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周恩來、李四光、王進喜等人會戰中國石油的動人故事
爲什麼解放前人們把石油叫"洋油”?還得從當時中國的石油現狀說起。因爲在1904~1948年的45年中,舊中國的累計生產原油只有278.5萬噸,而同期進口“洋油”2800萬噸。從1867年美國開始向我國出口“洋油”開始,隨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開始大量向中國傾銷“洋油”。“洋油”的傾銷壟斷了中國市場,阻礙了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當時的石油大部分是從外國進口的,所以叫洋油。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舉,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石油工業的發展。因爲石油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如果國家沒有獨立自主的石油工業,就會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
毛澤東、周恩來等特別重視科學家在國家建設中的巨大作用,通過工作接見、會議宴會、請到家作客等多種形式頻繁接觸,把他們作爲自己的貴賓,關注關心科學家們的工作和生活,激發了科學家們的愛國熱情和拼搏創新精神。
外國專家說,中國貧油。怎樣才能在中國大地上找到石油?毛澤東、周恩來想到了李四光。他是 地質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必須讓他的智慧爲祖國服務。
1949年4月,郭沫若根據周恩來的指示,給李四光帶了一封信,請他早日回國。因爲在1948年的時候,李四光赴歐洲從事地質考察和學術研究活動,由於國內缺少從事科研的基本條件,李四光便留在了歐洲。接到郭沫若的信後,他衝破重重阻力,滿懷着惟圖國強、不謀己榮的愛國情懷,攜夫人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幾經周折於1949年12月啓程秘密回國,1950年5月6日毛澤東用自己的車把他接到北京。
李四光回國後就委以重任並多次受到毛澤東和其他領導人的接見。
1950年5月,李四光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員會主任、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主席。1951年4月,當選爲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同年8月,中國長春地質專科學校、山東大學地質礦產學系、東北工學院地質學系和物理學系合併爲東北地質學院(後名長春地質學院,現爲吉林大學地學部),擔任首任院長。1952年,再次應邀回到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同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
1952年的一天,毛澤東儘管爲操勞國內外、黨內外的大事日理萬機,仍然在百忙之中,在一次會議期間接見了李四光。談話中毛澤東問他:"山字型構造是怎麼回事,你能不能給我講一講。"最讓李四光感到意外和非常感動的是,毛澤東這樣關心地質科學的發展,連地質力學中"山字型構造"這樣專門的概念都注意到了。
毛澤東極其關心中國的石油遠景。有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的一座客廳裡接見了李四光。當時,周恩來也在座。談話中間,毛澤東問到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李四光回答毛澤東說,中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大有可爲。他向毛澤東、周恩來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認爲“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松遼平原、包括渤海灣在內的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北部灣,還有黃海、東海和南海,都有有經濟價值的沉積物"。聽到這裡,周恩來笑着說:"我們的地質部長很樂觀啊!"毛澤東也高興地笑了,當即作了關於開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戰略決策。
一次會談,一個決策,一場石油普查勘探的大會戰的序幕就此拉開。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老當益壯,不移報國之情。按照毛澤東的石油普查決策,60多歲的李四光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他以自創的地質力學爲理論基礎,李四光在仔細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後,認爲當務之急是要抓緊做好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他提出應當打開侷限於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石油地質普查工作,不是找一個而是要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可能含油區。他找油的指導思想是,先找油區、後找油田。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總局作過《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勘探遠景》的報告,指出了三個遠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區,即:青、康、滇地帶,阿拉善-陝北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並提出應該首先把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陝臺地、阿寧臺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爲普查找油的對象。1955年春,他擔任了全國石油普查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指導了石油找礦工作。特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先後突破之後,他更加堅定了中國具有豐富的石油資源的信心,指出新華夏沉降帶找油的理論是可靠的,在他的理論指導下,勘探隊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一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爲中國尋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1956年2月26日,毛澤東和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陳雲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又聽取了康世恩和石油工業部部長的李聚奎關於石油情況的彙報。毛澤東詳細詢問了關於石油的生成和中國石油發展的前景,又問在中國怎麼找油。
聽完彙報後,毛澤東說:“美國人講中國地質老,沒有石油,看起來,起碼新疆、甘肅這些地方是有的。怎麼樣?石油部你也給我們樹立點希望啊!”
