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女大生怎變建築女王遺作誕生關鍵?看工信從排球悟出的減碳加分技
52歲的工信工程副總經理丁承之(圖)表示,淡江大橋工程的混凝土加入爐石、飛灰,耐久度較原配方多10年以上,把多餘的碳封存,效果相當於114座大安森林公園。(攝影・程思迪)
夾帶着鹹味的海風,沿着淡水河口吹向陸地,2個年齡不到25歲的女生,戴着安全帽、穿上反光背心,頂着烈日,穿梭在淡江大橋的工地裡,向怪手司機逐一搜集加油料的單據、怪手開的公里數、每臺機具運作時數⋯⋯。
這些繁瑣的數據,全都要用來計算工地施工的碳排放量。
被控毀遺址、生態、夕照
橋身太難做,幾度無人敢標
淡江大橋,是國內少數得定期接受生態環境數據檢測,並全程做碳盤查的橋樑工程。它,也是一座極具生態爭議的橋,因爲有生態、景觀爭議,外加工程難度高,歷經7次流標,最後卻由一家高齡逾80歲的老工程公司,出面標下此案。
它,是在對日抗戰時期蓋過滇緬鐵路等設施的工信工程。
「我們老闆很勇敢,當初只有他(工信總裁潘俊榮)要標,其他人全都站起來反對!」主責淡江大橋工程的工信工程副總經理丁承之透露,據他所知,政府第8次招標若還是流標,已準備放棄有建築女王之稱的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的流線型設計,改爲一般型式;但潘俊榮希望爲公司留下具有國際能見度的代表作、提升企業形象,底下員工還是咬着牙,承攬該工程案。
員工反對,是因爲這座橋的「歷史」很複雜。
從1990年,政府就提出淡江大橋興建計劃,以紓解淡水、北海岸地區往返八里、桃園的車流,但因涉及十三行遺址、挖子尾自然保留區生態、淡水夕照景觀遮蔽問題,引發環保人士反對。一直到2013年,在交通部公路總局承諾避開歷史遺址、做好生態保護下,有條件通過環評。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指出,因淡江大橋確實納入部分生態保育團體、學者聲音,讓環團對淡江大橋的質疑聲浪降低,轉而聚焦監督淡北道路對環境生態的影響。
再者,它的工程難度高。
2015年,政府進行主橋國際競圖,由札哈‧哈蒂團隊勝出,隔年她心臟病逝世,該橋成爲她的遺作。但因該橋流線型主橋塔太難施作,外加上嚴格的保育規範,歷經7次流標。無人敢標,連政府也打算廢標,但國內老牌營造廠工信工程,卻在第8次招標中得標。
沒人敢標,工信卻想借着它,讓老組織轉骨與轉腦,過程就像是一支老排球隊精益求精的故事。
走過對日抗戰、國民政府遷臺,蓋過各種重大建設的工信工程,如今卻在做碳盤查時踢到鐵板。
因爲,目前內政部營建署也仍在與大型營造廠合作,定義工程中使用混凝土、鋼筋時,所產生的相應碳排量。換言之,規格、標準不明,他們只能邊做邊學。
承諾計算碳排,員工卻嫌煩
聘年輕人碳盤查,化解反抗
他們強迫自己做不擅長的事,是他們轉骨轉腦的第一步。
除了得帶頭開始量化碳排,更棘手的是,工地第一線作業人員,對碳盤查的陌生與排拒。
「剛開始我們都不習慣,」丁承之猶記得,爲了要記錄所有機具、油料製造的碳排量,大家每天都要回報怪手機具開了幾公里,連加油料單據也要蒐集,還要每天記錄每一臺機具的運作時間,工地中幾乎沒人能接受;負責蒐集、記錄資料的碳盤查工程師,更嫌工作太繁瑣,尤其向工地第一線同事要資料,卻得不到好臉色,「來一個走一個,每個都做不到1個月!」
然而,工信當初和交通部公路總局簽訂的合約明訂必須碳盤查,每個月還得和監造單位中興工程顧問、外部監測單位英國標準協會臺灣分公司開會檢討。同仁對碳盤查的抗拒、碳盤查工程師居高不下的流動率,都讓壓力排山倒海而來。
