嬤聽聲音「大小聲」助聽器也沒用 醫從「耳漏」找出走音元兇

長者助聽器示意圖。(圖/記者黃克翔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一名70歲婆婆先生女兒前就診,主訴聽力時好時壞,且耳朵分泌物,也就是俗稱的「耳漏」,就算戴了助聽器,聽力也無法完全改善,經檢查發現有慢性中耳炎耳膜破裂,經手術治療修補耳膜,1個月後左右耳已不再有分泌物,聽聲音也不再忽大忽小了。

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60歲以上的聽損長輩,佔國內聽損人口75%,依人口比例推估約有300萬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科研調查發現,聽力退化加速大腦老化更容易罹患失智症,失智風險較正常聽力老人高1.24到1.27倍,隨着聽損程度越重,風險也越高,成了當今社會亟需正視的議題

收治患者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耳科主治醫師胡志宇表示,耳內絨毛細胞約會在40至50歲左右出現功能上衰退,當聽力掉到40分貝,會開始有聽不清楚的症狀,尤其在嘈雜環境辨音度會降低。但除了自然衰退外,耳漏、慢性中耳炎、肉芽性中耳炎、膽脂瘤問題,也是造成增加老年性聽損的元兇

當聽力受損,聲音傳送到大腦訊號變少,腦部聽力運作費力,就會自動重組補償,也較容易聽覺疲勞。因聽力變差影響溝通或造成誤解,也會導致人際關係變差,或拒絕與外界接觸,缺乏腦部刺激,因而加速退化,亦會影響健康,如憂鬱症、失智症,建議若觀察到長輩出現聽不清楚,或者耳朵有異常分泌物時,就要儘快就醫檢查。

▲聽力檢查資料照。(圖/記者嚴雲岑攝)

胡志宇表示,聽力問題可在耳鼻喉科門診藉由純音聽力檢查及鼓室圖做初步判斷,最常見的是老年性聽損,而純音聽力檢查可發現典型的高頻聽力損失較嚴重,此時適當的聽力輔具可以讓病人重獲聽力。

目前聽力輔具種類衆多,根據病人聽損嚴重度、配戴方便性美觀等有不同選擇。噪音性聽損者常在4000赫茲頻率,如汽笛高頻聲音發現較嚴重的聽力障礙,在噪音環境下配戴耳罩耳塞可避免進一步之聽損,若已造成溝通障礙,也可能需要聽力輔具的幫助。聽力受損不只是影響聽力,亦會影響生活品質、安全及健康。胡志宇建議,若發現聽力受損應儘早介入,避免聽神經萎縮、語言聽辨能力變差,導致輔具使用效果有限,因此早期診斷,適當的輔具協助可以增進老年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