當康世恩彙報新疆、甘肅的油田都在戈壁荒漠地帶時,毛澤東感慨地說:“搞石油艱苦啊!看來發展石油工業還得革命加拼命!”毛澤東提出要找樓房式的(多油層)油田,還提出要給石油工業增加投資,配備幹部,在全國各地多打些探井。毛澤東的這些指示,對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月6日,陳雲又召集相關人員討論落實毛澤東的指示,加速石油勘探的問題,提出要在兩三年內找到一兩個大油區。
以王進喜爲代表的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們,以主人翁的姿態努力工作,爲新中國的石油工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王進喜,1923年10月生,甘肅玉門人,他幹工作一貫積極努力,有一種爭上游的精神。1958年7月,王進喜在玉門油田時首先提出“(鑽井進尺)月上千(米),年上萬,玉門關上立標杆”的奮鬥目標,1959年創年鑽井進尺7.1萬米的全國最新紀錄,一年的進尺相當於舊中國42年鑽井進尺的總和。
門油礦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鬥,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爲發展中國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
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瞭冷湖5號﹑4號﹑3號油田。
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
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1960年3月,一場關係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毛澤東主席親自批准並調集3萬名轉業官兵參加大慶石油會戰。
王進喜任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長、鑽井指揮部副指揮。率領1205鑽井隊從玉門日夜兼程趕奔大慶。王進喜下了火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找到調度室首先問:“我們的鑽機到了沒有?我們的井位在哪裡?這裡的鑽井最高紀錄是多少?”
面對重重困難,王進喜對大家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只能上,不能等;只准幹,不準拖!”他帶領全隊把鑽機化整爲零,採用“人拉肩扛”的辦法把鑽機和設備從火車上卸下來,運到馬家窯附近的薩55井,安裝起來。連續苦幹三天三夜,王進喜沒離開車站和井場。行李放在老鄉家,一次都沒去睡過。房東趙大娘看見王進喜這樣拼命地幹,對工人們說:“你們的王隊長可真是個鐵人哪!”會戰領導小組作出決定號召全油田職工“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
王進喜愛讀毛主席的書。他說:“學會一個字就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他還說:“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困難;這矛盾,那矛盾,國家沒油是最主要矛盾。”要開鑽了,但因當時水管線沒接通,罐車又少,供水不足。王進喜就帶領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臉盆端了50多噸水,保證薩55井開鑽。
“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是王進喜說過不止一次的話。他時時刻刻都在實踐着自己的誓言。第一口井完鑽後,王進喜指揮放架時,被滾堆的鑽桿砸傷了腳,當時昏了過去。醒來時一看幾個工人圍着他搶救,井架還沒放下來,就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說完站起來繼續指揮大家放下架子、搬家。隊友把他送進醫院,他又從醫院跑出來,回到第二口井場拄着雙柺指揮打井。鑽到約700米時,突然發生井噴,井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他們用加水泥的辦法,提高泥漿比重壓井噴。水泥加進泥漿池就沉底,又沒有攪拌器,王進喜就扔掉柺杖,奮不顧身地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經全隊工人奮戰,終於壓住了井噴,保住了鑽機和油井。
他是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楷模、中華民族的英雄。
到1963年底,大慶石油人通過三年的石油會戰,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結束了中國使用“洋油”的時代,把“貧油”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同年12月,周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佈,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1964年1月25日,在中南海會客室,毛澤東、周恩來、陳雲、鄧小平、李富春、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聽取石油工業部部長餘秋裡關於大慶石油會戰情況彙報。彙報後,毛澤東主席說:“我看這個工業,就要這個搞法,向你們學習嘛!要學大慶!”
1964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71歲生日。生日宴會的主題是招待勞模,這其中無疑飽含着毛澤東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情誼。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帶頭人邢燕子、董加耕,大慶“鐵人”王進喜和大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他們都是正在參加第三屆全國人代會的代表。