突然間,年輕時打排球的記憶涌進丁承之腦海。
「做碳盤查,不就像是打排球嗎?」他心想,碳盤查就像強勁的對手,激勵隊伍要更積極接球、救球,如果接球、救球的人不對,教練就要適時換上對的人,才能讓球順利接傳,打到網子另一端。
做好球員調度,找「合拍的人」上場,是這個老球隊轉骨的第2步。
丁承之很清楚,年輕世代對永續議題的關注與接受度都高,於是他找來建教合作的中華大學、海洋大學2位大四女學生,經過受訓後,擔任碳盤查工程師,成爲軟化工地工程師與作業員抗拒的關鍵。
原本聽到要碳盤查就一臉怒氣、不耐煩的怪手司機、工程師,看到2個年輕女生好聲好氣要資料,也不好意思再擺着臉。慢慢的,還會主動提供資料,追問碳盤查細節,開始理解什麼是減碳。
除了從人着手,工信在工程面也必須落實當初交通部公路總局對生態保育的承諾,不在海面築島、破壞鳥類與魚類的棲息地,而是在流線造型的主橋塔下,採取對生態衝擊相對較小的圍堰。
工信工程淡江施工處副處長葉贊育解釋,圍堰是把海事工程和海域隔開的設施,既能防止土石和水從外部流入工區,也能避免工區土石污染水域。
交通部公路總局也針對周遭鳥類、溼地、水域開啓3個研究計劃,專家學者、環團一旦監測到數值異常,就會通報,要求工信停工。而每一季這些專家學者、環團也會召開會議,把所有數據攤在桌上,要求工信說明。
研發大橋圍堰新工法
改良動線,減少工期更減碳
既要做到不影響環境,又兼顧工程進度,如何兩全其美?
戰略訂好,決定8成勝負,是他們轉骨轉腦的第3步。
其實,圍堰內部的兩環支撐設計,正是淡江大橋減碳,也縮短工期的功臣。
臺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莊均緯解釋,傳統圍堰的支撐工法會在內部做水平支撐,形成密密麻麻的鋼筋交錯,但若要在內部施工,空間就會受限,而且大型機具也很難進到內部開挖。
工信在2018年投標時,設計出兩環支撐結構,用環形鋼筋圍繞在圍堰周邊,因爲環型力學效益,爲結構帶來更大穩定度。
葉贊育估算,這樣可減少30到40%的型鋼用量,2019年到2021年間減少的碳,比大安森林公園一整年吸收的碳量更多。同時,少了密密麻麻的鋼筋交錯阻擋動線,兩環設計也讓施工時的作業空間變大、效率提高,至少可以減少3個月工期。
「節能減碳的做爲,設計端佔最多,已經決定8成,再加上好的工法,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丁承之比喻,就像是排球隊要贏球,不能只有好的替補球員、接發球應變能力,而更仰賴教練運籌帷幄的戰略能力。
但它也有不可測的風險——得跟大自然的無常拚搏。去年3月地震不斷,讓由144組管徑1.2公尺鋼管圍起來的圍堰出現縫隙漏水,70位在圍堰水平面底下施工的同仁生命受到威脅。
「就像打排球時,對方殺球過來,你要想辦法先把球接起來。」丁承之緊急啓動應變措施,把工作人員和機具撤離,並調派抽水機、專業人員進行止漏,並在和交通部公路總局溝通協調後,總算在去年6月底前,將圍堰外層加裝第2層鋼板樁,保護內部結構,讓裡面更安全。
「淡江大橋是工信所有工地中,碳盤查做得最徹底、最嚴格的,從碳盤查、生態保護、減碳都是。」52歲的丁承之很有自信。他年輕時從沒想過,從自己最愛的排球領悟出來的哲學,有朝一日能在工程專業以外,帶領上百人的工地實踐排碳減量,甚至可能改寫產業未來。
商業週刊18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