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春節,別有滋味

原標題:走近各行各業堅守者,聆聽春節假期裡的奮鬥故事(引題)

忙碌的春節,別有滋味(主題)

在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裡,當大多數人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之中,享受着與家人的溫馨時光時,卻有那麼一羣人,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用實際行動詮釋奉獻、展現奮鬥。本報多路記者走近各行各業的堅守者,聆聽他們的新春故事。

電話背後,是時刻在線的堅守

1月31日清晨,大街小巷沒有平日裡的車水馬龍之景,但在杭州市110報警服務檯,剛剛換班上崗的接警員們已經忙開了。

9時許,伴着一陣急促的電話聲,杭州市公安局情指中心三大隊大隊長蔣國富又來了。儘管當天不值班,但愛操心的他,還是決定來轉一轉。

杭州市110報警服務檯,這是一個永遠不會打烊的地方。103名接警員分組“兩班倒”,維持24小時值班運轉,他們最快20秒派單,確保警力第一時間到達現場。

這一天輪到三組、四組值班。記者看到,稍顯侷促的接警大廳裡,14名接警員擠在60多平方米的小房間內,“你好,杭州110”的接警聲連綿不絕。

剛剛入職的00後接警員邱葉,手邊的黑色電話機一刻沒有安靜過;45歲的接警員殷晨煒,面對各類警情顯得更加沉穩冷靜;接警組長孔成俊,則穿梭於各個工位,處理、協調各類複雜警情……

“從上崗的第一分鐘開始,我們就必須立刻進入‘戰鬥’狀態。”整整一個上午,孔成俊只回應了記者一句話,但處理的警情已達60多個。

春節期間,非警務類求助佔了大頭。這些看似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是影響羣衆過節的大事。此外,雖然禁放煙花爆竹,但火警仍時有發生。

17時,杭州市110報警服務檯接到一則來電:一小區發生火情。

接警員迅速將信息轉發至杭州消防支隊、轄區公安機關、杭州急救中心等多家處警單位。緊接着,110、119、120火速聯動響應。完成全部接警程序,接警員們吁了口氣。3分鐘後,指揮中心等來一個好消息:火情處置完畢,沒有造成人員和財產損失。

1分鐘內完成重大警情派單,3分鐘內完成警情處置。這樣的接處警效率,是蔣國富曾經不敢想的。大數據和“黑科技”輔助,以及機制的保障,讓處警速度越來越快。

晚餐期間,趁着接警員輪流休息的間隙,記者本想和他們邊吃邊聊。可每個人都只用了約15分鐘就解決了餐盤裡的飯菜,緊接着又快速投入工作當中。

“一般警情會集中在下午和晚上。”蔣國富說,大家都希望“今夜無警”,但往往事與願違。不過,只要警察迅速到場、處理得當,一般的矛盾糾紛都能迅速化解,“我們快一秒,就能讓安全更多一點。”

夜幕降臨,萬家燈火交織於繁華街市,杭州市110報警服務檯的燈依然亮着。19時,下一班接警員又接着上崗了……

海上撈“金”,辛苦裡面有幸福

1月31日凌晨4時,天色如墨,平湖市獨山港鎮漁民王連根麻利地換上防水服、膠鞋,匆匆扒了幾口早飯,輕掩家門,開車徑直向糧食碼頭丁字壩駛去。當天風力2級左右,又是一個出海撈“金”的好日子。

“靠海吃海”35年的王連根,每年1月至4月都會從這裡出海,穿梭於距離海岸線3公里到8公里的海域,捕撈鰻魚苗。因無法人工培育,鰻魚苗物稀價高,素有海上“軟黃金”之稱。春節期間,正是鰻魚苗捕撈旺季,當地漁民紛紛趕海收穫乙巳蛇年的第一桶金。

搬運工具、檢查設備、打掃船隻……一系列準備工作就緒後,王連根哈了口熱氣搓了搓手,招呼兩名同伴忙活開來。

“今天漲潮最高峰在凌晨2點左右,6點開始慢慢退潮,適合出海。”幾十年乘風破浪,讓王連根對潮汛瞭如指掌,不看天氣預報,便能準確說出每天的漲落潮時間。

航向121度,船速每小時13公里。晨曦微露,記者跟隨王連根駕船緩緩向捕撈區出發。

事實上,開漁期伊始,漁民們就會加緊將鰻魚捕撈網固定在水下1米處,並用浮球標記。漲潮時,鰻魚苗就會隨着潮水游到網內;退潮後,漁民們就會出海將捕撈網拉出水面,取出網內的鰻魚苗。

看似簡單,幹起來可不容易,漁民們靠的是幾十年練就的真功夫。海上的風浪總讓人琢磨不透,王連根既要當好舵手控制航向,又要在繁忙時化身“大力水手”,和同伴一起拽網拉繩。如此往復,每天8小時,直至清空350餘張捕撈網。

