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都吃過哪些“老實虧”?看到最後眼淚掉下來......

在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的今天,有時候老實人似乎總是默默吃啞巴虧的那個。明明多說兩句就可以省下的錢,爭取到的資格,卻總因爲“素質有待降低”而錯過。痛,太痛了!而在美國,有時候,學會耍點小聰明,別太把“規矩”的束縛當真,能名正言順薅到手的羊毛,還真不少!今天,學霸君就來帶大家盤點下那些年,留學生因爲太老實吃過的虧,以及一些合理的動動“歪腦筋”的方式。

From TD北美留學進化論

微信號:testdaily

誰還在認真看Reading?

一打開canvas這周的Module,小A就傻了:這本厚厚的學術著作看20章,那裡一份PhD水準的論文得看完寫Reflection,還有3個十來分鐘到一小時不等的podcast要聽。

看一眼ddl,好的,明天還要課上討論。

Reflection裡要至少三句材料裡的quotation,還有體現作者的想法;至於上課討論,本就口語不太好的小A如果沒看reading更是雪上加霜,到時候只能啊吧啊吧。

小A盤了盤手上除了上課之外,爲數不多的幾個小時空餘,趕緊開始狂看reading。如果一分鐘看一頁的話,應該能在晚飯點前看得差不多......

5分鐘過去了,小A還在看同一頁。

10分鐘過去了,小A還在看同一頁。

爲啥!啊!明明大部分的詞還看得懂,連起來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說啥。

就連小A以爲自己看懂了的部分,朋友路過問了句,“你的reading是講什麼的”,小A試圖解釋,可是就連用中文都說不順溜作者的觀點,更別說英文了。

時間很快到了飯點,小A的肚子開始咕咕叫。

別說聽到podcast的部分了,手頭的第一份reading看了一半都不到。

缺少卡路里的身體開始給思考減速,更是一點都看不進去。小A試圖從podcast入手,開了2倍速試圖提高效率,可是聽到一半就迷失在了嘰裡咕嚕的語速裡。

就這樣,小A坐在圖書館,從中午看到下午,從下午看到晚上。凌晨兩點,圖書館大叔一層層吆喝着把小A趕出去。

回到房裡的小A坐回書桌前接着看,昏頭昏腦地寫着Reflection。這時候,天邊已經露出魚肚白了。

第二天上課,通宵了的小A大腦中只閃着零星的reading裡的關鍵詞,其他都是一團漿糊。

同時,小A隱約聽到身邊的美國同學討論着,

“Hey, have you done the reading last night?”

“What reading? Wait, that hundred pages thing? That’s insane!”

還好,大家都沒看,小A欣慰地想。

可是,一旦教授開始宣佈討論,那個明明說着沒看reading的美國同學,突然開始口若懸河地發表見解,而且講的貌似和reading都是關係不大的東西。”This might be unrelated, but……”

小A目瞪口呆地看着頻頻點頭微笑的教授,知道這下對方的participation一定又是A了,而自己的吞吐發言估計最多隻有個B。

正解

當教授給你佈置幾百頁的reading時,就一定代表着每一頁你都得一個字一個字熟讀並背誦嗎?

當然不是!有時候,佈置的閱讀量越大,就越考驗同學們的略讀和總結能力,以及,靈活使用一些“道具”的能力。

而且,看reading的目的是更多結果導向的,而不是過程導向。只要你能上課發言說出獨特觀點,以及絲滑將Reading融入reflection當中,誰管你是不是老老實實把所有佈置的reading都看了。

因此,比起從頭到尾認真通讀reading,只要能把材料內容總結出三四個精煉的點,並且可以進行展開,結合這個單元/課程的主題,或者現實情況,能聊能侃,其實就可以了。

當然,如果是大佬或者有能力的同學,能全部看完reading自然是最好的,素材語料的積累,都不是走捷徑能比的。但是,總有那麼幾個時刻,是得靈活變通的嘛。

至於“道具”方面......我給大家推薦幾個親測好用的一鍵加速reading的神器,最重要的是,它們都免費!免費!免費!

FileGPT

ChatGPT文獻閱讀特供版,把reading文件的pdf上傳,就能生成論文總結,然後如果大家還有什麼詳細想要了解的問題,直接問就可以了!

Resoomer

如果文章不是pdf形式,或者只想快速瞭解一部分文章的內容,可以試試Resoomer。把想要快速看完的部分複製粘貼進對話框裡,就可以生成快速summary,而且選擇想要總結成大概多少字!

Speechify

如果你是看reading容易走神,更適合聽着學的話,快來下載Speechify!雖然高級會員要收費,但是白嫖免費版的也夠差不多夠用了。

創建賬號後,基本功能包括朗讀大部分網頁/論文的內容,氪金後還可以調節速度或者選擇不同的聲音。

在路上、作雜務、睡前都可以聽論文,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看不完reading了!

