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宮展 綻放奧林帕斯光芒
藉由荷馬(Homer)、維吉爾(Virgile)與奧維德(Ovide)的史詩文學,後人得以對希臘羅馬神話「上手」。這次的羅浮宮特展,且看藝術家詮釋奧林帕斯諸神,如何在這個世界舞臺展演一幕幕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
越過千山萬水的希臘羅馬神話,如何讓身處華人文化圈的臺灣觀衆進一步認識?策展人暨羅浮宮雕塑部研究總監Isabelle Leroy-Jay Lemaistre表示,透過繪畫、雕塑、器皿等多種藝術形式,可以讓觀衆體會西方衆神的不同面貌。臺灣觀衆對於西方衆神之名早就如雷貫耳,但是背後有哪些故事也許就陌生了。
神話故事 流傳千年
策展顧問劉俊蘭教授指出,一般人比較少知道一點:很多藝術品與歌劇密切相關。先有歌劇一炮而紅,藝術家再創作相關題材。因此神話不僅體現在繪畫及雕塑方面,其實歌劇也是神話具體化的重要一環。其次,17到19世紀的藝術學院體系制度即是藝術家養成的搖籃,這些學子以臨摹希臘神祇雕像作爲入門,加上得研讀古代歷史、文學課程,又要觀察舞臺角色演出,戲劇與視覺藝術關係匪淺,藝術家鎮日浸淫在神話氛圍中,想不熟稔都難。
Lemaistre稱,這些希臘神祇就像凡人一樣具有七情六慾、會欺騙、犯錯、也很脆弱,甚至會插手人間事務、相互對峙交戰,各自捍衛己方陣營。儘管這些神話故事流傳千年,卻一點也不陳腔濫調,仍有許多包括畢卡索在內的藝術大師受到啓發,創造出令人驚歎之作。
Lemaistre對這些古文物也有自己的詮釋角度,例如古希臘紅繪高腳酒杯《攻佔特洛伊城》杯外呈現希臘攻打特洛伊最後一晚的激烈混戰,就讓她聯想到畢卡索描繪西班牙內戰時飽受炸彈蹂躪的《格爾尼卡》,刻畫戰爭血腥殘酷的畫面如出一轍。
基督教與希臘羅馬神話並稱爲西方文明兩大重要源頭。細心的讀者會發現,這次展品從西元1世紀一下子就跳到16世紀後,中間一大段時間哪裡去了?劉俊蘭解釋,這是因爲這段時期有基督教文明稱霸西方世界,對於希臘羅馬這樣的多神信仰易被視爲異端所致;所以風水輪流轉之下,百花齊放的主題自然也不同。
展品清單 多有割愛
而這次策展最困難的部分,莫過於心目中的理想清單,與展品實際狀況不盡吻合。Lemaistre解釋,在展件挑選上儘管先會意有所屬,但是得視文物的「健康狀況」而定,過於年邁、脆弱、不宜長途跋涉者就得忍痛割愛。
電影《達文西密碼》上映後,到羅浮宮「朝聖」的遊客有增無減。Lemaistre樂見大家對藝術文物的熱愛支持,但也說其實羅浮宮還有很多一流作品,「可惜電影不能多介紹一些其他佳作。」否則人們涌到羅浮宮只想一睹《蒙娜麗莎》丰采,而忽略了別的精彩作品,未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