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創成金
故鄉,正在變成景點。
國境互相封鎖,臺灣人出國旅遊無望,外國人也別想來臺,但國旅因而大爆發。致使,本來就很風行的在地小旅行,變得更深化。
從地方創生的角度觀察,臺灣的生育率全球倒數,368個鄉鎮裡,預估有50個會在30年後瀕臨滅村,地方振興生存戰,也因這波旅創風潮,出現新的機遇。
2020年12月,臺灣好基金會與屏東縣潮州鎮的返鄉青年,推出快閃遊程「潮.生活.旅行」。本以爲地處偏僻、無人知曉,豈料大爆冷門,10條路線、每團上限20人,一上網立刻被搶購一空。
出乎意外的是,報名者竟以都市白領與中產階級的親子家庭居多。吸引他們的,不只是秀麗的山林,更是打撈地方記憶的身心靈體驗。
挖掘故鄉生活,邀遊客下鄉享受非凡體驗
例如,走讀潮莊之旅,坐在百年中藥行板凳上,體驗已失傳的腳踩式碾槽來斬斷藥材。再如,潮農夫之旅,專供外銷的火龍果園在夜間敞開大門,迎接遊客入內欣賞火龍巨花綻放,手動授粉。
就連青少年風靡的戶外實境解謎遊戲,也搬到潮莊,以抗日領袖「林少貓」傳說爲劇情,遊客前往關卡所在的潮州摸乳巷、三山國王廟等歷史建築,一邊聆聽關主講古,一邊解開謎題,拼湊出故事全貌。
就這樣,近200位旅人欣賞了美景,發掘出小鎮不一樣的面貌,更體驗到「原來生活也可以這樣過」。
臺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指出,這些遊程將很多微小的點連成線,再鏈接成系統。「如果沒有不同的切入角度,遊客來過一次,就不會再來了。」李應平說,小地方接待遊客如果沒有創新跟差異化,等於錯失讓遊客更認識鄉鎮的機會。
「潮.生活.旅行」在李應平眼中,亦是名符其實的「三生旅行」,內容包含潮州的生活、生產跟生態,藉此帶動小鎮的就業、創業與宜居。
這正是因疫情鎖國大半年來,激發出來的國民旅遊新型態,將一個個不爲人知的山村海濱挖掘出來,成爲旅遊目的地。深具地方意識的特色旅遊,經過包裝、設計之後,陸續在臺灣各個鄉鎮的角落裡萌動。
疫情攪局,旅行社坦言「惡補」臺灣
根據觀光局調查,2019年,12歲以上國人的國內旅遊,時間以1天最高(66.4%),3天以上僅11.6%。而有六成六偏好「自然賞景」的遊憩活動。顯見,天數偏短、走馬看花,向來是國民旅遊的同義詞。
「臺灣觀光早就該升級了,」在南投竹山從事地方創生15年的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指出,全臺到處都是老街、商圈、夜市,每個社區都在做彩繪,千篇一律是行程導覽、DIY跟風味餐:「應該要打破一致化,走向多元化!」
這股升級渴望,遇上COVID-19,就此翻轉國旅的寂靜狀態。觀光局自2020年8月26日宣佈無限期暫停出團、接團,迄今未解封。於是,快一年不能出國玩的臺灣人,只能靠國內旅遊來安撫渴望。
臺積電前財務長、歐亞業務資深副總何麗梅,以往有假就出國,今年受疫情影響,出門只能止於島內,光花蓮就去過4次,另有2次去宜蘭。「我覺得大家都憋壞了,能出去就很高興,」何麗梅說。
那一回,何麗梅一家三口開車穿過中橫到花蓮,不進市區,騎着腳踏車漫遊,還拜訪東海岸所有的小教堂。一路上沒有接觸很多人,也沒什麼非吃不可、非買不可,看看山脈、太平洋與縱谷,「這就夠了。」
何麗梅猜想,出國族羣對國旅的新期待,一是散心,二是想在臺灣找一些跟國外經驗類似的高品質旅宿,細細品味臺灣。
從旅遊供給面來看,外銷轉內需的民心騷動,也帶給絕望邊緣的觀光業一絲希望。
平均九成業績仰賴國外旅遊的旅行社,爲求生存,原先的日本、亞洲,或歐洲線部門,紛紛重新編製成國旅一部、國旅二部,從出境旅遊轉做入境旅遊。
「我們正在惡補臺灣,」雄獅集團品牌策略總經理遊國珍坦承。這家臺灣最大旅行社,董事長王文傑率領全體高階主管,3個月內下鄉19次,四處田野調查:「除了找到獨特旅遊『原件』,也想找到轉型機會。」
這波國旅產品開發方向,明顯跟當年400萬陸客蜂擁來臺的「雞馬豬式環島模式」(起得比雞早,跑得比馬快,吃得比豬差)不同。
遊國珍以部落旅遊爲例,以往旅行社是把部落當「供應商」:旅行社帶來遊客,部落提供豐年祭等表演。隨着團數增加,旅行社多半會對供應商殺價,如此一來,無法幫助地方創生,頭目和山青的接待也趨向職業化,逐漸降低族羣文化的熱情。
「我們不樂見這種情況,」遊國珍表示,旅行社下鄉經營在地時,也要想着推廣在地文化,協助地方共好。
臺灣確實有本錢發展地方旅創,山海地貌多變、物產豐饒、族羣文化多元,更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
