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建章建議取消中考、丁磊建議愛好爲先…….獨立思考是關鍵
最近,樑建議取消中考,避免過早教育分層,列出了種種弊端,比如加劇擇校考試壓力、加劇貧富差距、學生後勁不足等。
早些年樑建章就已經針對教育制度提出過不少建議,網友還送了他一個暱稱“建議大王”。
樑建章有多愛建議呢?
2019年,樑建章建議縮短學制,允許16歲大學入學,讓學生更早學習有用的技能和工具。樑建章還展示了一張“首次創業年齡趨勢圖”,該圖顯示創業的巔峰年齡是在30歲左右。 但按照目前的學制,大部分人在28歲才能拿到博士學位,假設在30歲創業中間只有短短兩年時間。
除了縮短學制,樑建章還建議,大學教育改革,應圍繞企業用人的選才標準而開展,更加註重對語言水準和工具使用的能力提升。比如編程-機器語言、統計學-數據語言、商業和經濟語言、經濟、金融、會計等。
對專業設置問題,Boss直聘創始人趙鵬的看法則截然不同,他認爲大學的專業設置不必迎合企業界,更應該注重基本能力的培養,不要輕易說大學的專業設置一定要跟着工業界、產業界的崗位設置走,而是應該把寶貴的教育資源、上學時間更該放在能力培養上,放在可以用一輩子的東西上。
今年6月,樑建章又稱年輕夫婦不願意生小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的深度內卷。就此問題,他建議應該普及大學教育,特別是普及通識教育。
不少大佬都非常關心教育。樑建章一直把火力主要對準教育體制,丁磊則是着眼於微處,更喜歡強調學習本身。
比如丁磊經常在演講中鼓勵愛好和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丁磊在不久前一次直播中,稱本站選人最重要的素質就是“獨立思考和邏輯能力”,但這是絕大多數中國學生不具備的。
丁磊就是一個典型靠好奇心驅動事業的人。財經作家吳曉波接受《人物》採訪時,曾這樣形容丁磊,“一個互聯網信徒,一個爲興趣而工作的人”。
丁磊說自己欣賞這樣的員工,“首先,他熱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真心熱愛;然後他願意專注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裡面。”他還補充說:“興趣是你最大的老師,這個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當你喜歡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一定很願意把它做好,一定會鑽進去,會成爲一個領域的專家。
對於大學選專業志願,丁磊語不驚人死不休。
在本站有道精品課的直播間裡,丁磊直言“一些專業比如會計、金融以後可能會沒落。”他看好的反倒是生物醫學和材料科學,這倆專業正列於“21世紀四大天坑專業”名單中,但丁磊認爲,要看到這個專業在十年、二十年之後,對社會的價值。
另一位大佬任正非則是基礎教育的擁護者,也一直在提基礎教育與數學的重要性。接受央視的一次採訪中,他前後27次提及數學,並說“自己將來退休後,想找個好大學,去學學數學。”
任正非也大力支持提高對教師的重視程度。他認爲中國將來要和美國競賽,一定要通過教育。重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重視和尊重教師。“只有教師的政治地位提升,經濟待遇提升了,我認爲纔可能使得教育得到較大發展。”
任正非父母就是鄉村教師,在貴州最偏僻的少數民族地區從事鄉村教育工作,任正非親身經歷了他們政治地位低、受人歧視、經濟待遇差的窘境,這些年也一直在身體力行地呼籲提高教師待遇和地位。
可以看到,這些大佬不僅關心商業世界的“一畝三分地”,也爲祖國的花朵教育操碎了心,小到基本素質、大到教師待遇、專業學制設置,都有過不少的思考與呼籲。
這些大佬爲何頻頻愛爲教育發聲?