嘲笑大媽,理解大媽,成爲大媽

以前,小B和其他不少大學生一樣,有點鄙視一類“大媽行爲”:平時脾氣火爆,整體擺着臭臉,好像全世界都惹了ta一樣:稍微覺得自己吃點虧就死纏爛打,撒潑耍賴,不要個說法不挪窩。

但是,在經歷和學校部分administration反覆拉扯,以及生活方面雞零狗碎的雜事折磨之後,小B發現,原來是自己不懂得欣賞“大媽”的生活哲學。

比如,小B大二時爲了拓展自己的興趣,和一羣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辦了個乒乓球社。但是社團建立的繁瑣程度,遠遠超出了小B的想象:要參加對應的training,要填寫無窮無盡的表格,要找指導老師......

更麻煩的是,學校負責這方面的部門回郵件速度奇慢無比,給小B設置DDL的時間又非常緊張。每當小B發現學校郵件寫得不清不楚,回信問的時候,永遠都是自動回覆:不好意思,這段時間我正在休假哦!

學校之外,生活方面也不給小B省心。小B在Shein上買的幾件衣服,本來一週內就該到了,寄來寄去,物流徹底沒了聲音。進去物流進度查詢一看,只說是碰到了error,更新永遠停在了前一週的某天晚上。

物流公司根本沒開通電話服務,Shein官網的chatbot說來說去都是車軲轆話。小B感覺自己的耐心快要燃起來了!

正解

每當這種窒息時刻,小B才發現,有時候,適當地成爲一個“潑婦”,才能拿回本該屬於自己的一切。

比如和學校部門拉扯,在屢次郵件溝通無效後,小B直接打通了前臺的電話,並且強調現在就要聽到答案,不然趕不上他們自己給的ddl。

如果給的是模糊其詞的回答,小B就會刨根問底:這份文件到底什麼時候要?簽名是電子版還是手寫版?這兩張表格是都要交還是二選一?

而碰到需要對方完成的步驟,在等了一段時間沒回復後,小B索性親自趕去學校辦公室,盯着他們前臺一步一步操作完了,才罷休。

至於快遞,小B終於受夠了和AI無窮無盡的對話。電話投訴渠道既然不開,小B就編輯了一份短信/郵件模板,冷冰冰地給了物流信息,以及東西還沒收到的失望,最後要求退款。

然後小B就每天用同一個模板騷擾客服的電話和郵箱,還在官網上反覆發起退款要求。終於,在持續不斷的騷擾一週內,小B就收到了退款。

以前自己厭惡的那些“大媽”,是不是也被這樣逼出來的呢?小B想。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小C,從小是個大家眼裡的乖孩子。能不給大家制造麻煩是小C的第一行動準則,自己委屈點沒事。

這樣的小C也常常被長輩誇“懂事”,很會看大家臉色,別人臉色一沉,就會自己反思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麼,然後更加努力地擺出努力學習討好別人,甚至言聽計從的態度來。

雖然有時不得不做出點小犧牲,小到放棄自己喜歡吃的美食,大到小組討論一有矛盾就主動攬責任,結果自己拿了最低分,小C總以爲因爲自己“懂事”,身邊人會因此更喜歡自己一點。

然而來美國之後,小C卻發現,“懂事”的魔法失效了。

別人拿到手的paper,一看,這麼長!迅速要了個extension後,教授也同意得爽快。

而小C,爲了“不給教授製造麻煩”,在身體不太舒服的情況下撐着寫完的paper,卻被教授評價“Spend more time with your argument”;

和校友networking,小C每次怕麻煩人家,打完招呼之後就默默在對方朋友圈潛水,直到看到其他同學順利地和人家要了內推資格,拿下了小C的夢中情實習;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小C終於意識到,其實自己不是喜歡做“懂事的孩子”,而是”懂事“被讚揚後的那種自我感動。

可是,在人人都爲了自己爭奪有限資源的美國,這樣的“懂事”不但無人在意,有時還讓小C吃了很多啞巴虧。

正解

事情的變化在小C這學期新上了一門電影製作課開始。小C是art專業,但這節課被列爲communication部門的課程。

雖然小C拿不到專業學分,但是對這位以關心學生著稱的大天使教授喜歡得不行,當然願意心甘情願上TA的課!

一來二去,小C和教授也混熟了。當教授瞭解到小C是藝術專業後,立馬提了一嘴,“快去和art department發個郵件,我記得我這門課也能算art的學分的!”

小C猶豫着問出了心裡的想法,“…可,可是,我查過art department的學分要求,他們沒說可以換啊…?這樣會不會太麻煩他們?”

教授一愣,似乎沒想到小C能提出這樣的問題,隨機滿不在乎地一笑,“問一問總沒關係吧!萬一呢,這可是3個學分!”

“The worst thing they can say is no.”

不知道爲什麼,這句話一直記在小C心裡。是啊,大不了就是被拒了嘛,但萬一成了,不是心想事成嗎?再說了,就算自己再“懂事”,不去問,別人根本也不回get你的“好意”。

於是,抱着“It doesn’t hurt to ask”的全新心態,小C拿到了工資可觀的TA兼職,超大筆的research funding,甚至一些和自己喜歡同一個漫畫家的超酷帥哥美女——都是因爲自己率先問出了第一個問題,沒有就此止步!

