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安娜草堂與毛利女議員的事!

最近忙着寫劇本,沒時間看手機,有時間看手機後,我發現最近的熱點真的有點太多了。

然而熱點多,並不意味着這些熱點都能寫,因爲最近有些熱點,是碰都不能碰的。

選兩個能寫以及能說熱點來寫吧。這兩個熱點,一個是“安娜草堂事件”,而另一個,則是“毛利女議員會議上唱歌抗議事件”。

“安娜草堂事件”,說的是某個中學的學生,在學校舉行的某場活動上,大聲疾呼,質問爲何學校有錢修“安娜草堂”,而沒錢修學生宿舍,這件事引起了網友的極大關注。

最後,這位學生以被相關人員帶走、調查組進駐學校而落下帷幕。

而“毛利女議員會議上唱歌抗議事件”呢,則指的是外國的某個女議員,在會議上對某個法案不滿,所以她就齜牙咧嘴的在會議室唱起了歌抗議,同時撕毀文件,這件事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

而且有意思的是,這位女議員在齜牙咧嘴地唱歌且撕毀文件後,旁邊的一些人,也跟着這位女議員齜牙咧嘴地唱起歌來抗議:

那麼,這兩家看起來毫不相干的事,在這裡有沒有什麼共同點呢?

實際上,這兩件事,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兩件事的主角,都在爲某個公共事件,而在公共場合上大聲疾呼。

而這兩件事的不同點,就是這兩件事裡大聲疾呼的兩個主體,一個是議員,一個是孩子。

兩個人,都在爲公共事件而大聲疾呼,但是其中一個爲公共事件大聲疾呼的人,當時沒有人去響應他,最終他被帶走了,而且據說被帶走後他還要被帶去做心理評估:

而另一個爲公共事件大聲疾呼的人,在臺上齜牙咧嘴的唱歌抗議,看起來更像是應該被帶去做心理評估的人,可是那裡卻沒人覺得她心理有問題,而且現場還有一羣人站起來響應她,陪她一起唱歌跳舞表達不滿:

我們孩子表達不滿,被帶去做心理評估,外國的一些大人齜牙咧嘴地表達不滿,一羣大人則跟着站起來響應,這種差異化,不得不說非常耐人尋味。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懂事”一點,總是希望我們的環境能“和氣”一點。

什麼是懂事,什麼是和氣?

懂事與和氣在一些人的眼裡,就是不要到處到外面去惹事,在外面不要做出頭鳥,遇到問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就是很多人眼裡的懂事與和氣。

但是,這樣的“懂事”,真的是一種能讓社會進步的“懂事”嗎?

實際上,很多時候,一個社會能進步,並不是靠一些“懂事”的人推動的,相反的,很多時候一個社會能進步,反而是靠那些敢站出來當出頭鳥,敢站出來齜牙咧嘴地表達不滿的人,這些人,反而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

當那個孩子站出來表達出自己的不滿後,我看到他背後的那些大人們,一個個都“懂事”得可怕。

這些大人們,他們不去問這個孩子爲什麼會這樣,不去問這個孩子的訴求是什麼,他們只希望這個孩子別再說了,他們一團和氣的看着孩子,一句話都不問就讓人上去就把這個孩子揪走,把這個孩子揪走後,世界安靜了,所以這個孩子提出的問題,似乎也就不存在了。

這就是一些大人眼裡的“懂事”與“和氣”。

但是,大人們這樣的“和氣”與“懂事”,真的能讓社會變好嗎?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社會變壞,都是因爲一些大人“太懂事”、“太和氣”引起的。

這些大人,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總是希望能安靜地把問題的影響降到最小化,總是不想讓問題被大規模討論,所以他們無論遇到什麼事,總是關起門來和氣地商量,他們誰都不想得罪誰,他們總是想讓整個氛圍充滿一團和氣。

但是有時候,這些人之所以能“一團和氣”的工作生活,其實是以另一些其他人的利益作爲代價換來的。

因爲他們不在乎其他人的利益是否會受損,因爲受損的利益不是他們自己的利益,所以他們當然希望各方都能能“一團和氣”。

很多時候,如果政客們都能爲一些公共事件“齜牙咧嘴”,那麼這時候,底層大衆的生活反而能“一團和氣”;而很多時候,如果政客們遇到一些公共事件都只想“一團和氣”,那麼這時候,底層的大衆們就會“齜牙咧嘴”了。

一羣在公共事件上總是保持“一團和氣”的政客,是無恥的。

而更無恥的,是一羣在公共事件上總是保持“一團和氣”的政客,告訴一個孩子不要爲了公共事件如此“齜牙咧嘴”地大聲疾呼,要“懂事”,否則就帶你去做心理評估——這樣的事,真的是非常無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