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積極減碳 扭轉增長態勢

大陸近年碳排總量

中國科學院最新報告指出,過去十年,全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仍以平均每年增長約千分之六的速度持續升高,爲此,大陸透過大規模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生態管理措施,固碳能力不斷增強,讓近十年淨碳排放呈現下降趨勢,爲碳中和目標取得重要進展。

澎湃新聞報導,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聯合多家科研單位共同撰寫的「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26日公佈。報告利用衛星遙感、碳同化等先進技術,評估過去40年內全球和主要國家的人爲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情況。

報告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並未得到有效控制,即便疫情期間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趨勢仍未顯著降低。過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損毀趨勢未能遏制,森林面積持續減少,全球土地利用變化平均每年產生約32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僅次於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

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指出,過去十年,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吸收能力持續增強,陸地生態系統平均每年吸收137億噸二氧化碳,其中,大陸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吸收13億噸二氧化碳,約佔全球的十分之一。

吳一戎表示,報告顯示,一方面,大陸積極節能減排措施成效顯著,近十年已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另一方面,大陸實施大規模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保護性耕作等積極生態管理措施,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持續增強。衛星監測也發現大陸淨碳排放在近十年呈現下降趨勢,爲達成碳中和目標取得重要進展。

在減排工作刻不容緩下,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和組織正在大力發展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覈查能力。吳一戎指出,衛星遙感具有客觀、連續、穩定、大範圍、重複觀測的優點,是全球精細監測碳迴圈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

他表示,在官方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大陸將於2025年發射下一代碳衛星,可以更高精度、更高效率地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將進一步提高在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人爲源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等方面的監測能力,爲達成「雙碳」戰略目標提供自主科學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