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答好科學教育“加法題”

文 | 張程程

暑期來臨,一些家長在給孩子報興趣班時選擇了編程、人工智能等科學類課程。隨着現代科技重要性的日益提升、國家對科技人才培養的日益重視,越來越多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科學興趣培養。

中小學科學教育是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當前,校內外科學教育已初步建立協同機制,現代科技館體系爲校內科學教育提供資源補充、拓展實踐空間;部分大學與中小學“大手牽小手”,協力開發課程、定向開放實驗室;一些中小學以購買服務等形式引入校外資源等。但仍存在科技類課後服務供給不足,館校合作內容單一、形式固化,課外活動動員家庭成員參與效果有限,教師激勵機制欠缺等諸多堵點。

提升科學教育水平,首先應發揮好中小學校的科學教育主陣地作用,從課程教材建設、教學改革、課後服務、師資建設等方面改進教學與服務。

其次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引領作用,保障中小學科學教師的高質量供給,引領中小學教學理念和模式轉變,增強開發、共享中小學科學教育資源和服務的能力。

再者需完善協同機制,引導高校實驗室、研究機構、高科技企業與科技館、青少年宮、博物館等各類科技場館進一步有序向青少年開放,讓學生身邊都能有科學專家。

同時還應通過改革高校教師和相關人員評價機制,探索科技成果教育轉化的激勵機制,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彌補鄉村科學教育資源不足,通過組織家庭科普實踐活動、倡導親子科普閱讀、培育家庭科普文明風尚等加強家庭科學教育。

在教育“雙減”中,唯有學校、家庭、社會齊發力,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才能爲青少年搭建更廣闊的科學教育空間,充分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