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功勳周光召逝世: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周光召,湖南省長沙市人,1929年生,男,中共黨員,理論與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8年他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1960年推導出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是世界公認的贗矢量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

周光召1961年回國後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參加領導了爆炸物理、輻射流力學、高溫高壓物理、計算力學等研究工作,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設計中作出了重大貢獻。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絕頂聰明的理論物理學家”

周光召成長於外敵入侵年代,其父周鳳九曾任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湖南省公路局局長等職,被譽爲湖南公路界的泰斗。父親的言傳身教,爲周光召埋下好學求知的種子。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其家遷移四川。1941年周光召入南開中學住讀。

高中畢業後,周光召考取清華大學選修班。在選擇專業時,他的同窗好友、曾任《中國日報》總編輯的陳礫對他說:“學物理吧,我們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才。”於是,周光召選擇了物理系,並於1951年成爲着名物理學家彭桓武的研究生。1952年,全國院系進行調整,周光召轉入北京大學,進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

1957年春,周光召被派往莫斯科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從事高能物理等方面的基礎研究。

著名的“粒子自旋的螺旋態”理論始於一次爭論。在國外求學時,一位外國教授報告了關於相對性粒子自旋問題的研究結果,周光召卻提出相反的意見,引得教授大爲光火。此後,周光召用了三個月進行驗證,寫成題爲《相對性粒子在反應過程中自旋的表示》的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的學術刊物《理論和實驗物理》上。

在莫斯科學習的3年時間裡,周光召在國際上首先提出著名的“粒子自旋的螺旋態”理論,又提出弱相互作用的“部分膺失流守恆律”,直接促進了流代數理論的建立。

李政道在周光召九十壽誕的祝賀信中寫道,“光召兄和我相識已久,相交甚歡。光召兄有大才,是世界著名理論物理學家。”

楊振寧也評價周光召爲“絕頂聰明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對理論物理的看法既能從大處看,又能在小的地方想出新的辦法來。這就跟下圍棋一樣,既要有佈局的能力,又要有思法的能力,周光召在這兩方面都做的很成功。他的這種本領已經超出了理論物理。” 楊振寧說。

“十萬分之一”的元勳

1959年至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單方面撕毀協議,拒絕援助中國研製原子彈,並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帶走了圖紙和資料。當時在位於蘇聯杜布納的聯合核子研究所從事粒子物理研究的周光召得知這些情況後,義憤填膺,強烈要求回國從事原子彈研究。

周光召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他在致時任二機部部長的決心書中寫道:“作爲新中國培養的科學家,我願意放棄自己做了多年的基礎理論研究,改行從事國家急需的工作,我們隨時聽從祖國的召喚!”

1961年2月,周光召回國後到北京大學任教,實際上任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理論部第一副主任,隱姓埋名近20年,專心致志研製原子彈和氫彈。

有關周光召在我國核武器研製和核工業發展道路上所做具體貢獻的資料少之又少,不過在中南大學2001年研究生學術年會開幕式上,周光召在發言中,對此進行了回憶。

1964年10月15日深夜,距離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預定時間已不足24小時。一封來自羅布泊試驗廠的急電對原子彈的設計提出了疑慮。上級希望負責核武器理論物理研究的周光召等人做一個認真的估算,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周光召和同事們緊張運算了整整一個夜晚,次日上午,將一份聯合簽名報告送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辦公桌上。報告認爲,經計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可能性超過99%。除了一些人爲不可控制因素,原子彈的引爆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報道說,正是因爲這份報告,周恩來總理正式批准10月16日15時起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10月16日下午,原子彈在羅布泊爆炸成功,中國跨入有核國家行列。

楊振寧曾說:“光召兄的回來,使得中國1964年爆第一顆原子彈(比預想中)早了一兩年。”

爆炸成功後,面對盛讚,周光召說,“科學的事業是集體的事業。製造原子彈,好比寫一篇驚心動魄的文章。這文章,是工人、解放軍戰士、工程和科學技術人員不下十萬人譜寫出來的!我只不過是十萬分之一而已。”

教育者和領導者

1992年周光召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他認爲,要解決科技與經濟、科技與教育相脫節的問題,使原有封閉、不流動的科研體制轉變爲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新體制,堅持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辦院方針,促進科研與生產的結合。

由此,周光召推出了研究所所長任期目標責任制、設立開放實驗室(所)、興辦高新技術企業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使中科院成爲科技體制改革的先行者。他主持制訂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章程(試行)》是中科院學部成立以來第一個全面指導學部工作的基本文件,學部制度體系自此建立並不斷完善。

周光召曾對某些科技工作者熱衷做官的現象進行了痛斥。他指出,“一些有領導能力的科技人員可以去做官,但做官的前提是必須爲科技工作者好好服務,既然做官就不要搞科研,想搞科研就不要去做官。但目前有許多人既做官又搞科研,做官不爲大家好好服務,而是利用職務之便,把好多科研經費留在自己所在的研究所裡,往往使真正搞科研的人沒有科研經費,嚴重影響了科研事業發展。”

張玉臺回憶說,“1996年5月中國科協大會開過後,我要在科協機關傳達會議精神,當我講到科協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周光召同志爲中國科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主席時,光召同志打斷我的話,說以後不要叫主席,還像以前一樣,你叫我光召,我叫你玉臺。在科協這個地方,要少講官,還是要講對科學家的尊重和關心。”

在周光召領導下工作十幾年,張玉臺感慨地說:“光召同志既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一位胸懷廣闊的關心、愛護別人和後輩的長者,同時也是一位很有凝聚力、很有親和力的領導者。光召同志淵博的學識、嚴謹的學風、科學的精神和高尚的境界,爲科技工作者樹立了光輝榜樣,也是我國科技界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