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斷貨的Mac mini,證明人們無法拒絕“低價蘋果” | 鈦媒體焦點
如今,距離新款蘋果Mac mini電腦主機發布已有近1月時間,相較於首發即破發的iPhone、全網現貨的iPad以及諸多配件,這款產品可以說是蘋果近年來少有的“爆款”了。
蘋果官網顯示,銷售最火爆的基礎版本(16GB內存+256GB存儲)到貨時間依然在10天左右,鈦媒體APP尋訪了一些北京本地蘋果經銷商,幾乎沒有現貨售賣。
其他電商渠道方面,天貓、淘寶上也少有現貨銷售,天貓官方旗艦店顯示到貨時間爲11天,拼多多平臺則早早開啓了這款產品的百億補貼活動,補貼後價格在4299元,但也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才能發貨。
二手平臺上有大量的轉賣
要說銷售最火的當屬京東平臺,因爲有國補的存在,蘋果Mac mini的基礎配置一直處於斷貨的狀態,筆者和朋友一起先後嘗試搶購了3次,均未成功。另一邊,在二手平臺上則有不少賣家在加價出售這款產品,補貼後3600元的價格,“黃牛”普遍加價在150~200元。
全新的外觀設計、最新的M4芯片配合國補的助攻,讓Mac mini 成爲了人人都想要的“低價蘋果”,然而在從黃牛手裡加價購買使用1周以後,加上對各類用戶的使用反饋的彙總,是時候來解答一個疑問:低價蘋果,究竟是“餡餅”還是“陷阱”?
“低價蘋果”真的虐殺Windows產品?
同價位的筆記本電腦
仔細想想,哪怕是3600元的價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不是一筆小投入了。放在windows平臺的PC產品選購層面,你大可以挑選一臺中低端配置的14英寸甚至16英寸的筆記本,它們基本都擁有12代、13代的英特爾酷睿i5處理器,16GB內存+512GB存儲的配置,屏幕也是主流的1080P分辨率,各方面都沒有太大的閹割。
而一臺蘋果Mac mini,它只是一臺電腦主機,在包裝裡蘋果甚至都沒有爲你提供一根HDMI或者USB-C的連接線,這意味着大到顯示器,小到鍵盤、鼠標、擴展塢、連接線,都需要進行額外投入,你如果圍繞它搭配一套配置,5000~6000元算是比較合理的預算。
CIneBench R23多核心跑分成績
這時候就有人說了,蘋果,人家性能強啊!對於這個言論,鈦媒體APP並不認同,同樣是迷你主機,蘋果M4芯片的主要優勢集中在單核心性能上面,要是論生產力和重度負載下的多核心性能,它甚至都不如AMD在3年發佈的移動端處理器R7 5800H(以CIneBench R23成績爲參考),而後者的迷你主機價格甚至都不到2000元。
至於目前與Mac mini同價位的迷你主機產品,同樣也是如此,基本都採用英特爾13代酷睿i5甚至i7處理器,單核心性能弱於M4,但多核心性能要強不少,就算是有macOS和Windows系統之間優化的差異,其實在大多數場景下,M4也不會體現出所謂的性能優勢。所以“爲性能買單”這件事,更多的是一種營銷手段而非上手就能體驗到的東西。
人們在爲“稀缺體驗”付費
在鈦媒體APP看來,真正讓Mac mini顯得有“性價比”並持續銷售火熱的原因,除了國補因素以外,主要得益於三個方面,先說站在一般的用戶層面,macOS的體驗稀缺性天然地增加了大家的嚐鮮動力,希望能夠以較低成本去嘗試一下macOS,這是原因之一。
根據StatCounter的數據,截至2024年10月,全球桌面操作系統市場份額如下:Windows佔據約76.33%的市場份額,仍然是主導的桌面操作系統。而macOS的市場份額約爲15.7%、Linux更低,爲4.45%。
換而言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Windows系統和搭載該系統的各類PC,已經讓很多消費者覺得該系統的體驗失去了新鮮度。而過去被打造成爲精英人士專屬的macOS,在蘋果品牌的光環加持下,一直有一層“神秘濾鏡”。通過Mac mini,很多人看到了低成本嘗試macOS、成爲蘋果用戶的途徑,而且作爲新品,即便自己不喜歡,它的保值率也相對更高。
原因其二則是與蘋果的其他產品相比,新的Mac mini確實在基礎硬件配置上沒有閹割,首先看芯片配置層面,10核心CPU+10核心GPU的滿血M4處理器,甚至比售價1萬元只是多個屏幕的iMAC性能更強(後者採用的是8核心的閹割版處理器)。
16GB的內存對於絕大多數場景也夠用,除了日常辦公以外,它甚至可以勝任中度的4K內容剪輯工作,加上macOS本身對內存管理相對於Windows系統更加高效的機制,讓基礎版本不會遇到上一代Mac mini最低配只有8GB經常遇到內存不足的尷尬情況。
