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碳權助雨林和原民保護 加國大熊雨林立榜樣
隨各國決心在本世紀中葉達成淨零排放,碳抵換(carbon offsets)成爲達標過程中一大重要機制。加拿大的大熊雨林販售碳權保育雨林、友善原住民是一個良好的永續實例。
加拿大西部沿岸面積約640萬公頃的大熊雨林(Great Bear Rainforest),是世界最大沿海溫帶雨林,以孕育白靈熊(spirit bears,身披白毛的美洲黑熊亞種,是在地原住民神話裡的重要元素)著稱。
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報導,「守衛看護者」(Guardian Watchmen)是大熊雨林在地一個由原住民負責的保育計劃,任務包含協助船隻脫困、設置螃蟹陷阱供年度科學調查及監測沿岸非法捕撈和狩獵。這個計劃僱用150名19到55歲的當地原住民。
守衛看護者計劃裡負責卑詩省小鎮貝拉庫拉(BellaCoola)努哈爾克原住民(Nuxalk First Nation)這一帶的塔利歐(Ernie Tallio)說:「我們就是部落的耳目,我們的存在對當地水、土非常重要。」
有別於靠納稅人養的公家巡守隊,這批大地守護者的薪資有相當比例是來自「碳抵換」(carbonoffsets)收入。
碳抵換(carbon offsets)指企業和個人可透過付費支持或資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抵銷諸如搭飛機、生產運營等個人或企業活動所產生碳排。
大熊雨林當地的碳抵換額度,是由「海岸第一民族」(Coastal First Nations,卑詩省沿海9支原民部落所組成的聯盟)販售,換取外界保護當地原本恐遭砍伐的森林。
加廣指出,這本來是提倡者盼爲其他地方樹立榜樣的一種保育籌資新模式,然而到目前爲止當地的碳抵換銷售速度低於預期,引發各界對此一新模式永續性的質疑。
大熊雨林被視爲全球最大的碳匯(carbon sinks,指地球上能吸收和儲存碳的生態或人工系統),每年能吸收大氣內數百萬噸的二氧化碳。
海岸第一民族與卑詩省府2016年簽署協議,增加卑詩省碳封存量及避免毀林;協議宣告大熊雨林85%的雨林禁伐,其中包括70%的原始林。
協助海岸第一民族的高級策略分析師卡立亞(PaulKariya)表示,出售碳抵換被視爲能彌補伐木減量的經濟衝擊,最佳情況是讓碳抵換收入能完全取代伐木收益。
但到目前爲止,當地碳抵換年收入僅達預期的一半,卑詩省府一直是主要買家,用於抵換公共部門運作(包括醫院和大學)的碳排。
當地每年仍約有1000萬美元的額度賣不出,讓「守衛看護者」等這類計劃面臨斷炊。卡立亞表示「這猶如當地早已摩拳擦掌開門營業,偏偏世界各地的人都不上門」。
當初擘劃原住民與卑詩省府間這份碳協議的「雨林方案計劃」(Rainforest Solutions Project)主任霍姆斯(Jody Holmes)表示,大熊雨林已確實能看到伐木的積極轉型,像是伐木者會對野熊捕獵鮭魚的溪流預留更大緩衝地帶,也會避免砍伐陡峭邊坡保護水土。
霍姆斯說,對當地最大的改變是強化對原民價值與文化的認同,「現在要到當地伐木前,都得與部落充分溝通與配合」。
碳交易市場去年被揭一些碳抵換專案減碳量不實,例如宣稱可封存多少碳,但技術上根本還沒落實,或聲稱保護多少面積森林免於砍伐,但這片森林本就不存在濫伐威脅,這類碳權不實買賣挨轟爲非法「洗綠」,加上市場良莠不齊壓低碳價,都不利大熊雨林販售碳權。
卡立亞說,海岸第一民族販售的碳權均經卑詩省嚴格認證,每個積分都有序號,購買後即失效,做到避免「重複計算」。目前當地碳抵換仍是透過所謂自願性碳市場(VCM)賣出,卡立亞表示,希望能有更多企業被強制納入減排,以推動碳權需求。
卡立亞不諱言,靠賣碳權資助保育的作法在加拿大仍相對新穎,但他對這可成爲一種永續模式樂觀,應能逐步推廣到加國其他地方的保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