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秀峰石刻和米芾的“第一山”的故事
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
現在是來廬山秀峰最好的季節。不但氣候涼爽,而且水量充沛,是觀廬山瀑布最好的時期。
初夏端午,我們順着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石道逐級而上。進入景區不久,就來到龍潭。這裡周邊佈滿了石刻。其中不乏名家大作,其中當數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爲首。
米芾(世稱米襄陽)宋代著名書法大家,在龍潭南側巨大石壁上,書寫有“第一山”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秀峰寺古山門門頭上也懸掛着“第一山”的木匾,雄強勁逸,渾厚挺拔。
有意思的是,全國很多名山大川都說自己是“”第一山”。其中在武當山朝陽洞、泰山岱宗廟等地也都有米芾書寫的“第一山”石碑。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米芾雖然是湖北襄陽人。但他根本沒有到過武當山,更沒有去過泰山。廬山上的“第一山”卻有記錄在公元1080年2月,米芾30歲的時候,遊覽廬山秀峰寫下的。當時的米芾,正值壯年,書法造詣已經名滿天下,被後世評爲北宋四大家之一。當時被調往長沙做,在到任的第二年就來廬山遊玩,寫下游龍潭、雙劍峰的詩句。
至於武當山“第一山”,有記載表明是清代雍正二年(1724),武舉人李柏齡請了石匠師傅翻刻,立在朝陽洞旁。而泰山岱廟裡立的“第一山”石碑,則原來是立在東阿鎮的谷山。谷山又稱少岱山,並非指的是泰山。1964年特殊年份人爲拆除谷山寺廟後,搬運而來。還有另一種說法是,當時石碑就被毀掉。在文物被毀後,又根據米芾的“第一山”拓片複製成新石碑,立於岱廟。
龍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宋代南康軍守李亦的篆體“龍”字,字高丈餘,是秀峰石刻中最大的一個字。龍潭的“龍”字,潭以龍字得名,龍以潭飛天。一遇到山洪暴發,水漫龍字。古人有詩曰:山瀑兩道瀉,飛出雙白龍。而在平時,潭裡則可以划着小船,悠閒蕩漾。
“廬山”兩字氣勢厚重,佈局勻稱,是由宋代南康太守朱端章所寫。據說在整個廬山石刻中,只有秀峰這裡刻有“廬山”二字。“山”字的每豎,均可容一人臥睡。遊人至此,都喜歡以身臥量,寓意身在此山中。沒在“山”字上躺一下,等於沒來秀峰。
龍潭入口處,還有一個“虎”字盤踞着。是元代丞相刺不花所寫,大篆書體,一筆勾連。與“龍”字遙相呼應。昭示着青玉峽那湍急的泉流,如龍騰虎躍一般威猛。青玉峽,清代康熙年間編制的《廬山志》記載着,龍潭石壁上的“青玉峽”摩崖大字,也是米芾所寫。
“龍池”刻在龍潭右側崖壁上,是由明代進士陳沂書寫。兩個字爲不規則形的篆書。龍字略長,池字方正。筆畫粗短,左寬右窄,拙實而又古趣。
風泉雲壑,刻在右側崖壁上,由嘉靖年間的進士周祖饒書寫。其筆道圓勁而縱斂自如,筆筆藏鋒,結體緊密穩健。泉雲二字略成側勢,達到動靜結合的藝術效果,顯現出青玉峽瀑飛雲涌的動人景觀。
編輯:九江日報文創中心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