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島醫糾】王明巨/臺灣醫病關係的痛與疼!

臺灣醫療人員普遍收入合理工作過勞,如能換得被照顧民衆的感謝與配合,那也許是支持他們繼續執業勇氣。(示意圖/CFP)

王明巨/臺大醫學院教授。

我在臉書上PO了很多文章,但我幾乎從不談與醫療糾紛的個案。因爲醫療糾紛牽涉的醫病雙方,常常都是各有各的說法。到底事情的經過如何?到底雙方互動與對話的過程如何?其實外人很難知道,當然就更難深入評論

昨天媒體上出現了一則一位綠島媽媽,帶着額頭家中撞傷流血的3歲女兒,到綠島衛生所就醫之後,在臉書上的PO文。綠島從2018年8月開始,原有的三位醫師走了1位,剩下2位醫師照顧着綠島4千多位居民。這位被媽媽PO文抱怨的陳醫師就是其中的一位,如果媒體報導的沒錯的話,她還是公費服務期滿自願留下來,繼續在綠島服務的醫師。這位媽媽PO在臉書上的全文,在這則報導中有截圖可看。我分享這則報導的理由是,報導中把處理這位朋友外傷的陳醫師,對於她的醫療處理的理由,說明得很清楚。請大家不妨一讀。

陳醫師的話,如果我來解讀的話,陳醫師的意思是這樣的:當時衛生所裡只有她與另一位護理師,她因爲擔心要幫3歲的小朋友縫合,即使要在傷口局部麻醉針也照樣會痛。對於這個年紀已經有10幾公斤重的小朋友來說,雖然傷口只有2公分,但要小朋友乖乖聽話地躺在處置牀,被醫師在額頭上先打上麻醉針,然後再縫合傷口,真的很困難。

也的確需要更多的人手來幫忙控制住小孩別亂動。否則萬一無論是在打局部麻醉針或是在縫合額頭的傷口時亂動,反而都會更增加了不必要的危險。而且因爲小朋友是女生,傷口又在額頭,陳醫師可能考慮到如果爲了避免未來臉上留下疤痕,所以會提到明天出島縫,可以由更專業的整形外科醫師,用更小更細的縫針縫線來處理,未來的臉上的疤痕一定會更小,也比較漂亮。

陳醫師的說法與作法我看來看去,實在看不出有什麼錯與不妥。只是很不幸的,從病人媽媽發文的時間對照雙方的說法看來,媽媽很可能一聽到醫師的說法,就生氣了,就把所有生氣的情緒變成文字全都PO上臉書了。就算後來病人的問題都處理了。陳醫師也說不怪這位心急的媽媽。

但我知道,這位綠島媽媽的PO文真的傷了很多醫療人員的心。因爲醫師的說明,其實也充滿着善意。甚至單單只是醫師公費期滿自願留在綠島服務,就是滿滿的善意。但是病人媽媽也許只想到了「我是掛急診」(在全島當下只有一位醫師的狀況下,急診與門診有差嗎?),只聽到了「休息時間」與「小孩哭鬧要人抓住」,只注意到了「明天再出島」就生氣了。

我注意到了媒體的報導中,衛生所主任與衛福部長官,都說了話。但我覺得很可惜。她們只談到了陳醫師很辛苦貢獻很大,只談到了缺醫師會補醫師。其實我覺得這個小小的個案,和醫師是不是很辛苦,和缺醫師要補人都沒有什麼關係。這個小小的個案其實明明白白地透露出來臺灣民衆,對於到急診就醫之後的期待有多高,以及當期待不能如意地被立即滿足的時候有多生氣。

臺灣的醫療人員,在全民健保偏低的人事費用的給付標準之下,無法用合理的工時取得足夠的收入,已經被壓迫的夠可憐了。收入不合理工作又過勞,如果可以換得所有被照顧的民衆的感謝與配合,那也許還能勉強忍受。在這種已經過勞收入又不合理的現況下,還要面對許許多多在心態與期待都這麼「高」的病人或家屬,等於同時被上、下兩股巨大的壓力推擠着。這麼巨大的兩股壓力,又能期待有多少人可以一直忍受下去呢?

親愛的臉書朋友們,全國三十萬醫療人員當然不敢說絕對不會作錯事,但我相信他們絕對都是充滿着善意來執行所有的醫療工作。如果真的在醫療現場有什麼不滿的話,拜託大家先彆氣,先冷靜一下下。更先別急着在臉書上、在PTT上PO文。相信我,一個互相理解與體諒的醫病關係與環境,對於每一個人,有一天都會是病人的每一個你我,絕對纔是最大的福祉。全國三十萬醫療人員們,都歡迎也期盼您的珍惜。

熱門點閱》►不堪健保砍價「百憂解」退出臺灣 食藥署:學名效果相同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王明巨」臉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