篩選魚苗則是個精細活,靠體力更靠眼力。“一條鰻魚苗只有牙籤般粗細,輕輕一壓就存活不了。”站在搖晃不停的船板上,刺骨寒風吹得記者臉上生疼,王連根則和同伴小心翼翼將混雜着泥沙的鰻魚苗倒在篩網上,逐條篩選至放有清水的泡沫盒內,身子隨海浪起伏不斷調整重心。

中午12時,王連根將漁船稍稍停穩,從船板上抓起幾袋麪包和礦泉水,招呼我們吃午飯。

大約兩小時後,忙碌了大半天的王連根將漁船開回碼頭,鰻魚苗收購商早早就在等着他們歸來。當天,王連根和同伴捕撈了200多條鰻魚苗,收購價爲每條5元。“往年行情最好時,平均一天能有1000多條,每條能賣將近40元。”對於市場的起伏,王連根心態倒是很平穩,“年年有魚、生活有餘就好。”

“希望自己身體健康,再多幹幾年。”王連根的新年願望很樸實,捕魚生活雖然辛苦,但他的幸福感源於讓家人過上安穩日子。夜色降臨,妻子做了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子孫圍坐一堂,王連根心裡高興,與兒子喝了點小酒,隨後便如往常一樣整理起漁具,等待着又一個豐收日。

近幾年,爲了維持鰻魚苗種羣數量,漁民們不會過於貪心,而是讓一定數量的鰻魚苗繼續遊向內陸江河,在自然環境下生長繁衍。到4月15日,鰻魚苗捕撈網就會被全部收起,休漁期就要開始了。

齊心協力,跨越大海架飛虹

1月31日清晨6時30分,舟山六橫佛渡海域,寒意正盛。寧波舟山港六橫公路大橋二期工程——雙嶼門大橋佛渡側施工現場,已是一片忙碌景象。百米高的塔柱下,工程車來回穿梭,平臺上焊花四濺。34歲的生產副經理趙振旺輾轉各個工序間,檢查施工進度,叮囑安全事項。

六橫公路大橋二期工程是寧波和舟山之間的第二條跨海大通道,毗鄰寧波舟山港,連接舟山六橫島、佛渡島和寧波梅山島。作爲大型跨海連島工程,工程包含青龍門特大橋、雙嶼門特大橋兩座世界級跨海橋樑及相關連接線工程,全長近19公里。這個春節,在中國鐵建港航局六橫項目總經理伍敏的帶領下,共有400多名建設者堅守關鍵崗位,爲年後大幹快上打基礎。

當天,雙嶼門大橋佛渡側要進行超大型塔吊頂升作業。“塔吊是主塔施工必不可少的裝備,通過頂升與主塔一起‘長高’,從而將主塔施工所需的重型材料和工具吊裝上去。”趙振旺說。

8時,塔吊頂升工作正式開始。看到重達32噸的超大型塔吊標準節被穩穩吊起,又被精準放入塔身頂部的預留空間,趙振旺緊鎖的眉頭才舒展開來。“塔吊頂升屬於高空作業,風大或者能見度低的天氣都不能進行,我們非常珍惜像今天這樣符合施工條件的天氣。”作爲“大管家”,趙振旺不僅要統籌人員、材料、設備等,還要充分考慮天氣對海上施工的影響。

在這個4500平方米的施工平臺上,趙振旺和工人們迎着寒風奔走忙碌,對講機裡不斷傳來的嘈雜語音、鋼筋與鐵板的碰撞聲,匯聚成一曲高亢激昂的“交響樂”。

不知不覺就到了午飯時間。吃完飯,趙振旺抹了把嘴,又戴上安全帽,穿好救生衣,匆匆朝工地走去。“今天跟塔吊頂升同步進行的是左幅20節段鋼筋部品的製作。”趙振旺解釋道,鋼筋部品是主塔的重要結構,製作完成後由塔吊整體吊裝上去。他準備利用工友午休間隙,對鋼筋部品裡預埋件的位置、鋼筋的焊接質量以及現場的安全防護措施進行檢查。

趙振旺沿着鋼筋部品的爬架往上爬,記者緊隨其後。登上6米高的施工平臺,儘管只有兩層樓高,但鏤空的設計、迎面而來的海風,還是讓恐高的記者一陣暈眩。“這個高度對於我們來說,早已習慣了。”趙振旺說着,縱身一跨,穩當地踩在施工板上,拿出捲尺,測量頂口距離水平橫撐預埋件的位置,並與設計圖進行對比。“預埋件的標高和平面位置必須與設計圖紙一模一樣,否則就會影響整體結構。”他說,大橋工程質量不能有絲毫馬虎。

