股淨資產。

就是他拿一塊錢資產,一年能給我賺回來多少錢?這就是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

但有的時候,投資人並不關心這個,投資人只關心我投入一塊錢(而不是公司資產這一塊錢),我能賺多少錢?

這個數字在股市中就叫做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就是拿收益除以每股的股價。

如果我在這家公司的每股收益更高,那我就可以投資這家公司。

怎麼看運營能力?

那我們就看這家公司的週轉率。

週轉率就是你這一年的總銷售和你這一年庫存的比率。

比如你的庫存的金額是100萬,你這一年一共賣了400萬,這意味着什麼?

意味着你需要不斷地進貨賣掉,賣了四次才能賣出400萬,也就是說你這一年的庫存週轉率是4次。

那麼你的收益就是你每週轉一次賺的錢乘以4。

這代表着你的運營能力。

所以你看,我們分析很多東西的時候,用到的都是除法。

最後的話

財務報表雖然看着複雜,但是背後的邏輯其實非常簡單。

通常,都是“加、減、乘、除”的邏輯。

“加”,就是同維合作。

“減”,就是同維競爭。

“乘”,就是異維合作。

“除”,就是異維競爭。

理解了這些,再去看財務報表,就沒有那麼複雜了。

今天的文章,我給你舉了其中的幾個例子,希望能對你有所啓發。

把別人的頓悟,變成你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