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綠色金融產品要回歸金融定價本質,真正創造未來收益

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全球綠色金融的產品設計主要以債務爲核心,但以股權爲內涵和落腳點的金融產品設計嚴重滯後,這與其收益的高度不確定性有關。

6月1日舉行的第十二屆(2024)SIIFC國際研討會上,劉元春表示,目前全球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已經達到了數十萬億規模,但綠色股票卻寥寥無幾。“全球第一單綠色債券是2009年,第一單綠色股票卻是在2020年。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很多以綠色、ESG爲主體的基金,並沒有爲投資者真正地創造額外的收益。”

爲什麼綠色股票在金融市場上的發展是滯後的?劉元春表示,這與其收益風險特性有密切關聯。綠色金融很重要的收益是未來的收益,但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例如,大規模減碳所產生的氣候變化結果是超級不確定的,甚至連傳統的風險概率也測不出來。這就使得尋找到無風險的收益錨非常困難。也因此,綠色收益中很重要的一種確定性收益往往體現爲政治保證與政府補貼。

“不僅僅未來收益具有超級不確定性,同時這種收益大部分是超級公共品、半公共品。”劉元春表示,要想通過股權對投資行爲真正產生利益分享,是超級難的一件事情,這也是綠色股票難以發行出來的很重要一個原因。

劉元春提醒說,從理論研究和現實反思可以看到,有大量一擁而上的“假綠”,以及在綠色化運動特別是綠色金融推進中,沒有增加創新,沒有真正降低綠色活動成本,反而增加成本的情況。

也因此,劉元春表示,對於ESG新的投資產品、投資模式,要回歸到最基本的金融定價本質,看它是不是真正進行了未來收益的創造,是不是提升了環境和人民福利,是不是在福利提升中進行了綠色技術創新,是不是在收益捕捉上解決了外部性,是不是解決了超級不確定性。

爲此,劉元春表示,除了要大力推進綠色金融,還要以新質生產力作爲判斷各種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標準。也就是說,綠色金融一定要落腳到新質生產力提升、人民福利提升、公司價值提升的維度。

“因爲一旦形成新質生產力就一定會產生真實的收益,如果有真實的收益,通過金融構建一定能夠使公司價值、投資者收益得到大幅度提升。這樣才能使綠色金融和綠色行動合二爲一,真正使人民福利得到大幅度提升。”劉元春說。

3月27日央行等七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未來5年,我國要基本構建國際領先的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體系,到2035年,各類經濟金融綠色低碳政策協同高效推進,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標準體系和政策支持體系更加成熟,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和市場定價功能得到更好發揮。

當前,我國已形成以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爲主、多種綠色金融工具蓬勃發展的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本外幣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餘額均居全球前列。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2023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30.08萬億元,居全球首位,七年間的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我國境內貼標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規模超3.4萬億元,在過去七年裡,新發行綠色債券的年增長率平均保持在20%左右。

今年一季度,我國綠色貸款保持高速增長。截至一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33.77萬億元,同比增長35.1%,高於各項貸款增速25.9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3.7萬億元,季度增量創歷史新高。

劉元春同時也提醒關注自2020年至今在歐美掀起的反ESG運動,他認爲,原因之一是ESG對於資本主義基本邏輯產生了根本性的侵害,對於投資者的利益產生了額外的成本,很多ESG行動在過度政治化中偏離了真正的長期主義邏輯。

3月6日,美國10個共和黨執政州集體向巡迴上訴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氣候披露新規超出委員會法律權限、違反憲法。當天早些時候,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公佈新規,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報和申請上市登記表中披露公司業務面臨的氣候風險、解決風險的計劃、極端天氣事件可能造成的財務影響等。

3月初,美國四大銀行宣佈退出國際綠色金融倡議“赤道原則”。美國律所Ropes & Gray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8日,全美有超過30個州實施或提出了限制ESG的法案。

劉元春表示,發生在歐美的這股反ESG浪潮,也提醒綠色金融要回歸實體經濟,迴歸減碳、綠色技術發展以及社會福利改進等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