其他方面,像是3個雷電接口、HDMI2.1接口前置2個USB-C 10Gbps接口這些,在同等價位的迷你主機中確實不多見,256GB的機內存儲容量上雖然不夠,但也可以通過外接存儲硬盤來解決,因此這是蘋果Mac mini性價比高的另一個原因:自家產品的襯托。
Mac mini M4版本(左)對比Mac mini M2版本(右)
前面提到的兩點,主要是針對普通用戶,或者說是想要嚐鮮macOS的用戶而言,此外,鈦媒體APP注意到很多使用前代產品的蘋果用戶也選擇了升級,而他們買單的原因也很簡單,蘋果終於放棄了14年的Mac mini扁平老模具,新的主機更精緻、更緊湊,雖然接口少了點,但看在性能提升和基礎配置的升級上,依然有不少用戶爲此買單。
綜上所述,基礎版Mac mini的“賣斷貨”確實是有跡可循的,在蘋果自家產品序列中的“良心配置”加之國補、教育補貼配合本身“加量不加價”的定價策略,讓它成爲了爆款。
鈦媒體APP認爲,憑藉Mac mini,蘋果可能今後1~2年內在全球桌面操作系統市場份額都會有所提升,如果未來隨着macOS內置AI功能的全球加速落地,macOS能夠衝破20%的市佔率將會是手到擒來的一件事。
Mac mini雖小,庫克的算盤聲卻很大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很長時間內,Mac mini基礎款都會是蘋果討論度最高的PC產品,市場銷量還是互聯網上與之相關的體驗分享、上手教程內容甚至是對macOS的關注度,也都會隨之上升。
但Mac mini真的是一款“慈善產品”嗎?庫克在美國蘋果總部打算盤的聲音,鈦媒體APP在北京大興的辦公室裡都能聽得見。蘋果的Mac mini,不過是希望能夠帶你進入蘋果生態的另一款“iPhone SE”罷了。
此刻正在桌子上服役的Mac mini
細心的人可能注意到了,在macOS 15中,新增了iPhone鏡像的功能,有人會說,這些早很多年就被國內PC廠商玩出花的跨屏聯動,蘋果終於學走了。事實上確實如此,但蘋果此舉的用意也很明顯,講了多年的跨端生態,現在的鏈條已經越來越完整了,而對於每一位用戶來說,就是蘋果的生態越來越香了。
從最早的文件互傳、配件有彈窗、手機之間碰一碰交互,到如今的手機鏡像、iPad直連顯示器,蘋果一直在不斷完善全家桶之間的互聯互通能力,而這也是現階段擺在所有廠商面前的最大商機:賣生態。
之前鈦媒體APP在與國內一位手機品牌負責人溝通的時候,對方就很直白地說:“如今的年輕人,都是在購買‘全家桶’產品,因爲設備之間可以聯動,你買了我的手機,就要買我的平板、我的耳機甚至我的電腦。”
蘋果官方的正版軟件,很有性價比
對於蘋果來說更是如此,封閉的軟件生態和全面的硬件生態,讓它可以不主動兼容“蘋果”以外的產品。一個更加現實的案例可以很生動地描繪何爲“生態捆綁”,筆者問過身邊很多蘋果用戶爲什麼不換安卓手機、不換Windows電腦,是性價比不高?拍照不夠好?性能不夠強?都不是,原因是一旦切換設備,付諸的成本太高。
這裡的成本不但包括學習成本,同時也包括硬件上的更換成本和軟件購買上的投入成本,以macOS爲例,蘋果當家剪輯軟件Final Cut Pro的買斷制價格是1998元,看起來很貴,但它在同類型軟件裡,已經可以算是最便宜的一檔了,因爲是買斷制而非訂閱制。
其他的像是遊戲裡充值的金額不互通,APP Store裡購買的軟件無法遷移等等,都是用戶無法脫離蘋果生態捆綁的原因。如今,基礎款Mac mini的出現,其實就像當年的iPhone SE一樣,它確實看起來性價比很高,但當你逐步進入並深陷蘋果生態,後續就成了庫克的“移動錢包”。
還是以Mac mini舉例,當你發現16GB內存不夠用,增加8GB內存的代價是1500元(市面上16GB電腦內存價格在240元左右),當你覺得M4的性能不夠用,升級M4 Pro芯片(殘血版:12核CPU、16核GPU)代價是6500元。
在體驗Mac mini一段時間後,鈦媒體APP認爲,它確實很適合嚐鮮,前提是你確實有一臺什麼都能幹的Windows PC,並且你必須找到它的明確用途,像是用來處理文字、圖表工作和簡單的內容創作工作,它都很適合。
從另一方面說,它的表現也並不會比同價位段的迷你Windows主機更強,甚至一些蹩腳的系統設計會讓人很抓狂,像是對屏幕分辨率除了4K以外的支持都不好、對鍵鼠的要求很高且鼠標調試異常麻煩等等,折騰一圈下來,你會發現,得到的無非就是日常運行能耗低一點、噪聲小一點罷了。(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 作者| 鄧劍雲 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