小C現在想,要是害怕“麻煩人家”,這些好登西,不白白錯過了?

學會拒絕

小D和小C有着類似的煩惱。在美國大學的社交圈還沒成型前,小D總是會收到大大小小的邀約——火鍋局酒局飯局,才認識的課友說要一起去演唱會,同時,馬上到來的競賽又有人找小D組隊……

每個機會都像是閃閃發光的鑰匙,小D不知道它又會給自己解鎖什麼奇妙的經歷。微醺後的浪漫邂逅?打入美國同學社交圈?拿下“簡歷必殺技”大賽金獎?這些都有可能發生啊!

於是,小D老實地遵循無數過來人的指點“多試試”,儘可能地把每件事情都說“yes”,想象着它們帶給自己的感覺會有多美好。

可是,因爲精力有限,小D每個事都幹得興致缺缺。火鍋局上大家都在聊無聊的八卦,酒後各分散;演唱會又吵又無聊,小D看了一半就想溜走;競賽隊友拉得不行,小D不得不花本就寥寥無幾的趕due時間教豬隊友一些最基本的東西!

一段時間下來,小D感覺自己似乎每天都很累,忙100件事情,但又感覺啥也沒幹成。更麻煩的是,因爲已經深深捲入其中,小D每次想“從今天開始了斷!”的時候,總要找好久好久的理由。

正解

小D第一次說no,是在被豬隊友消息連環殺煩到不行,調整了措辭之後,儘量客氣地表達了自己不想組隊的想法。

惴惴不安等了半天對方回覆後,小D發現也就是風輕雲淡一句,“哦,其實我也覺得我不太行,沒事,不打擾了。”

小D拿着手機,不敢相信接下來本該給隊友“開小竈”的煩躁下午,就這樣空了出來,有時間看書、趕作業、打遊戲……

試過一次之後,小D繼續嘗試着小心翼翼拒絕掉一些不想參與的東西,但幾乎每次都發現不管自己處心積慮打多少字,對方都像是根本不care的樣子。

而且,即使看似精力無比旺盛,被小D視爲“吾輩楷模”的美國同學,也常常會說,“I don’t think I can make it”的時候,大多數時候也不需要理由。

說“no”只有一次和無數次。多嘗試是沒錯的,但一開始試幾次之後,就可以適當地取捨,把更多的時間省下來,花到自己真正享受的事情上。

Fake nice,你值得擁有

剛來美國的時候,老實人小E覺得,大家也太熱情了吧!

雖然自己說話磕磕巴巴,但small talk的時候不管說什麼,其他同學都會看着你無比贊同地點頭,在適當的地方發出爆笑,甚至吹口哨,鼓掌,親暱地分享自己的一些自己的類似經歷。

正因如此,小E天真地想,誰說在美國交不到朋友?人家要是對你無感,會這麼捧場嘛?

於是,小E在和一個白女聊到她家狗狗的時候,對方快樂又誇張地說,”You are definitely welcome to my house to see her one day!”小E覺得這就是進一步關係的信號了,立刻說,“I’d love to! When?”

對方愣了愣,笑容顯得有點僵了,但沒心眼的小E怎麼會注意呢?白女說可以交換電話號碼,這樣可以let小E know,小E也照辦了。

此後,小E天天等着女孩給他發消息說,今天我有空,你要來看看狗狗嗎?但加上之後杳無音信,除了每次在課上見到白女時,對方無事發生地朝他笑,彷彿他們已經是認識了十幾年的老朋友一樣。小E有些着急,但又不好逼人家。

後來,小E嘗試着發消息去問女孩什麼時候可以去她家,但每次女孩總有充足的藉口表示她沒空。一根筋兒的小E還是堅持着問,結果後面女孩徹底不回他了。

最後,小E發現,課上也不見了那個女孩的影子。一問,得,人家覺得這門課壓力太大直接drop了,小E最後一線希望也沒了。

正解

又被這樣“釣”了好幾次後,小E才發現,美國人的fake nice,有時確實以假亂真。

你們可以是第一次見面,但對方照樣把你誇得親媽都不認識。教授會對你的論文發出讓你飄飄然的讚賞,但最終你還是拿不了A。

痛徹心扉的領悟後,小E也從屠龍少年變成惡龍。小E現在也會大誇特誇根本不認識的人的衣着,和教授像親人一樣拉拉家常,雖然知道一天結束,大家都會各自縮回自己的角落,互不打擾。

既然這樣,還不如做個社交“海王”,人前笑臉相待,人後默默退場。

讓留學生不要“太老實”,不是讓大家去挑戰一些規則的極限,而是填補信息差。要知道,因爲“老實”被迫讓出來的種種好處,都會被更“油”的人拿到手。

因此,該靈活的時候還得靈活,有時悄悄抄個近道,可能會收穫不一樣的風景。

同學們因爲太老實在留學生活裡吃過虧嗎?有哪些時候是可以耍點小聰明和小脾氣的?歡迎評論區分享!

本文系授權發佈, From TD北美留學進化論,微信號:testdaily,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