地方創生的意見領袖、薰衣草森林董事長王村煌觀察,疫情打破了傳統限制,一些小型、分衆的精緻行程,開始蔚爲風尚。
像知名部落客工頭堅,便精心策劃「酒鬼巴士」的主題旅遊,造訪宜蘭酒廠,品酩佳釀。酒的愛好者直接對接生產者,包括藏酒酒莊、白水芳華酒業等,皆是酒界秘境。成團人數需6人,打破行規,兩天一夜團費卻從7888元起跳。遊客品酒過程中,不僅感受到職人精神,如何爲農業加值,也「喝」出觀光業的春天。
王村煌認爲,現在冒出非常多小衆商品,撐起了國內旅遊的多樣性。小地方的人文,或是地、產、景,都能成爲觀光核心價值。這些「細小的珍珠」串起來,將是地方創生的契機。
地方旅創走得更深刻一點,甚至可以把某個鄉鎮打造成「旅遊品牌」,池上就是最好的例子。
池上以稻米產業爲經濟基礎,居民積極維持地方景觀,再透過活動如秋收稻穗藝術節、藝術家蔣勳駐村,形成獨特的地方魅力,打造自己的地方品牌。
王村煌分析,從「池上米是好的」,到「池上生活是好的」,就形成衆多的「池上關係人口」。這羣人不一定住在池上,但都關心那個地方。不時造訪池上,無爲無期,是浪漫無比的旅遊。
待解問題〉缺乏地方文化「轉譯者」
但除了浪漫跟熱情,地方旅創也要有想法和專業。如何做出有地方意識的旅遊行程,會是一大考驗。
例如,地方文化轉譯成旅遊資源時缺乏「敘事能力」,亦即把故鄉事說得感動。還有,並非所有鄉鎮有旅遊資源,能一走進就感受到精采的生活樣態。
因此,規劃地方旅創,必須先盤點地方上的「人文地產景」,並爭取在地鄉親的認同與信任。假使沒有真正認識在地的特殊價值,規劃的小旅行就容易淪於表面,與地方振興難以銜接。
也就是說,旅遊環境養成、在地文化轉譯,皆非一蹴可幾。但偏偏,地方創生最等不及的,就是時間。
幸好,也不是全無解方。
解方1〉讓在地小旅行變「長旅行」
這股被疫情激發的國旅大爆發,應進化到2.0版,讓在地小旅行變成在地「長」旅行。
在阿朗壹古道的發展,或可找到觀光創新線索。這條百年古道橫跨臺東跟屏東,被旅人贊爲「臺灣最美海岸線」。原受限政策遊客只能從屏東進,且需聘僱解說員。直到2020年9月,政府纔開放每日50個名額從臺東進,立刻爲臺東「極限村落」(當老年人口比例達50%,被稱爲「極限村落」)達仁鄉帶來希望。
邸臺東共同創辦人劉誥洋,2年多來在達仁輔導部落青年創業,發現短短3周竟有1360件來臺東申請古道行,若以造訪遊客人均消費2500元估計,等於創造了300多萬產值。對這個臺東人口最少、外移最嚴重的偏鄉來說,無疑是重生的動力。
掌握商機,劉誥洋與新創團隊下一步的思考是,希望讓遊客不只來半天,還可以待久一點。「辦法是讓地方旅創更豐富、生動,還要提升接待能量,」劉誥洋說,旅遊天數變長、品質更優的產品,小鄉小鎮不太可能獨立完成,必需串連鄰近區域一起打造。
解方2〉打造融入文化的「訂製」旅遊
觀光局統計,2019年國人國內旅遊,每人每次平均支出爲2320元,反觀出國旅遊支出卻高達4萬7802元。數據引發的創新思考是:國旅收費是否可比照出國旅遊?
私人旅遊訂製專家葛興光,11月中旬,策劃三天兩夜的鳴日號VIP環島火車之旅,便朝高價方向設計。他包下七節車廂,180個座位每席3萬元,1天1萬元的旅費媲美出國,由於標榜頂級和獨特,吸引許多上市櫃公司老闆及貴婦團秒殺預約。鳴日號造價1.7億元,設計美學榮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肯定,除了搶頭香搭乘,更特別的是把在地人文生活與體驗包裝得「很頂級」,呈現了前所未有的訂製型旅遊。
火車開到宜蘭,由各種不同障別人士組成的極光打擊樂團,獻上歡迎樂曲;來到臺東參加慢食節,乘客大啖在地美食,領悟「當季當地」的慢食價值。
最溫暖的是在花蓮大富火車站。不忍美麗家鄉破落,在地人自動自發,維護廢棄車站和已廢校的大富國小。當鳴日號駛入,村民專程到車站敲鑼打鼓接客,在校區設宴森林外匯。這股振興地方的精神,讓遊客深受感動,也讓這餐吃得格外有意義。
「一天穿插公益,一天支持偏鄉,」葛興光說,這次非傳統旅行社操作,既與衆不同又做了善事。整趟操作下來,像是完成一件藝術作品,自己也小有盈餘。
融入在地文化體驗,一來提升疫後旅遊新價值,二來也有助於轉化爲相應的價格。未來國境解封,這樣充滿特色的優質行程,既不會流失國旅遊客,也能成爲吸引國外人士的誘因。
最美風景,帶來最好商機。的確,疫情讓出國遊程停擺,但隨國旅深化成地方創生,這股深具潛力的旅遊商機,可望成爲臺灣疫後發展的推進助力之一。
本文作者:邱莉燕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月號415期》)
《遠見雜誌1月號4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