同一桌就坐的還有餘秋裡。毛澤東高興地說道:“今天既不是做生日,也不是祝壽,而是實行‘三同’,我用我的稿費請大家吃頓飯。我的孩子沒讓來,他們不夠資格。這裡有工人、農民、解放軍在一起,不光吃飯,還要談談話嘛!”說得大家都笑了。
席間,毛澤東問餘秋裡讀了幾年書。聽餘秋裡回答“3年小學”後,他說:“3年小學能搞出個大慶來,不錯嘛!”當談到大慶時,毛澤東對王進喜說:“石油工人們一起奮鬥搞出一個大慶來,很不錯嘛!石油工人乾得很兇,打得好。要工業學大慶。”
石油會戰的輝煌戰績,使毛澤東無比激動,僅在1964年一年內,毛澤東就多次會見李四光,每次見到李四光,毛澤東的喜悅之情總是溢於言表。
在三屆人大會議期間,毛澤東在北京廳單獨會見李四光,毛澤東風趣地對李四光說:"李四光,你的太極拳打得不錯啊。"李四光一時沒有理解毛澤東的意思,回答說:"身體不好,剛學會一點。"毛澤東笑着說:"你那個地質力學的太極拳啊。"這時,李四光才理解毛澤東的話是對他和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一起,用新華夏構造體系找到石油的高度評價。
這一年的某一天,毛澤東又一次接見了李四光。那是在懷仁堂開完一個會以後,毛澤東邀請李四光一起觀看在北京第一次演出的豫劇《朝陽溝》,並要李四光坐在他的身邊,邊看戲,邊交談,談了劇也談到石油。在談到石油問題時,毛澤東對地質部和石油部在找油方面所做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演出結束後,毛澤東又拉着李四光一起登上舞臺,同演員合影留念。
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一個電話,說要他立刻去中南海。李四光匆匆吃完午飯就去中南海了,一位在門口等他的同志把他領進毛澤東的臥室。竺可楨和錢學森兩位同志也先後到了。他們就天文、地質、尖端科學等許多重大科學問題廣泛交談了三四個鐘頭。
後來李四光多次深情回憶起他與毛澤東的幾次見面,他曾對女兒李林說:“主席知識淵博,通曉古今中外許多科學的情況,對冰川、氣候等科學問題,瞭解得細緻入微。在他的臥室裡,甚至在他的牀上,擺滿了許多經典著作和科學書籍,談到哪兒就隨手翻到哪兒。談的範圍很廣,天南地北,海闊天空。”
就在這一年,毛澤東主席對“工業學大慶”做出了23處講話、批示、談話,對大慶石油會戰的成功探索、大慶石油會戰所提供的寶貴經驗和實踐,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讚揚。2月13日,在春節座談會上,毛澤東主席再次發出了號召,要鼓起勁來,學習石油工業部大慶油田的經驗。
1969年5月19日,毛澤東接見在京參加學習班的代表時,毛澤東在主席臺上看到了李四光,馬上拉着李的手,親熱地叫"李四老"。兩人距離那麼近,然而因爲會場裡"毛主席萬歲"的口號聲響成一片,對面說話都聽不清楚。毛澤東只好伏在李四光的耳邊,問他的身體好不好,工作情況怎麼樣。主席拉着李四光的手走在前面,接見到會的同志們。接着,又一同離開主席臺,步入休息室。毛澤東和李四光在休息室談了一個多小時的話,話題涉及宇宙數億萬年間的事情——天體、地球以及生命的起源等,在談到太陽系的起源問題時,毛澤東說:“我不大相信施密特,我看康德、拉普拉斯的理論還有點道理。”毛澤東對李四光說,他很想看看李四光寫的書,希望能找幾本書給他,李四光問:“主席想要讀哪些方面的資料呢?”毛澤東隨即用手在面前畫了一個大圈,說:“我就要你研究範圍裡的資料。”後來,李四光就把自己寫的《地質力學概論》、《地質工作者在科學戰線上做些什麼?》等,以及老地理學家章鴻釗的著作《石雅》,一併呈送給毛澤東。爲了節省毛澤東的時間和精力,李四光非常仔細地整理了一份資料,其中融合了地質學說中各種學派的觀點以及自己的評論。在此基礎上,李四光一連寫了7本書。李四光每寫完一本,便叫秘書馬上送到印刷廠去用大字排版,親自校對,然後呈送給毛澤東。這就是1971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一書,它也是李四光晚年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
20世紀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
1969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期間,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親切接見了“九大”代表鐵人王進喜。大會休息時,作爲主席團成員的王進喜從第一排前面經過,正好周恩來看見他,就向身邊的毛澤東介紹說:“那個就是大慶的王鐵人”。毛澤東聽了非常高興,向他招手微笑。周恩來趕緊招呼王進喜過去。王進喜雖然以前曾受到毛澤東幾次接見。但遺憾的是沒有握過手。1959年“羣英會”合影時,王進喜就站在毛澤東身後,此刻,毛澤東要見他,王進喜激動萬分地迎上去,雙手緊緊地握住毛澤東那溫厚的大手。毛澤東慈祥地望着他,周恩來在旁邊熱情地介紹着。一股幸福的熱流溫暖着王進喜的身心,他想說什麼,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是激動的淚水模糊了雙眼。
1970年10月1日,王進喜抱病參加國慶觀禮,以中共中央委員身份檢閱遊行隊伍。國慶節剛過,鐵人的病情急劇惡化。爲中國石油而戰,奮不顧身,積勞成疾的鐵人王進喜,年僅47歲英年早逝。他把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石油工業,他身上所體現的鐵人精神,成爲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臨終前,他用顫抖的手取出一個小紙包,交給守候在牀前的一位領導同志。打開紙包,裡面是他住院以來組織給他的補助款和一張記賬單,一筆一筆記得清清楚楚,一分也沒有動。王進喜說:"這筆錢,請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難。"在場的人無不爲之動容,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毛澤東黨中央的關懷下,科學家李四光、石油工人們戰天鬥地,又創造了一箇中國奇蹟,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僅用20年的時間,不僅甩掉“中國貧油”論的帽子,1973年,我國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爲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