首先,教育公益不只是簡單做公益,在長期的社會效益之外,也會給企業自身帶來額外的價值。
比如本站有道將與丘成桐團隊,在人工智能、基礎教育等方向展開多維度合作。人工智能方面,雙方成立聯合實驗室,共同邀請國內外人工智能和數學領域專家開展學術研討,推動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科研成果共享及落地。在基礎教育方向,將共同建立學習資料庫,爲學生提供優質學習內容。
丁磊在上市公開信中聲稱,“我無疑是做不成老師了。但我懂技術,懂互聯網。所以這些年,我們做了本站公開課、本站有道詞典、有道精品課等教育產品。”丁磊認爲,投資教育是最有效的投資,他試圖在商業與教育、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之間尋求平衡。
短期看是公益,長遠看其實是一種社會投資,只不過是賽道從互聯網換成教育而已。
除此之外,這些大佬的共同點是,都習慣以理想主義視角去看社會問題。
比如樑建章的見解大多以全球視野爲基礎思考出發點,大多都是宏觀上高屋建瓴的判斷,這些年樑博士爲中國人口問題奔走呼籲,不少觀點從大衆的反應來看,還是有強大的民意支持的。
但從現實看來,這些建議還是有些不接地氣。
比如取消中考,初中和高中合併成4年,在未來或許可以,但是在短期內就很難實現。對初中高中合併一事,教育部曾經發文稱,目前不會改變當前的學制年限,取消中考,把初高中合併爲4年,我國還不具備條件。
改變學制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也會牽扯到很多利益,比如如果縮短學制,首先就會影響教師的結構,很多教師有可能因此下崗。其次學制的改變則意味着教材也需要改變,中國目前有超過1億名學生,貿然改動學制的話很有可能會徹底打亂教學體系。
再比如對丁磊選專業的觀點,不少材料和生物醫學的網友吐槽自己的專業是“天坑”,出於熱愛選擇專業,最後還是倒在了現實面前,光一個愛好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在遙望星辰大海的前提,是要先吃飽肚子。
還有網友參與討論稱,雖然興趣很重要,不過僅靠興趣也不行,還需要把就業前景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綜合考慮,還是要認清愛好與工作的差異,畢竟大多數人的“愛好”,與丁磊口中的愛好根本不在一個量級,直接叫人以興趣爲大,恐怕會誤人子弟。
無論身體力行地踐行子女教育也好,對宏觀教育體制高屋建瓴也罷,樑建章們想要改變的教育制度夢,從提出藍圖到真正落地,還是道阻且長。
硬性的制度雖然無法改變,但無論是大佬,還是普通人,對於學習的態度和原則還是一樣的,無外乎兩點:一是終身學習,二是獨立思考。
學校一直是將傳統財富從一代轉移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手段,過去人們把學校看成僅僅是一種工具,靠它將一定數量的知識傳遞給成長中的下一代,以獲得文憑爲目的,反而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
實際上,所有的學習,本質上都是旨在培養年輕人對社會繁榮有價值的品質和能力。
學校的目標必須是培養能獨立行爲和思考的個人,而這些人也該把社會服務視爲他們最高的生活任務。無論中小學要讀幾年,是否取消考試排名等,這些雖然重要,但不是核心,最關鍵的,還是要看人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是否能夠在學習中被激發或訓練出來。
那麼,如何能更接近這個理想呢?
首先就是學習的目的需要調整。不是僅僅以學習知識爲目的,而是以學生自己思考並推導出一個合理的結論爲目的,要保證學生在接受教育後,依然是一個有個性的人,而不是一個機器。
因爲傳統的評價體系要求的就是回答出標準答案,不鼓勵多元化,不鼓勵個性化思考。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下,從小學生受的教育就是把一切都當成知識來學習,以能夠回答出對的答案爲學習目標。
相比之下,很多國家的教育更看重思辨能力,從託兒所開始,老師就給小孩很多表述的機會,讓他們針對某個問題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談自己的經歷,或者跟別人辯論。
其次,在改變不了整體大環境的前提下,進行一些小範圍的創新和嘗試,比如一些通識教育課程就可以拿來借鑑。
據瞭解,國內許多大學已經開始借鑑通識教育模式,專業方向培養並不在進大學時就鎖死。
2001年,北京大學推出了元培計劃,選出一些學生進行通識教育。他們生活在一起,在兩年過程中學各種各樣的學科,到大三才開始選擇專業進行專業學習。
2005年,復旦大學開始嘗試通識教育。所有學生第一年都接受公共學科的教育,之後再去選定一個主科,接受三年的專業教育。爲了推行通識教育,復旦學院重構課程內容體系,建立了綜合教育、文理基礎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課程框架,學生至少可以接受5─8個領域的教育。
2009年,南京大學開始在一年級新生當中啓用新的教學模式。南京大學校長陳駿介紹,這個教學模式包括大類培養、專業教育培養階段和多元培養三個階段,據說這個教學模式就是以通識教育和個性化培養融通爲特徵,簡稱“三三制”模式。
隨着社會閱歷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從這點來看,樑建章們這些年來煞費苦心的呼籲,也算不是沒有迴應。
所有人都需要承認的一個事實是:教育的確需要改革,而改變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