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古藺:土壤改良與高效輪作共繪豐收圖
正值播種的黃金時節,廣袤的大地上綠意盎然。走進古藺縣金蘭街道新店子村,一片“特殊”的小麥地裡正在上演着一場科技與傳統交融的播種大戲。
新店子村的小麥地並非尋常之地,它是土壤改良試驗的示範田。走近這片土地,只見小麥被精心劃分爲不同的種植區,村民們正忙碌地挖土施肥,準備新一輪的播種。與此同時,農技員們也在田間地頭忙碌着,爲村民們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
經瞭解,這裡是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牽頭,聯合中國農科院環發所、西南大學、重慶農科院、四川省農科院共同參與的土壤改良重點研發項目。其中,四川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負責的西南酸性黃壤土壤有機質和產能協同提升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在新店子村開展爲期三年的技術示範工作。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萬學介紹道:“我們的目標是通過技術示範,提升周邊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爲此,省農科院的工作人員們利用有機肥和複合肥,結合技術支持,致力於改善古藺山區的酸性黃壤土地。經過三年的項目實施,他們期望實現示範區有機質含量提高10%,耕地質量等級提升0.5個單位,主要作物產量提升20%的顯著成效。這一成果不僅將直接惠及示範區的農民,還將通過輻射帶動效應,提升周邊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爲整個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而在這片土地上,高效輪作模式與現代農業機械的結合更是錦上添花。村民們採用了流轉土地的方式,精心規劃了作物的種植順序,實現了土豆、花菜、甜蕎、苦蕎、麥子、高粱一年三季輪作。據新店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冷中俊介紹,通過這種套種模式,一畝地的高粱產量可達600至700斤,蕎麥產量300至400斤,小麥也能達到300至400斤的產量。一年輪作三次,一畝地的收入便能穩定在3500至3800元左右。
此外,村上還引入了插秧機這一現代化農機設備,極大地提高了插秧的效率,相較於傳統的人工插秧,效率整整提升了一倍。插秧機的使用不僅減輕了村民們的勞動強度,還確保了插秧的準確性和均勻性,爲後續的作物生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片土地上的創新實踐,不僅展示了土壤改良技術的成果,也彰顯了現代農業機械化的力量。在這裡,科技與傳統耕作智慧相融合,共同繪製出一幅豐收的美麗畫卷。村民們通過辛勤的努力和智慧的運用,正在爲這片土地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記者劉媛 韋紅莉)
來源:古藺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