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義務教育 勝日寬鬆教育

日本高考,考生走進考場。(新華社資料照片

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劇照。(截圖自網路

「沒有野心,沒有競爭意識,沒有協調性,90後(1990年後出生者)真是不行啊。」近日陸媒熱中討論日本教育改革30年的得失,認爲「過度寬鬆的教育影響日本競爭力」;該議題一開始由復旦大學教授提出,《環球時報》20日跟進,《環時結論更指出中國的義務教育的優越以及日本「寬鬆教育」的失敗。

日本電視臺(NTV)2016年4月首播電視連續劇《寬鬆世代又如何》,講述3個1987年出生的難兄難弟面對生活人生故事。但什麼是「寬鬆世代」?又爲什麼是1987年?

一切要從60年前說起。話說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給歐洲國家極大震撼;西方開始反思:蘇聯究竟以何優勢領先發展航空航天技術人們將其歸功於蘇聯高難度的數學教育,於是歐洲及日本都開始加大高中數學的難度。

然而經過一代人之後,日本社會開始批判這種東亞國家頗爲普遍的填鴨式教育。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解釋其背景:1970年代後期日本逐漸進入少子化社會,戰後經濟寬裕,中產階級增多,父母們認爲沒必要讓孩子讀書讀得那麼苦,於是日本又走向另外一個極端:1982年日本高中實施教改,之後陸續於1989年、1994年、2003年三度修改,使得最終教學內容與上課時間減少了3成,每週只上5天課數學計算訓練也大幅度減少。又以2003年改變幅度最大、最關鍵,而1987年出生者是第一批接受2003年寬鬆教育的人,所以才被稱爲「寬鬆第一世代」。

學生缺乏基本常識

「寬鬆世代」的學生最被詬病的就是基礎知識不紮實,也缺乏背誦能力和高重複強度訓練的能力。他們畢業後走向社會,因基礎知識欠缺所產生的社會問題不斷:不知道「濃度」的定義、搞不清楚四則運算先後順序、不認識略生僻漢字,最糟的是這些人不是中途輟學,有的學歷還不差。由於日本1990年代之後私立大學大量出現,大學錄取率達9成以上,不少「寬鬆世代」有高中學歷甚至大學學歷;一個大學生滿街跑的社會卻缺乏基本常識,這在「寬鬆世代」之前的昭和時代難以想像的。

覺悟後仍是競爭社會

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劇情簡介裡有一句名言:等覺悟過來才發現這個社會仍是「競爭社會」,劇中男主角也說:「我想要改變,再這樣下去不改變的話,我自己都受不了自己了。」

2013年,日本的高中啓用全新的《學習指導要領》,爲30年「寬鬆教育」畫下句點;結論裡《環時》不無自得地表示:顯然中國義務教育優於日本「寬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