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不止一代,問界 M9 刷新 C-NCAP 安全評價最高分

去年年底,在澳大利亞 A-NCAP 成立 30 週年之際,A-NCAP 特意找來了一輛 1993 年的三菱麥格納,進行了一次當下標準規程的 50% 偏置碰撞。儘管三菱麥格納在 20 世紀 90 年代被認爲是同級別中最安全的轎車之一,但由於它沒有安全氣囊,被動安全功能也比較原始,所以它的實際表現可以說是不堪入目。但這次測試並非是時隔 30 年之後對麥格納進行秋後算賬,而是 A-NCAP 想要用這樣直觀的測試結果,來反映出汽車行業在安全性能上的長足進步。

ANCAP 首席執行官卡拉·霍維格(Carla Hoorweg)表示:「這 30 年間,我們看到了汽車在安全維度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1959 年 10 月,歷史上首次真車碰撞測試,一輛載着假人的奔馳 W111 撞上了重達 17 噸的固定障礙物

雖說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在汽車工業百年發展的歷史中,「安全」始終是隨着時代的變遷和技術的進步,而不斷迭代升級的核心課題。

汽車安全的標準,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而是一定要比之前更加安全。

在步入新能源時代之後,車輛開始通過加入電機的方式來不斷地刷新時速破百所需的時間,往往在短短的 3、4 秒間,車輛就能化身成鋼鐵猛獸,以超越百公里的時速貼地飛行。

這就意味着在新時代下,我們其實對汽車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

隨着中國道路交通事故研究、中國汽車市場車型基礎數據研究、國際前沿汽車試驗技術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的不斷深入,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也與時俱進地將一系列主動安全 ADAS 系統試驗方法,加入到中國新車評價規程(C-NCAP)之中。

日益嚴苛的 C-NCAP 規程不但要考察最硬核的汽車被動安全性能,更是針對車輛的主動安全有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加入了包括 AEB 測試、車道偏離預警系統(LDW)、速度輔助系統(SAS)、盲區監測車對車/車對二輪車(BSD C2C/C2TW)等等主動安全 ADAS 系統試驗的方法。

顯然,現行規程變得更加嚴苛的同時,對新車的安全性考評維度也更加全面,新車要想取得一個足夠優秀的成績,並非一件易事。

所以,當問界 M9(純電 Max 版)以高達 93.9% 的綜合得分率,成爲了 C-NCAP (2021版) 史上最高成績的車型,並獲得了 C-NCAP(2021版)升級版測試五星安全評價時,也恰好印證了問界 M9 自發布以來就在不斷強調的那句「安全才是最大的豪華」,其實並非空話。

C-NCAP 唯一超五星:不怕碰撞還能避免碰撞

正所謂打仗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同理,「不碰撞」纔是汽車安全的最高境界。

如今,車輛被動安全技術日益精細化,主動安全技術也進入了飛躍式發展階段,被動安全和主動安全技術的相互融合將構成全方位的車輛乘員和弱勢交通參與者(VRU)安全防護體系,這也促使了消費者和監管機構對汽車的安全性能有了更多的關注和更高的要求。

簡而言之,在被動安全的堅實之上,再加之智能主動安全能力,纔是邁向「不碰撞」的必由之路。

在 C-NCAP 的正面 100% 重疊剛性壁障碰撞試驗、正面 50%重疊移動漸進變形壁障(MPDB)碰撞試驗 、側面柱碰撞試驗中,問界 M9 分別取得了 23.693/24、22.559/24、16.000/16 的優異成績。

尤其是 32km/h 的側面柱碰撞試驗,問界 M9 獲得了滿分的成績,用「固若金湯」來形容其車身的安全性也不爲過。

問界 M9 車身結構所採用的,是傳承自華爲 Mate 60 系列手機的「超可靠玄武架構」之名的「超硬核玄武車身」結構設計,象徵着問界 M9 的車身架構也具備着周全且強悍的防護能力。

事實上,賽力斯就是中國首家使用 9000T 一體化壓鑄技術的新能源車企。爲了讓問界 M9 這臺 D 級豪華 SUV 獲得過硬的「玄武車身」,賽力斯爲其造就了全球領先級別的一體式壓鑄後車體,在大幅減少集成零件數量和連接點數的同時,也提升了問界 M9 車身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

基於領先工藝和結構設計,問界 M9 全車鋁合金體積佔比高達 80%,輕量化係數低至 2.02,車身共有 12 處採用 2000MPa 核潛艇級熱車型鋼,並在門檻樑處設置了高達 11 個防護腔體,能更好地吸收側面碰撞能量,全面提升車內乘員以及車底的電池安全。在豪華和舒適的六座平權基礎上,問界 M9 還做到了車上六座的安全平權——標配 9 個安全氣囊和 16 個安全點位,率先在高端 D 級 SUV 上使用遠端氣囊,在 1 排到 3 排全覆蓋側氣簾,讓車內所有乘員都能獲得全方位的安全保護。爲了進一步保障乘員胸部免受傷害,問界 M9 還裝載了預緊式安全帶,進而增加了乘員胸部的緩衝空間。在問界 M9 以 50km/h 的時速正面 100% 撞擊剛性壁障時,車輛前機艙有效實現了吸能,保護了後方乘員艙的安全。所以車輛的 A、B、C 柱未發生明顯變形,保證了乘員艙生存空間的充足。車內,及時彈出並正常展開的安全氣囊和預緊的安全帶都有效地保護了乘員安全,車內假人姿態均正常,座位安裝點及座椅骨架均無明顯變形。碰撞後,問界 M9 車門自動解鎖,門把手依然正常彈開,不會耽誤乘員逃生和救援營救的一分一秒。更進一步的是,問界 M9 的副駕駛側也貫徹了「左右平權」的安全設計理念。在 TOP Safety 雙項安全測試中,問界 M9 針對副駕駛側進行了一次「鏡像碰撞測試」,也就是副駕駛側柱碰測試和副駕駛正面 50% 對碰測試。