天色漸暗,天空飄起了雨,閒不下來的趙振旺這纔回到工棚稍作休整。一陣手機鈴聲響起,原來是趙振旺遠在湖北的家人打來視頻電話,父母、妻子叮囑最多的就是安心工作,不要牽掛家裡,直到4歲的女兒一句“想爸爸”讓趙振旺破了防。“一年也就回三四趟家,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他希望,等大橋通車的那一天,帶着家人來看看這座世界級跨海橋樑,“相信他們一定會爲我感到驕傲。”

與蟲相伴,只爲研究早突破

新春的清晨,德清大街小巷年味正濃。浙江工業大學莫干山校區B505實驗室裡,生物工程學院教師劉玉瓊脫下外套,換上白大褂,一如往常投入工作。

“雖然是過年,蟲子餵養卻不能停。”面對記者的到訪,劉玉瓊一邊介紹,一邊取出裝有水稻苗的玻璃打孔管,將水稻苗置於顯微鏡下解剖,細緻地觀察蟲卵的發育情況,並逐一記錄下實驗數據。

“這個蟲子叫褐飛蝨,是一種害蟲呢。媽媽說它們最愛吃農民伯伯種的水稻了。”正當記者好奇蟲子的名字時,劉玉瓊7歲的女兒莉莉像模像樣地“科普”起來。劉玉瓊寵溺地看着女兒,笑着說道:“她每年過年都會陪我來做實驗,多多少少了解一些。”

褐飛蝨是我國水稻生產中的主要害蟲,其造成的危害一直讓種糧人頭疼不已。劉玉瓊所在的團隊致力於研究水稻害蟲的基因干擾藥物,主要方向是挖掘和鑑定褐飛蝨的關鍵基因,並利用這些基因進一步開發新型RNA生物農藥,從而爲田間害蟲的生物防治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實驗室精心飼養的褐飛蝨種羣,成爲了這項研究的關鍵材料。

劉玉瓊打開光照培養箱,長勢喜人的水稻上,時不時飛出黑色的小蟲子。湊近一些細看,水稻葉鞘部位密密麻麻地聚集着正在啃食的褐飛蝨。“你看,這些呈枯黃色的水稻就要及時處理掉。”劉玉瓊拿起浸泡了24小時的水稻種子,重新開始培育起褐飛蝨的“口糧”。她解釋,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培養蟲子,如果中斷了,接下來的實驗就是“無米之炊”,前期的實驗成果也就會付諸東流。

考慮到學生和團隊老師都要回老家過年,劉玉瓊每年都主動留下餵養蟲子,這一堅持就是4年。說起家人,劉玉瓊還是面露愧疚之色,“我真的特別感謝他們支持我的工作。”

臨近中午,實驗室的門被敲響。剛一開門,“過年好”的問候聲就傳進來。原來,浙工大莫干山校區所在的康乾街道金鵝湖社區瞭解到有老師春節留守實驗室,社區支部委員聞建軍和居委會委員陳凱琳帶着糖果、春聯和熱乎乎的餃子上門來拜年了。

“新年好!新年好!”接過食盒,劉玉瓊熱情地招呼他們進來坐坐,還帶着二人蔘觀了正在進行的褐飛蝨實驗。“等你們實驗成功了,肯定能爲種糧戶們解決一大難題。”聽着劉玉瓊的講解,聞建軍充滿期待。

送別社區工作人員,走在生物工程學院五樓實驗室,不少門口都貼着濃濃“科技味”的火紅春聯。“試管盛春 搖落科研星萬點”“瓊樓煥彩 綻開學術錦千重”……美好的願景,既是新年願望,也是奮鬥目標。

“靳教授,過年好!”在A505實驗室門口,我們遇上了同樣留守實驗室的靳遠祥教授。因爲心裡一直惦記着上百條斑馬魚的生長情況,他幾乎每天要來看看。

“好漂亮啊!”看着魚缸內歡快遊動的斑馬魚,記者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了。“別小瞧這些小東西,不僅顏值高,研究價值更高。”靳遠祥說,因爲與人類基因有着近87%的高度同源性,斑馬魚是人類疾病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模式生物。此前,他和團隊已完成“環境微塑料暴露引起斑馬魚腸道菌羣失調導致行爲和代謝紊亂”的機理研究,眼下正在不斷實驗獲取基因突變的斑馬魚樣本,進行與人類相關的疾病研究。

一番簡短的交流後,劉玉瓊和靳遠祥又匆匆返回實驗室,分頭忙碌了起來。

(浙江日報記者 王逸羣 王雨紅 徐惠文 黃寧璐 吳麗燕 魏志陽 通訊員 何晨 劉維佳 莊羽帆 胡曉 何加萬 王力中 潘小飛 趙寧)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