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產變數多 學者:潛艦預算一次編足沒必要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日前通過明年度國造潛艦的二、三階段預算,不過,早在國防部提出從明年(二○二五)起到二○三八年間分十四年編列二八四○億八○八○萬元預算,一次編足十四年、跨過三任政府任期的預算時,就引發各界爭議;尤其面對人命關天的潛艦,朝野都不免質疑。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認爲,分階段編列預算,應該是可行的選項。軍事專家張競則提醒,軍備量產階段還會有各項變數,不能樂觀以爲「頭過身就過」。
揭仲指出,海軍估計一艘潛艦的建造期程約四年半,應該足夠建案單位依照成本資訊來籌編下一階段所需經費,當然也可在先前另編籌備預算。尤其國防部長顧立雄已經承認第一階段只會與臺船簽約造兩艘潛艦,再視情況對後續艦進行精進作爲,顯示分階段編列預算有一定可行性,且是行政單位可讓步的作法。
揭仲分析,海軍將分「二、三、二」批次建造後續艦,但每階段隨着新需求、新裝備獲得,都可能構型大改,相關次系統、零組件都可能變動,甚至影響到設計,因此現在一次編足十四艘的預算其實沒有必要。
不過,他也認爲,立法院在編列首批兩艘艦時可多給予一些彈性,讓軍方有除錯的空間。至於國防部及海軍提出包括履約階段的種種擔憂,其實可透過預算編列技術來解決。同時,立法院及國防部也應建立定期報告、監督的機制,也可隨時處理建造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則指出,處理當前爭議,首先必須檢討此種預算規畫與配置方式,是否符合各項預算與政府採購作業法規?張競並說,依據以往國軍投資重要軍備系統先例,就算完成研發進入量產階段,其實也可能出現變數讓量產預算遭致大量刪減或是轉作他用;最具體案例就是IDF戰機及海軍二代二級艦。所以就算先行匡列足額量產預算,也不必然「頭過身就過」,整個量產階段都還會充滿各項變數。
延伸閱讀