試驗結果和主駕側的側柱碰與正面 50% 碰撞一致,乘員艙結構完整,乘員內部生存空間充足,A、B、C 柱均未發現結構性失效,乘員座椅無變形,側氣囊和側氣簾及時點爆且正常展開,充分地保障到副駕一側的乘員安全。碰撞後,車門也能自動解鎖,正常開啓,確保了事故處理的及時性。

當然,新能源車型的電池安全也是用戶非常關心的一點,問界 M9 所採用的巨鯨 800V 高壓電池平臺,採用了五層安全包裹和底層三層防護設計,配備了業界領先的全高壓熱失控不蔓延技術,支持實時防護,主動預警、主動冷卻、毫秒斷電等特性。

在 C-NCAP 的碰撞試驗中,問界 M9 的電池包可以在碰撞瞬間做到高壓即刻下電,而且碰撞後電解液也並未有任何泄露,最大程度地保護了乘員的安全。

全向主動安全,是問界 M9 自發布以來就在不斷強調的重要安全能力。

C-NCAP 的 ADAS 主動安全試驗,測評的是車輛主動避免碰撞事故或減輕碰撞事故嚴重程度的功能設計,包括車對車的自動剎車能力,車對行人的自動剎車能力,車對二輪車的自動剎車能力,車道保持能力以及車輛照明效果。這對於搭載了華爲 ADS 2.0 高階智駕系統的問界 M9 來說,自然不在話下。

得益於業界車規級量產最高 192 線激光雷達、ESA 緊急轉向輔助系統、全向 AEB 等一系列主動安全能力,問界 M9 在 C-NCAP 的 ADAS 系列試驗中,取得了滿分的成績,毫無疑問地位列 C-NCAP 的第一名。

根據問界 M9 的官方數據,問界 M9 前向 AEB 對靜止車輛緊急剎停可達 120km/h;而後向主動安全能力也能夠對倒車時誤踩油門進行快速制動。

考慮到夜間行駛場景的安全性,主動安全測評中還包含了整車燈光的性能試驗。

作爲 D 級豪華旗艦 SUV,問界 M9 的「星河大燈」內置的是 HUAWEI X PIXEL 華爲百萬像素智慧投影大燈。它採用了創新的雙反空間光學系統,能夠實現超近場投影和迎賓功能。行車時,雙燈 260 萬像素的精細化照明能夠根據路況靈活調整,精準遮蔽讓光不擾人,而且還能實現相當領先的照明範圍。

基於與 ADS 聯動的目標跟蹤算法,問界 M9 可以實現車輛與行人的精確遮蔽。在遇到較窄路況或者視線盲區時,問界 M9 能夠投射出一條與車輛同寬的「光毯」,幫助駕駛者更加直觀地判斷車輛兩側的通過性,也能提醒其他人有車輛正在駛來,避免意外發生。

領先不止一代的全向主動安全,是行業的新標杆

汽車的安全性能,是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存在。

在汽車安全領域的些許進步,對用戶來說,都有可能帶來多一絲生還機會,從來都是一項最爲嚴肅的命題。面對未來未知的意外風險,硬朗可靠的主被動安全系統,理應領先不止一代。

以最高分成績通過嚴苛標準的 C-NCAP 測試的問界 M9,則完滿地做到了這一點。而在試驗環境之外的真實世界,問界 M9 也經受住了考驗。

在今年 6 月份的時候,有車主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表示自己在邊境的山路上自駕時,因車裡飛進了一隻馬蜂,情急之下車內人員用手驅趕,導致車輛發生事故翻下了山溝。

所幸車上人員均未受傷,事故中的問界 M9 車身結構基本完整,氣囊正常打開、主駕車門也能夠正常開閉。事故發生後,車內 SOS E-Call 正常工作,售後也積極協調數百公里外最近的板車前往救援。事後,車主也表示會考慮重新訂一臺問界 M9。

外「鋼」內柔的問界 M9,用真實的整車安全來回應了「最大的豪華」。

在中汽測評公佈問界 M9 C-NCAP 成績的當天,餘承東還親自作客「與輝同行」的直播間,迴應了此前有關「主動安全」的言論爭議。

餘承東說,他當時說漏了兩個字:

問界 M9 所配備的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是通過高階智能駕駛系統,賦能全向主動安全功能的實現,包括了前向、側向和後向的「全方位防護」,並且以遠超行業主流標準的方式,兌現了「安全就是最大的豪華」這一承諾。

對於華爲的智駕實力,餘承東在直播時也充滿信心地說:

毫無疑問,這四個字就是「遙遙領先」。

如今,問界 M9 用一個「遙遙領先」的高分成績,在汽車安全性能方面樹立起了一個尖子生的標杆,同時也有着鼓動着競爭對手們一起進步的意味。

作爲交通參與者之一,我們也期望着汽車安全性能和智駕能力的快速提升,繼而能夠推動社會交通從「零死亡」邁向「零傷亡」再邁向「零事故」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