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調停失敗 美憤而停止援助國府

1945年,馬歇爾(左)與蔣宋美齡(中)、蔣介石(右)會面。(本報資料照片)

傳記文學第743期《國共戰爭至兩岸分治初期 美援政策之回顧》

俄烏戰爭,美國拜登總統親訪基輔表態力挺,宣佈向烏國再提供五億美元的軍援,與其成明顯對比的,同爲遏制共產勢力的擴張,在七十五年前的國共戰爭中,美國對於二戰時期的盟友中華民國,不但吝於提供軍援,即使蔣夫人宋美齡赴美,要求美國發表支持國府聲明亦不可得,差別爲何如此之大?這可要先從馬歇爾調停國共戰爭談起。

一九四五年國共戰爭,美國出面干預,杜魯門總統於十二月十五日發表對華政策說明,要點爲:

(一)國民政府、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政見不合之軍隊,應協商停止敵對行動。

(二)召開全國主要政黨會議,以謀早日解決內爭,促成中國統一。

(三)當此種方針向和平團結前進之際,則美國政府在合理條件之下,對中國所提出之貸款要求,予以善意考慮。

爲執行上項政策,特派剛卸任美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將軍爲特使,赴華調停國共爭端。

馬歇爾於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到南京斡旋國共停戰,促請國府召開各黨派會議,商討統一方案,但國共各有盤算,經過將近一年的調停工作,馬氏任務落空,馬歇爾憤於國共調停中,國軍不配合停火命令,即請美國政府斷絕一切對華援助,一九四六年八月十八日,「美總統杜魯門以行政命令擴大禁運,制止我國購買美國剩餘軍火。」導致國軍補給陷入困境,削弱國軍戰鬥能力。禁購軍火,原爲迫使蔣介石合作,停止追擊共軍,但禁購軍火,並未平息戰爭,反而愈發激烈,國民政府漸呈頹勢,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軍火禁令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直至一九四七年六月,美國「對我(中國)購辦軍用物品,聲明開放,不再禁止,並同時發表以剩餘物資方式借撥我國七九口徑步槍彈一億三千萬發。」

馬歇爾的調停,以失敗收場,於一九四七年一月七日離華前發表聲明,認爲中國和平之障礙,乃中國共產黨及國民黨彼此之間沒有互信,也不相信存在妥協,返回美國後,旋即接下國務卿職位。(四之一,全文請見《傳記文學》第7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