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難尋,中小公募牌照價值縮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域 深圳報道

中小公募股權從幾年前的“香餑餑”到現在“無人問津”。

近日,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外貿信託)再次將其持有的寶盈基金25%的股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

這並非外貿信託首次掛牌出讓寶盈基金該筆股權。今年6月13日至7月10日期間,外貿信託也曾掛牌轉讓該股權,但未找到合適的買家,最終沒能成交。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有前海聯合基金、東海基金、嘉合基金、安信基金等多家中小型公募基金的股東尋求轉讓其持有的股份,而這些股權的轉讓過程波折重重,折價、流拍、反覆上架現象頻發。

有公募基金人士認爲,在降費政策實施和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中小公募面臨着較大的經營壓力,公募基金行業的股權轉讓難題也愈加凸顯。國聯證券分析師劉雨辰表示,管理費率下降將使得中小基金公司更加迫切做大管理規模,運營壓力進一步加大,依賴高尾傭上量的模式或難以持續,中小基金公司的盈利能力進一步弱化。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東吳基金、東海基金淨利潤由盈轉虧,分別虧損177.36萬元、544.78萬元;瑞達基金、紅塔紅土基金、富安達基金的虧損態勢則進一步加劇,分別虧損699.82萬元、2206.68萬元、2680.90萬元。

再上貨架

北京產權交易所信息顯示,外貿信託持有的寶盈基金25%股權正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預披露起始日期爲2024年8月23日,預披露公告期自公告之日起不少於20個工作日。

這已是外貿信託近3個月內第二次嘗試轉讓寶盈基金股權。在今年6月13日至7月10日期間,外貿信託也曾掛牌轉讓該股權,但未找到合適的買家,沒能成交。

目前,寶盈基金共有兩大公司股東,分別爲中鐵信託與外貿信託。其中,中鐵信託股權佔比75%,外貿信託股權佔比25%。外貿信託於2001年出資認繳,爲寶盈基金的五位發起人股東之一。

因此,此次“清倉”式股權轉讓完成後,外貿信託將正式退出寶盈基金股東之列,且寶盈基金實際控股權不受影響。

公開資料顯示,寶盈基金成立於2001年5月18日,註冊資本人民幣1億元,註冊地深圳。公司主要經營業務是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基金銷售、特定客戶資產管理以及證監會批准的其他業務。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共管理基金65只,已構建了涵蓋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的較完備的產品線。2008年3月,公司獲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資格。2022年8月,公司獲批QDII業務資格。

截至上半年末,寶盈基金綜合資產管理規模1514.5億元,其中,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741.07億元,專戶資產管理規模765.58億元。子公司中鐵寶盈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資產管理規模7.85億元。

據掛牌信息,寶盈基金去年全年實現營業收入約4.23億元、營業利潤約1.07億元,淨利潤8039.55萬元;今年上半年,寶盈基金實現營業收入約2.17億元,實現營業利潤6184.33萬元,實現淨利潤4886.29萬元。

大幅折價

事實上,近來不少中小公募的股權轉讓被反覆上架,或大幅折價成交。

今年8月,阿里司法拍賣平臺信息顯示,深圳市鉅盛華持有的前海聯合基金對應出資額6000萬元股權被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司法拍賣,與之對應的是前海聯合基金30%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該標的第三次出現在司法拍賣平臺。此前,該標的物曾在今年年初、6月先後出現在阿里司法拍賣平臺。

最終,擁有優先購買權的深圳粵商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粵商物流)以3784.224萬元競得,較評估價折價44%,相比前兩次4707.78萬元的掛牌價格折價了20%。

若後續推進順利,粵商物流的持股比例將從25%上升至55%,有望成爲該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不久前,中航信託將其全部持有的嘉合基金8181.82萬股股份、約合27.27%股權轉讓,這也是該股權四度掛牌,披露截止日爲今年11月,當前仍未找到買主。新華基金35.31%股權轉讓曾三度流拍,第四次拍賣的成交價爲2.71億元,和最初起拍價相比打了6.4折。

安信基金也遭遇清倉式轉讓,第四大股東中廣核財務有限責任公司在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持有的5.93%股權,掛牌到期後仍未出現買家。

牌照吸引力下降

實際上,在降費政策實施和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中小公募面臨着較大的經營壓力,公募牌照吸引力也在持續下降,股權多次拍賣“無人問津”已經成爲了行業常態。

有公募人士做過測算,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達到200億元以上,才能做到大體盈虧平衡。但是當下,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仍在生存線上下徘徊。

截至今年年中,先鋒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只有29.82億元,新疆前海聯合基金的管理規模僅爲101.19億元,金信基金的管理規模爲105.58億元,東海基金的管理規模爲227.32億元,嘉合基金的管理規模爲390.57億元。

同時,部分基金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在持續下滑。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南華基金、浙商基金淨利潤分別爲33.79萬元、23.57萬元,同比分別下跌44.07%、99.23%。

與2023年上半年淨利潤相比,東吳基金、東海基金今年上半年由盈轉虧,分別虧損177.36萬元、544.78萬元;瑞達基金、紅塔紅土基金、富安達基金的虧損態勢則進一步加劇。

業內人士認爲,市場環境不佳的情況下,行業競爭加劇,中小公募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其管理規模普遍較難支撐公司的日常投研與運營成本。同時,受“降費潮”的影響,中小公募的盈利能力與前期相比也大打折扣。中小公募的股權價值降低,這可能是股東尋求轉讓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